打开APP
在我国种了2000多年,如今亩产值超2万元,这个药食俱佳的蔬菜,市场前景好!

舒城黄姜种植历史悠久,目前在舒城地区种植面积已超过533.33 h㎡,每667 ㎡产量2 500 kg以上,每667 ㎡产值2万多元,经济效益极其显著,已成为舒城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和美乡村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2021年4月,舒城黄姜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1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同年9月又被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纳入2021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核发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

1   种植区域范围

舒城黄姜产区位于舒城县境内,具体区域为干汊河镇、城关镇、桃溪镇、阙店乡、张母桥镇、万佛湖镇、棠树乡、千人桥镇、航埠镇、南岗镇、春秋乡、晓天镇、山七镇、五显镇共计14个乡(镇)7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6′48″~117°15′41″,北纬31°08′30″~31°34′10″。地域保护面积1 500 h㎡,年产量45 000 t。

2   优越的自然环境

舒城县位于安徽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西边,江淮之间,县域依山傍水。全县森林面积在10万h㎡以上,森林覆盖率为48.69%,林木绿化率为53.41%,青山绿水、景色宜人。舒城黄姜生长受水、温、光、土壤的影响最大,生产应遵循生态适宜性法则。舒城县农业用水由自境内杭埠河、丰乐河及龙河口水库提供,龙河口水库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优质丰富的水源培育了舒城黄姜优良的品质。舒城黄姜主产区分布在杭埠河、丰乐河及山区河流沿岸地区,河流、湖泊及山区独特的地形孕育了生产舒城黄姜特有的小气候;富含有机质的河流冲积砂壤土,是舒城黄姜优良品质的重要保障。舒城县气候湿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温暖湿润的气候能满足舒城黄姜喜温、喜湿润的生长特性。

3   悠久的栽培历史

舒城黄姜栽培历史悠久,据西汉循吏、公学始祖的文翁相关文献记载,汉景帝时期,舒城人文翁任蜀郡太守,一次在山间一农家用餐,得知地不产生姜,而姜能驱寒除湿,蜀地价格昂贵,故命儿子专门回舒城,筹集一船姜运来,引导当地山民种生姜,自此蜀地开始种植生姜,改变了蜀地无姜的局面。据清嘉庆年间《舒城县志》卷十二“物产”和光绪年间的《续修舒城县志》卷十三“食货志”等古籍记载,舒城黄姜距今有超过2 000 a的栽培历史,是舒城地区有名的土特产。1994年《安徽年鉴》的“蔬菜生产”部分也多次提到舒城黄姜,并明确其是安徽省传统名品和地方主导产业;1995年版《舒城县志》记载,舒城生姜又名舒城黄姜,姜块肥大、色白肉黄、质地松脆、姜味醇厚、嫩姜酱制可作菜用,香脆可口;老姜则是烹饪腥膻食物之必备佐料;中医常用其入药或配制单方,有明显助热驱寒之效果;《本草纲目》介绍舒城黄姜具有抗肝损伤、降压降脂、通经止痛等极大的药用价值。由此可知,舒城黄姜具有悠久的生产历史。

4   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舒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舒城黄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如2021年,舒城县政府出台文件,将舒城黄姜作为全县“一县一业(特)”的重点产业来发展,建立舒城黄姜县级种质资源库,加强舒城黄姜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加大对舒城黄姜地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舒城县政府计划统筹“一二三产”开展舒城黄姜全产业链建设,加快培育黄姜深加工企业,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新建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建成年产千万株脱毒种苗的规模化、集约化育苗中心,为舒城黄姜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舒城黄姜种质资源保护和产业规划的同时,舒城县划定了79个行政村的地理标志生产区域,采取“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大户示范+辐射带动”的方式,先后在14个乡镇建立舒城黄姜生产示范基地。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建立“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以当地龙头企业为依托,广大种植户为基础,努力将舒城黄姜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全产业链产业,走出一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及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子。

5   独特的生长环境

舒城黄姜生长的地貌较为特殊,其主产区位于大别山脉与巢湖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分布在杭埠河沿岸地区,山区部分产区分布在河道沿岸地区。产区土壤以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为主,pH值在6.0~6.5。这种富含有机质、河道冲积形成的砂壤土是舒城黄姜优良品质的基本保障。      

舒城地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平均日照为1 969 h,平均温度为15.5℃,年平均降雨量约1 244 mm,平均昼夜温差为10.3℃,平均无霜期为224 d。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满足了舒城黄姜喜温、喜湿润的生长特性。      

舒城县地跨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河流众多,河川纵横交错。境内有杭埠河、晓天河、河棚河、龙潭河、南溪河和丰乐河等8条较大的河流及35条支流小河,主要河流皆发源于境内西南山区,向东北蜿蜒而下,注入巢湖,最后汇入长江。境内还有1座国家二类标准水库——万佛湖水库,丰富优质的水源是保障舒城黄姜优良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6   特定的种植方法

6.1   种植时间      

舒城黄姜一般在4月10~20日移栽种植,也可利用设施大棚提早种植,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6.2   田块选择      

舒城黄姜种植基地应选择3 a或3 a以上未种植过生姜和茄科作物的微酸性土壤的田块。要求田块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保水保肥且排灌方便。年前将土壤深翻35 cm以上冻垡,春季再进行整地,保证土壤上松下实。结合整地,增施腐熟有机肥,配合优质饼肥,依据地块实际情况施基肥。在高肥水区域,按60~65 cm 规格开沟条施,每1 h㎡施豆饼1 500 kg、三元复合肥750 kg、锌肥30 kg及硼肥15 kg。

6.3   姜种选择与种植      

一般在栽姜前25 d左右(惊蛰至春分间,3月5~20日),选择色泽鲜亮、姜体饱满、无损伤、无病害的姜块,掰成50 g左右小块,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或用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浸泡30 min,捞起晾干后放在催芽室进行催芽备用。移栽时,按行株距60 cm×20 cm距离摆放, 5 000穴/667 ㎡左右。姜种摆好后,及时覆盖4~5 cm的厚土。

6.4   病虫害防控

 舒城黄姜在生长过程中极易感染姜瘟病、炭疽病、根腐病和斑点病等,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姜瘟病可选用5%硫酸铜溶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灌根防治或用0.5%二甲基二硫醚乳油1 000倍液、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0.01%芸薹素内酯乳油1 000倍液等叶面喷雾;炭疽病发病初期用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0 g/L 甲基硫菌灵乳剂1 000倍液喷施;根腐病选用30%噻唑锌悬浮剂500倍液灌根或喷叶,或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倍液进行防控;斑点病发病初期用50%百菌清悬浮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      

舒城黄姜虫害主要有姜螟、姜蛆。播种前,用150亿CFU/g 绿僵菌可湿性粉剂1 kg/667 ㎡进行沟施,防治地下害虫。

6月开始,注意防治钻心虫、蓟马、斜纹夜蛾等虫害,可选择1.3%苦参碱水剂1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倍液、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喷雾,或用150亿CFU/g绿僵菌可湿性粉剂250~500 g/667 ㎡拌细土均匀撒施田间等方式进行防治。

6.5   水肥管理      

舒城黄姜怕旱怕涝,整个生长季要做好水肥调控。姜苗开始出土时浇第1次水,10~15 d后浇第2次水。当出苗率达到80%后,根据姜地干湿程度浇水。可每667 ㎡随水冲施大量元素水溶肥2.5 kg;苗齐后,每667 ㎡随水冲施(NH4)2PO4 10~15 kg和荧光假单胞菌剂5 L。进入三杈期,根据土壤墒情,每 5~10 d浇1次水,并每667 ㎡随水冲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0~15 kg和大量元素水溶肥3 kg。姜块膨大中后期,根据土壤干湿程度,每次每667 ㎡随水冲施高钾复合肥10~15 kg。

6.6   采收与贮藏      

舒城黄姜采收一般在秋冬植株完全枯萎后进行,霜降前后要及时收获,采收时间以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为好,避免收获过迟而受到冻害。

舒城黄姜采收后,要削干净姜秆和根须,并立即送进姜窖进行窖藏。窖藏前2个月要注意通风降温,寒冬季节注意保温。姜窖温度应保持在11~18℃,整个窖藏过程中,姜窖湿度应保持在70%以上。

6.7   建立生产档案      

对生产地的气候、水源、土壤条件、品种来源、栽培管理、农药和肥料的施用情况、采收、贮藏等均应有详细记录,并建立生产档案,实行专人管理,妥善保存。 

7  品质特色及质量安全

7.1   品质特色      

舒城黄姜姜指饱满,呈圆柱形或丛生鸡冠状排列,表面光滑,姜皮黄白,姜肉淡黄,质地松脆,纤维较细,辣香味浓,姜味醇厚。总糖>29%,粗蛋白>1.4 g/100 g,粗脂肪<0.9 g/100 g,粗纤维<1.5%,水分<91%,具有杀菌解毒、止吐、降血脂、抗炎、抗氧化、抑制肿瘤、保肝等多种保健功能。

7.2   质量安全      

舒城黄姜产地选择和种植过程严格按照《黄姜栽培技术规程》(DB34/T 4399-2023)标准执行,实行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符合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关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的要求。

原标题:《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舒城黄姜》

作者介绍

闫冲冲,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园艺作物种资创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王前前,付玉营,丁银媛,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园艺作物种资创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龚猛,舒城县农技推广中心

廖华俊,通讯作者,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园艺作物种资创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4年1月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