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防效达90.57%,8招“根治”白粉病!用对了,亩产2万斤没问题!

唐山秋瓜口感清脆爽口,营养丰富,市场需求量大,效益较高,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冀东、东北地区广泛种植的特色优势作物,唐山地区常年种植面积达到1.2万h㎡, 日光温室以越冬茬和早春茬为主,冷棚以春茬和秋茬为主。近年来,强雌性品种和吊蔓夹的普及,增加了坐瓜数量,保障了中后期植株长势,延长了采摘期,大幅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瓜农收益,种植积极性不断增加。但种植面积扩大、采摘期延长,对病虫害防控提出了更高要求。

白粉病是生产中影响唐山秋瓜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在黄瓜生长的各个阶段均可侵染,发病初期下部叶片正面出现近圆形病斑,病斑上着生稀疏白色霉状物,中期病斑增加,连接成片,叶背面、叶柄、茎秆也可侵染,后期整个叶片覆盖白色霉层,叶片黄化失去功能。该病害常年造成减产20%~30%,如不及时防治,20~30 d叶片全部感病,植株早衰甚至死亡,损失严重。目前,瓜农大多单一依靠化学药剂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不科学不合理施用农药加速了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环境负担。同时,黄瓜盛瓜期,每天都需要采摘,超量滥用农药带来了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这一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唐山秋瓜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生产瓶颈问题,课题组针对白粉病开展了系统调查、抗病品种筛选、环境调控因子调控、空气消毒技术研究、生防药剂和环境友好型药剂的筛选,融合现有技术,集成了唐山秋瓜白粉病绿色综合防控技术。该技术2021-2022年在唐山丰南区进行示范,黄瓜白粉病得到有效控制,防效达到90.57%,较常规管理增效8.98%,平均每667㎡产量达10 210.29 kg,较常规管理增产14.21%。累计示范6.7 h㎡,总经济效益41.56万元。该技术保障防治效果的同时,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施用次数,为唐山秋瓜产业减量增效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1   品种选择

黄瓜品种众多,但真正高抗白粉病的品种较少,特别是唐山秋瓜类型的抗病品种和资源更是缺乏。经过多年试验示范,生产中建议种植兔子腿、翡翠英雄1号和翠丰1号等抗病品种,可有效降低发病概率,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

2   田园清理前茬拉秧后,及时将植株残体拉出棚内集中销毁,避免病菌在病残体上大量繁殖,导致下茬病害暴发。

3   培养无病壮苗

种子和砧木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 min,之后采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4 g拌种1 kg。育苗在有增温措施的温室内进行,同一批次的苗最好在同一温室进行,每一批次育苗结束后,使用移动式紫外灯对棚室消毒处理1 h以上,杀灭棚内病菌,避免残存病菌侵染下一批幼苗,造成幼苗带菌定植。从苗场采购的瓜苗定植前,可以使用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进行全面喷雾,防止瓜苗带菌进入定植棚内。

4   温湿度控制

使用无滴消雾作用的棚膜,可以保障棚内黄瓜生长温度的同时,避免棚内起雾,降低棚内湿度,降低发病概率。采用“地膜+滴灌”模式,节水增效的同时,保持棚内低湿状态,创造不利于病菌生存的环境。通过宽窄行种植(宽行距90 cm,窄行距50 cm,每667 ㎡定植2 300~2 500株),实现通风透光,减轻病害发生程度,最大限度降低白粉病发生概率。可在行间铺上2~3 cm厚的稻壳,吸收空气中的水分,降低空气相对湿度,隔离潮湿土壤,避免浇灌后,湿度大幅增加,病害暴发。

5   空气消毒技术

二氧化氯是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安全、无毒、绿色的杀菌消毒剂,目前多用于医疗卫生、水产养殖、食品加工、食品保鲜、环境、饮水和工业循环水处理等方面,是杀菌消毒、除臭的理想消毒剂。课题组多年试验发现,大棚内使用二氧化氯进行空气消毒,可以有效减少棚内病菌数量,降低白粉病等多种病害的发病概率,对于白粉病的早期防控具有良好的效果。

每667 ㎡准备10~12个一次性塑料容器(将矿泉水瓶上部剪掉10 cm即可),每个塑料容器中倒入100 mL温水(40~50℃),再加入8%二氧化氯泡腾片6 g,下午关闭风口后,将放好水和二氧化氯的一次性器皿均匀放置到棚内,以高于植株30 cm(避免离植株过近,释放的二氧化氯灼伤叶片)为宜。10~15 d,药液从黄色变为无色表明二氧化氯释放完全,需要更换药液。

6   合理落秧、打叶

植株生长至40~50 cm时,使用黄瓜专用吊蔓夹固定在黄瓜生长点下第1个展开叶对应的茎部。植株生长到1 m高度时开始落秧。伴随植株生长,每长出3~4片展开叶落秧1次。落秧后植株统一调整到1.3~1.4 m的高度。注意要根据植株的生长情况控制落秧间隔,温度逐步升高,落秧的间隔时间逐步缩短。落秧的同时注意及时打掉距地面30 cm以下的老叶,这些叶片位置靠下没有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不及时打掉,易造成通风不良,利于白粉病发生。

7   生物防治

发病前可使用0.5%大黄素甲醚悬浮剂500倍液、20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300~400倍液或0.5%小檗碱盐酸盐可溶性液剂200倍液等植物源或微生物源药剂,间隔7~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病害初发期,间隔3~5 d,连续用药3次,可有效预防黄瓜白粉病的发生。

8   科学用药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SDHI类(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3类杀菌剂活性高,持效期较长,具有一定的内吸传导能力,兼具保护、防治作用,且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是黄瓜白粉病防治的理想药剂。生产中建议在发病初期使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700倍液、20%吡噻菌胺悬浮剂1 500倍+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混合液或20%吡噻菌胺悬浮剂1 500倍+720 g/L百菌清悬浮剂300倍混合液防治,间隔7~14 d,连续用药2~3次,可有效控制黄瓜白粉病的发生。发病后,间隔3~5 d,连续用药2~4次进行防治。注意药剂轮换使用,每种药剂一个生育期使用不超过3次,避免连续多次用药,加速抗药性的产生。

欢迎各位读者投稿《长江蔬菜》期刊

投稿邮箱:1733172762@qq.com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3年10月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