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亩均种植量增加2-3倍,效益增加10倍,这些技术成本低、土地利用率高!

作为世界四大名菌之一,羊肚菌最近又“火了”,常规的羊肚菌栽培技术,从种植到出菇需要45-60天,种植户一般11月种植,次年2月以后出菇采收。而在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羊肚菌突破了栽培时限,实现“30天出菇”,并科学避开了“倒春寒”。

“我们年前12月就出菇,比常规提前了2个月。目前新鲜羊肚菌价格200元/kg,比3、4月上市售价高出1倍多,每亩可以增收1万多元。”磐安县当地生态农场负责人胡德照开心的说道。

胡德照同时表示,这是经过潜心钻研,铺设遮阳网控制高温,加盖保温膜防止冻害,品种选育、原料调配、菌种制作、环境调控等一系列复杂繁琐的环节和日复一日的试验,才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图片来源:潮新闻

除了这项使羊肚菌突破栽培时限的先进技术,磐安县作为鲜香菇出口量占据全球三分之一,享有“中国香菇出浙江,浙江香菇数磐安”美誉的全国香菇流通大县和出口大县,还有3项高收益的创新技术:“香菇架层立体栽培模式”、“食用菌多级循环利用模式”、“林菌虫生态循环模式”,下面和小蔬一起来了解下吧!

废弃物结合立体栽培

亩收益增加10倍

磐安县食用菌产业名声如此之高,与当地推行的“香菇架层立体栽培模式”离不开关系。菇农可在菇房或大棚内用钢筋、竹竿等材料搭建香菇栽培立体床架,宽度在1.0~1.5m,高度在1.6~3.0m,长度依据具体场地而确定。每个床架5~9层,每层间隔40~50cm,各床架间留出50cm左右的过道。

这种集约化的架层立体栽培模式,可使亩均种植量高出2倍至3倍,有效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不仅降低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图片来源:中国食用菌协会

同时磐安县推广“茭白—大球盖菇”“桑枝—杏鲍菇”“食用菌废菌料再利用种菇”“菜—菇”“果树套种食用菌”等生态循环模式,将立体栽培与废弃物利用相结合,亩产效益能增加好几倍,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整个基地,一年回收玉米芯、秸秆、桑枝条等废弃物7.2万公斤,通过立体栽培,亩效益增加10倍。”浙江省乡土专家包金亮兴奋地说。

图片来源:磐安广电

此外,磐安县发展的“食用菌多级循环利用模式”被评为浙江省水环境治理暨现代循环农业十大创新技术与模式之一。

综合来讲,“食用菌多级循环利用模式”就是“农作物秸秆—杏鲍菇—香菇—大球盖菇—废料还田农作物和药材”的生态循环种植模式,即利用桑枝、玉米芯、豆秸种植杏鲍菇,用玉米杆、茭白叶、稻草种植大球盖菇,杏鲍菇废料再种植香菇,然后用香菇废料再还田作有机肥种农作物和药材,达到农作物秸秆的多级循环综合利用。

该模式优势:

1. 可综合利用大量农作物秸秆资源代替杂木发展食用菌,同时,菌渣(废菌棒)还田可为农业生产增加优质有机肥,降低化学肥料使用量。

2. 循环生产区内就地取材,利用作物秸秆(不经过粉碎加工)直接就地采用发酵法生产大球盖菇,采收结束后,废弃物作为有机肥就地还田,再种植农作物或中药材。

3. 可省去运输、粉碎、灭菌、废弃物清理等工序,既省工时,又降低成本。据统计,该循环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经济效益增加1.5倍以上。

图片来源:浙江农业农村

以茭白叶为培养料栽培大球盖菇为例,每667 ㎡大球盖菇鲜菇产量1450 kg,以12 元/kg计算,产值17400元,经济效益良好。

茭白叶栽培大球盖菇

操作要点

在茭白生产季节,挑选新鲜无霉变、无农残、气味正常的茭白叶在阳光下暴晒 2~3 天,期间注意翻晒使其均匀充分干燥,遇雨天用薄膜覆盖避免淋雨而腐烂,后收集储藏备用。

铺料前 1 天, 用水将生石灰溶成粉末待用,将准备好的干茭白叶以条状平铺于畦床表面,每 667 ㎡需干茭白叶2 000~2 500 kg,茭白叶蓬松、空隙大,要求每层压紧实不留空隙,以防菌种下落,铺料厚度以 20~25 cm 为宜。料面铺好后,将准备好的石灰粉均匀撒施在茭白叶上,生石灰用量 50 kg/667 ㎡左右。

然后喷大量水,使石灰粉全部淋到表层茭白叶下,使茭白叶充分吸水,含水量保持在65%~70%。将菌种掰成2~3 cm的小块,用点播法植入茭白培养料内,穴深5~8 cm,穴距12~15 cm,播种后马上覆土,每667 ㎡播菌种 150 kg 左右。

发展林菌虫生态循环模式

亩利润高达32000元

除了“食用菌多级循环利用模式”,还有一种“林菌虫生态循环模式”,实现“林业废弃物、菌棒/菌料(工厂化培养)、林下返野生菌菇栽培、菌渣工厂化养虫、虫入药/食用/观赏、虫粪返林”等多级生态循环。

整个技术模式可使单位面积经济产出增加20%以上,经济效益可观。是“一亩山万元钱”科技富民模式的拓展版。2022年“林菌虫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与示范”作为典型范例,参加“全国科技大讲堂”。

该技术不仅在磐安县得到推广,在浙江象山县也得到了应用,如象山县丹西街道潘家桥村以毛竹林资源为依托,结合竹荪、姬松茸以及大球盖菇等食用菌特性,进行合理林下种植面积20亩,效益如下:

现将“林菌虫生态循环模式”技术要点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图片来源:国家林草大讲堂

“林菌虫生态循环技术推广与示范”

共包括4条生态循环路径:

1.农林废弃物→菌棒育菌→菌渣养虫→虫体入药/食用/观赏;

2.农林废弃物→菌棒育菌→菌渣养虫→虫体生物肥→生物肥还林/育菌;

3.农林废弃物→菌棒育菌→菌渣养虫→生物代谢产物(虫粪)→生物肥还林/育菌;

4.农林废弃物→菌棒育菌→菌渣还林

大球盖菇林下“返野生”培育技术

利用农林废弃物(秸秆、玉米秆、稻草、树叶、竹屑、甘蔗渣等,占90%)、麸皮(占10%),每亩用量5000~6000公斤,粉碎、浸透水、添加辅料,堆成料堆进行自然发酵。

畦床深度20cm,先铺10cm厚的培养料,将块状菌种,均匀放置在培养料上,再铺一层10cm厚的培养料,最后在培养料上面再播一层菌种。

播种后,在哇面盖上2~3cm厚的土壤,有条件的可以在上面再覆盖稻草、遮阳网无纺布等,以保持畦面湿度。

8月到9月种植,10月至次年5月出菇;播种后45~55天即可出菇,休养7~10天,再补足水分出菇;可连续采收3~4批菇。

菌渣生产有机肥技术

通过添加木屑、谷糠粉等辅料,控制C/N比23~28、原料含水量52%~68%,容重0.4~0.8g/cm3,进行配比;通过添加高效微生物菌剂、温度控制、平地堆置发酵等工艺流程生产有机肥。

菌渣废物利用养殖多功能昆虫技术

将菌渣铺成畦床,厚度控制在20cm、宽度100cm,在畦面覆盖4~5cm的土壤,按5条/㎡的密度投放种虫;

利用腐食性昆虫食用菇渣的特性,养殖多功能昆虫;多功能昆虫(双叉犀金龟) 具有药用、食用、肥料、观赏等价值;幼虫具有“生物转化器”的作用,可以将废弃菌渣转化为虫体蛋白和虫粪沙(生物肥)等资源。

昆虫生物代谢生产高价值生物肥

双叉犀金龟幼虫生物代谢过程中,菌渣到粪便的转化率可达到70%,产生高价值生物肥料;具有营养成分高、透气、无异味、耐储存、无污染的特点;肥效持久,可持续4~6个月。可以直接用作植物肥料,也可以作为“肥料促进剂”与农家肥、化肥混用。

参考文献:

[1]陈新森.以“五统三分”新模式促进食用菌产业提升发展[J].食药用菌,2016,24(05):273-277.

[2]吕晓东,包金亮.磐安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初探[J].食用菌,2022,44(04):89-92.

[3]施瑾,周文斌,吕勇杰.以茭白叶为培养料的大球盖菇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23,(23):27-28.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浙江农业农村、乡村科技、浙江在线、中国食用菌协会、食用菌产业分会、潮新闻、国家林草科技大讲堂、浙江省林技通、浙江日报、创新浙江、中国知网、农场视界等,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