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卖50斤菜=打10天工!这个小镇靠种“网红菜”出了名,有啥秘诀?

香椿,有“树上蔬菜”的美誉,每年3月至5月集中采摘。当下,四川省达州市的大竹香椿正迎来采摘季。目前头茬鲜芽的市场价稳定在80至100元一斤,并成功走出了国门。

今年,大竹县12万亩香椿预计可产鲜芽1.5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有望突破7亿元,香椿树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从“0”到“1”

卖50斤菜,相当于打10天工!

20年前,大竹县新建村的村民冯仁平还是个年轻小伙,总想着怎么“搞钱”。

“90年代流行到外省打工,我也成了一个打工仔。”冯仁平说,1998年,过完春节,他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一直待在家里,直到房前屋后的野生香椿树发出嫩芽。

椿芽炒鸡蛋,冯仁平从小吃到大。虽然全家都爱吃,但他家的香椿树比较多,椿芽根本吃不完。“赶场的时候,我看到很多人卖野菜。我就想,椿芽是不是也能卖成钱呢?”回家后,冯仁平就自制了一根长钩,采摘椿芽“试水”。

冯仁平介绍大竹香椿。曾业 摄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我当时卖2元一斤,50多斤鲜芽,还没等散场就卖完了。”不到半天挣了100元,冯仁平见人就“显摆”一番,把左邻右舍的人都羡慕坏了。“那个时候,出门打工,普工的工价一天是10元,卖50斤椿芽,相当于打10天工。”冯仁平乐呵呵地说。

冯仁平卖椿芽挣了钱的事传开后,在北京务工的几位乡友决定辞工,连夜坐火车赶了回来——他们也要卖椿芽,而且是带到北京去卖。回乡后,几人打出“收购香椿”的招牌,分赴双拱、二郎、石河、李家等场镇采购大竹香椿。

“他们用麻布口袋装椿芽,花了两三天时间,通过坐火车的方式把香椿带到北京,最高价卖到了每斤20元。”冯仁平介绍,2000年后的两三年,越来越多的人做起了香椿生意。冯仁平自己也开始琢磨,在自家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栽种更多的香椿树,准备吃“香椿饭”。

刚采摘下来的大竹香椿。曾业 摄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2004年3月,乡上的农技员杨维纲发现商机,立即向当时的二郎乡党委政府汇报。一个月后,乡党委政府作出决定,由他与新建村支两委共同研究,在新建村规模发展香椿特色产业。

2004年7月,新建村以“党支部+协会”的形式,成立了大竹县第一个香椿协会,即“大竹县二郎乡新建村椿芽协会”,自此开启大竹县香椿产业规模化发展之路。有“底子”的冯仁平当时担任社长一职,自然就成了大竹香椿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从“1”到“第一”

中国香椿第一县,横空出世!

村民种植积极性高,香椿产业发展迅速。

2008年,大竹县全县的香椿种植面积达到7万余亩。2009年7月,二郎乡香椿代表大竹县接受中国经济林协会检查验收合格,大竹县被正式命名为“中国香椿第一县”。

大竹县是“中国香椿第一县”。曾业 摄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大竹县日照适宜,雨量充沛,无霜期长,是香椿生长的福地。这里的香椿产量高,梗质鲜嫩,颜色呈紫褐色;芽叶色泽油润,椿芽的香味十分浓郁。

目前,大竹香椿品种齐全,种植体系趋于完善,已形成以省级良种“巴山红”香椿为主体,涵盖红香椿、红叶椿、黑油椿、褐香椿、红油椿、青油椿、红芽绿香椿、薹椿等种植、繁育体系。

红香椿:红香椿为芽、材兼用速生树种,适宜于湿润肥沃的土壤。椿芽初生时芽薹及嫩叶为棕红色,鲜亮,长成商品芽约需6~10天。

红香椿芽薹及复叶柄粗壮,脆嫩、多汁、少渣、味甜,香味浓郁,无苦涩味。每100克鲜香椿芽含糖4.32%、蛋白质8.17%、脂肪9.03%、维生素C 73.3毫克。品质上等,生食、炒食、油炸及腌制均适宜,味道纯正,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一位。

红叶椿:红叶椿又名红叶臭椿,乔木型春季红叶观赏新品种,树姿优美,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叶色红艳,持续期长。

红叶椿嫩芽脆嫩多汁,香味略淡于红香椿,味甜。每100克鲜芽含糖3.76%、蛋白质8.28%、脂肪7.28%、维生素C 79.3毫克。营养成份略高于红香椿,品质上等,芽薹粗壮程度及色泽艳丽程度低于红香椿,市场售价略低,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二位。

黑油椿:椿芽初生时芽薹、嫩叶及茎为紫红色,油亮,长成商品芽约需8~13天。嫩芽长6~10厘米,生长较开张,每芽有叶7~8片,单芽重25克左右。

黑油椿嫩芽肥壮,香味特浓,脆嫩多汁,无渣,味甜,生食无苦涩味,含油脂多,品质上等。每100克鲜芽含糖3.69%、脂肪9.27%、维生素C 69.4毫克。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三位。

褐香椿:椿芽初生时芽薹及嫩叶为褐红色,鲜亮,芽粗壮,小叶叶片较大,肥厚,皱缩深,微被白色茸毛,长成商品芽约需8~12天。

褐香椿嫩芽脆嫩多汁,无渣,香气极浓,微有苦涩味,品质上等。每100克鲜芽含糖3.38%、蛋白质8.1%、脂肪8.39%、维生素C 53.8毫克,营养成份略低于红香椿和红叶椿。嫩芽肥壮、色泽艳丽、香气浓郁,市场售价不低于红香椿,极为畅销,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四位。

红油椿:椿芽初生时芽薹及嫩叶为鲜红色,油亮,5~7天后颜色加深,长成商品芽约需8~12天。

红油椿嫩芽粗壮,香气浓郁,脆嫩、多汁、无渣,油脂较多,苦涩味较大。每100克鲜芽含糖4.32%、维生素C 61.2毫克,营养成份略低于红香椿,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五位。

青油椿:椿芽初生时芽薹、嫩叶及茎为紫红色,6~7天变为绿色,油亮,长成商品芽约需10~14天。

青油椿芽脆嫩、多汁、少渣、味甜、香味淡,腌制后肉质最脆,品质次于红油椿,采收晚于黑油椿。每100克鲜芽含糖3.3%、蛋白质8.08%、脂肪9.5%、维生素C 61.4毫克,品质中上,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六位。

红芽绿香椿:椿芽初生时芽薹及嫩叶为淡棕红色,鲜亮,5~7天后尖端为淡红色,其余部分为淡黄绿色,长成商品芽约需6~10天。

红芽绿香椿营养成份脂肪含量稍高,其余偏低,每100克鲜香椿芽含糖2.81%、蛋白质7.71%、脂肪9.14%、维生素C 54.7毫克,市场售价普遍低于红芽类香椿,因其发芽早、产量高、采芽时间长、木质化较慢,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七位。

薹椿:薹椿芽初生时芽薹及嫩叶为浅褐色,有白色茸毛,小叶极细,皱缩如花叶病,芽薹和叶轴粗壮且长,形如菜薹,长成商品芽约需8~13天。

薹椿嫩芽脆嫩、味甜、渣少、略有苦涩味、香味淡、外形不美观,市场售价略低。薹椿不易木质化,营养成份较高,每100克鲜香椿芽含糖4.32%、蛋白质8.3%、脂肪8.58%、维生素C 60.2毫克,品质中等,产量高,适宜温室栽培,按品质质量指标品评为第八位。

大竹建成的香椿种植、生产、销售、深加工基地,产量约占全国香椿总产量的1/3。每年的香椿收获季节,这里客商云集,车水马龙。乡民以背篓、摩托车、挑担将写满春天记忆的新鲜香椿送至交易中心,然后,这些乡土生态产品和冰袋一起放进泡沫箱,通过冷链运至全国各地。

大竹香椿交易中心入口。曾业 摄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除了卖香椿鲜芽,我们还卖香椿树苗。”冯仁平介绍,2008年,县政府曾派人带队到陕西省宁强县引进香椿树苗,但到了大竹水土不服,出产的香椿嫩芽颜色偏绿,品质不达标。为此,他们在县林业部门和政府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攻克了“根序繁殖”大竹香椿的新技术,并成功培育出大竹香椿树苗产销这一新业态。

“我家附近有个叫彭中华的椿农,只算销售香椿树苗的收入,平均每年都有1万多元的纯收入。”新建村五组组长康自成说,像彭中华一样,村里的香椿种植大户,年收入普遍都在6万元以上。

大竹香椿迎来采摘季。曾业 摄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同时,四川省农科院与大竹县签订了院县合作协议,进一步保障了香椿产业绿色、健康发展。

四川省农科院主要为大竹香椿产业发展提供三方面的技术指导:

一是香椿的嫁接技术,实现了红香椿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二是香椿的矮化密植技术,增加了香椿产量,也避免了因树枝过高导致的农户采摘风险;

三是研发提供了功能性保鲜袋,有效降低了香椿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使得外销的香椿新鲜度更好、保鲜期更长、销售时间更久。

等待采摘的大竹香椿。曾业 摄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截至2023年底,石河镇香椿种植规模达到5.3万亩,椿芽年产量1.1万吨,农户年销售2.2亿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香椿产业产值已达到全镇农业总产值的19.35%。

香椿产业在石河镇持续发展,带动了周边月华、杨家、清河、赵家等多个乡镇发展香椿产业。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经过20年发展,大竹香椿的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以及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等省级以上殊荣近20项,于2021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2022年实现首次出口加拿大。

“香椿+”新模式

平均亩产可以提升2万元以上!

香椿产业的发展壮大,除了带动当地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发展外,还延伸出冷藏、制冰、泡沫加工、塑料生产以及酒店民宿等多个配套产业。

在广袤的田间地头,当地也在围绕香椿做加法。

“香椿发芽之前,我们的羊肚菌就开始采摘了,鲜货可以卖到60元一斤,烘干后,每斤可以卖到300元以上。”2019年,返乡创业的黄先祝开始在香椿基地试种羊肚菌,于2021年突破技术难关开始盈利。黄先祝介绍,他们用废弃的香椿树枝条粉碎后作为基料,椿芽的保鲜、储存、运输技术,也被他们运用到羊肚菌销售中。

“如果只种植香椿,一亩土地的产值,只有3000元左右;套种羊肚菌以后,平均亩产可以提升2万元以上。”石河镇新建村的村支书张定云介绍,黄先祝在香椿基地套种羊肚菌的模式,被新建村作为成功经验推广。

香椿套种胡豆。曾业 摄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借助“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除了套种羊肚菌,该村还在香椿树下套种蔬菜以及魔芋、黄精等经济作物,目前已取得成功。

依托5.3万余亩香椿种植基地,石河镇充分利用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户家庭农场,大力发展推广“香椿+”林下经济种植新模式,通过以短养长、以耕代抚、以农促林,实现“一地多收”。

等待打包的大竹香椿。曾业 摄

图片来源:封面新闻

目前,该镇规模化“香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5000余亩,借助“香椿+技术推广”“香椿+网络平台”“香椿+村集体经济”“香椿+规范市场”等成熟模式,成功带动全产业链就业4800余人,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今年预计可创造总产值2650万元。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 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中封面新闻、方志四川、达州日报、光明网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