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10亩地农药20分钟打完、纯收入10万/棚…“中国蔬菜之乡”究竟有多厉害,看完你就懂了!

目前,“中国蔬菜之乡”寿光拥有蔬菜大棚15.7万个,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

图片来源:记住乡愁

说起寿光大棚,不少人就会想到智能化、机器化、自动化等名词,但真要细数起来寿光大棚的发展,时间怕是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1988年,寿光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试种成功冬暖式蔬菜大棚,带动了中国的一场“菜篮子革命”,这一年寿光建起了5130个大棚,每个大棚户平均收入1.5万元,改写了中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菜的历史。

寿光也因冬暖式大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闻名的“蔬菜之乡”,创造了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乡村振兴“寿光模式”。自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当地设施农业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冬暖式蔬菜大棚也在不断更新迭代。

从1989年的第一代到2011年的第六代,足足22个春秋。而这六个版本有不同的特点。

一代使用简易的麦穰与泥制成墙体,并在之后逐步升级为二代的水泥立柱与竹竿棚架结构,再到三、四代使用链式自动卷帘机以及四代开始使用的墙体钢筋架结构,随后是五、六代,与前面的版本最大的区别是这两个版本的大棚下挖了1.2米。

大棚的年收入也在版本更迭中不断提高。一代大棚年收入为3万,二代为4万,到三代时翻了一倍,达到了8万,并在之后以每提升一个版本增加2万的幅度上升。到六代时,年收入已达14万。

最受寿光人民认可的是第五代冬暖式温室大棚,又称高标准大棚,该模式大棚后墙高度5米以上,宽度13米以上,一些棚宽甚至达到18米,土实顶宽,抗压能力增强,棚体结实,而且造价低,冬季保温效果好,蔬菜反季畅销价格高,抗雨雪冰霜能力较强。

图片来源:蔬菜频道

2023年3月份,寿光市古城街道前疃村大棚种植户殷金华的大棚每天都能采摘1500多斤口感西红柿,每斤销售价格六七元,收入近万元。

之所以种植效益好,离不开高标准大棚的建造。殷金华建的两个高标准大棚,每个总占地10亩,跨度达到18米,从地面到棚顶,高度达到9米多,相当于3层楼高。

配好药液,打开开关,自动喷药机从棚顶走一圈,20分钟就能打完一个10亩的大棚,不仅效率高,药液喷洒更均匀。对种植大户殷金华来说,采用智能打药机后,喷药基本不需要人力。

殷金华说,如果采用传统的人工喷药方式,一个大棚打一遍需要三四个小时,并且西红柿植株高度达到2米多,药液喷洒得也不均匀。

在殷金华的大棚,除了智能打药机,蔬菜浇水、施肥是通过施肥一体机,卷帘通风有自动卷帘机、自动放风机,冬季遇到低温寡照天气可以人工补光。大棚蔬菜生产的主要环节,基本实现了智能化管理,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控制。

图片来源:农业行业观察

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介绍,10多年前村里种大棚几乎全部靠人工,一对夫妻往往只能管理两三亩的大棚,现在依托智慧化设备,一个家庭轻松管理一二十亩大棚。

但正因为第五代冬暖式温室大棚这些强大优点的存在,往往让菜农忽略了它的缺点。

第五代冬暖式温室大棚土地利用率不到45%,墙的厚度在8-12米厚,因为后墙是用大棚前面种植地上的土堆砌的,所以棚室前有个大沟,一般深两米左右,如果雨水大了容易灌到棚里。

在2018年时任寿光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的王成增看来,寿光个别地方第五代冬暖式温室大棚建的比较紧凑,单个排水沟很小,没有整体排水,这也是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建棚时,间距一般是35米以上一个棚,棚宽17米,加上后墙10米就27米了,如果是37米的棚的话,棚与棚之间距离至少8-10米 。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第六代冬暖式大棚的出现规避了第五代高标准大棚的缺点。相比第五代高标准大棚,第六代冬暖式大棚:

1. 面积大,宽度在30米左右,大拱棚 ,盖保温被,保温被盖得比较厚。

2. 空间大。夏天的时候通风好 、长势好,有四个通风口 。

3. 秋延迟、 早春栽培有优势,运输比较方便,省时省力,适合于大面积的种植。

4. 越夏栽培的优点:土地利用率高,通风好,不怕水淹,种植面积大。

但第六代冬暖式大棚的缺陷是种植越冬蔬菜保温效果相对较差,于是第七代阴阳模式冬暖式大棚应运而生,完美弥补了第五、第六代冬暖式大棚的缺点。

第七代棚的技术突破点是

一、采用轻质防水保温被,解决了保温被过长过重的问题。

二、加高了后棚体的高度,解决了春季放风不良,棚内难降温的问题。

三、对进棚门洞进行加宽加高,原来门洞最宽 1.2 m、高 2 m,现在门洞宽 1.7~1.8 m、高 2.2~2.5 m,解决了运菜车、运肥车、秸秆还田机、旋耕机等各种机械进出不便的问题,提高了棚室蔬菜种植的机械化程度。

第七代阴阳模式冬暖式大棚建造技术

(以棚内宽26 m为例)

1.  结构与数据      

棚内最高点为9.3 m,内径宽26 m,长150 m以上,最长可达400 m。后墙底宽13 m、上宽2.2~2.5 m,高8.3 m。棚内走道1.5~1.8 m,进出门洞宽1.7~1.8 m、高2.2~2.5 m。

2. 地块规划      

选择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四周没有高大建筑物遮挡,地下水位较深,土质不砂化,排水方便,周围没有污染源的地块。大棚坐北向南,每个棚规划南北宽48~50 m,东西长150~400 m。      

南北具体排列,从北向南,1 m空地,13 m墙体(墙体底部占地),26 m棚内宽度,2 m棚前走道,4~6 m棚前渗水沟,2 m与前排棚斜坡,共计48~50 m。

3. 大棚土墙体建造要求      

南北13 m划墙底角边线,靠南边6 m开2 m深的槽,40 cm压1层土,共5层压平地面。地面以上底部50 cm压1层,压10层;上部60 cm压1层,压3层,下薄上厚共压13层,地面以上高度6.8 m左右。棚墙最上面用链轨车压严。砌好墙体后上面宽度2.2~2.5 m,底脚13 m左右,棚墙内坡度100∶40左右。      

注意筑墙取土采取平挖取土法,可防止以后局部沉降。平地下挖1.8 m左右。土壤湿度要适宜,不能太湿或太干。筑墙体一定要用专业队伍,严格按建设要求执行,不能出现塌墙现象。

4. 大棚立柱及后砌要求      

水泥立柱需要去预制场提前预定,走道后面有2排立柱,一排是顶后砌的立柱,规格(厚、宽)9 cm×13 cm,长9.5 m,内有8条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钢筋,上边顶在后砌上,有钢梁的一排后砌南探30~35 cm,不压钢梁的一排后砌南探35~40 cm。该立柱地面下埋0.5 m,东西每2 m 1根。

另一排是顶钢梁的立柱,规格(厚、宽)9 cm×13 cm,长9.2 m,内有8条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钢筋,这根立柱垂直或者稍微北倾顶着钢梁,防止棉被到顶时压弯钢梁,埋深0.2 m,东西每4 m 1根。走道后2排立柱最好采用一窝两柱。      

走道前第1排立柱,规格(厚、宽)9 cm×13 cm,长9.5 m,内有8条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钢筋,在距后排立柱1.5~1.8 m的位置(根据走道的宽度而定)埋深1.2 m,东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2排立柱,规格(厚、宽)9 cm×13 cm,长9 m,内有8条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钢筋,在距第1排立柱3 m处,埋深1.1 m,东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3排立柱,规格(厚、宽)9 cm×13 cm,长8.5 m,内有8条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钢筋,在距第2排立柱3 m处,埋深1 m,东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4排立柱,规格(厚、宽)8 cm×12 cm,长7.8 m,内有8条粗不低于4.5 mm的冷拔钢筋,在距第3排立柱3 m处,埋深1 m,东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5排立柱,规格(厚、宽)8 cm×12 cm,长7 m,内有7条粗不低于4.2 mm的冷拔钢筋,在距第5排立柱3 m处,埋深0.9 m,东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6排立柱,规格(厚、宽)8 cm×12 cm,长6 m,内有6条粗不低于4 mm的冷拔钢筋,在距第6排立柱3 m处,埋深0.8 m,东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7排立柱,规格(厚、宽)8 cm×12 cm,长5 m,内有6条粗不低于4 mm的冷拔钢筋,在距第7排立柱3.1 m处,埋深0.7 m,东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8排立柱,规格(厚、宽)8 cm×12 cm,长3.6 m,内有6条粗不低于4 mm的冷拔钢筋,在距第8排立柱3.1 m处,埋深0.6 m,东西每4 m 1根。      

走道前第9排立柱(也是最南排立柱),规格(厚、宽)8 cm×12 cm,长2.3 m,内有8条粗不低于4.5 mm的冷拔钢筋,在距第9排立柱3.1 m处,埋深0.6 m,东西每2 m 1根。这排立柱上端一般南倾0.3 m,防止雨水滴坏里坡。     

注意每根立柱的底部都要垫1~2块硬度好的红砖。      

后砌,规格(厚、宽)9 cm×20 cm,长2.5 m,内有10条(注意:上4下6,不要反了)粗不低于5 mm的冷拔钢筋,后砌安装斜度45°左右。      

说明:棚东西每4 m为1间,也可根据自己种植习惯设定每间的宽窄,最好4 m为1间,种植6行,便于机械打畦。      

东西两山因有斜角,底部两边的立柱顶部距两山墙顶部有4~5 m,距离较大,应顶部加一横梁,中间再加根顶柱,下部顶在半空墙上,上部顶在横梁中间,横梁和顶柱最好用直径73 mm、厚壁3.5 mm的钢管焊接,这样可防止后坡下沉。

5. 钢丝的安装      

用28号的优质热镀锌钢丝,棚后砌托土钢丝间隔8 cm为宜,风口处钢丝间隔12 cm,棚面钢丝间隔25 cm。      

在上后坡土前,后排立柱扯3根钢丝加固,前2排扯2~3根钢丝加固,方法是每排立柱东西拉3条钢丝,上下距离1.5~2.0 m,每条立柱用铁丝锁紧,以防移位。      

东西吊菜钢丝每排立柱拉1根,两山用水钻打眼,外边固定在地锚上。前后2排立柱的东西吊菜钢丝最好用2~3根,提前在每个钢梁底部,距前端20 cm处,焊镀锌螺丝帽1个,用于串东西吊菜钢丝。      

挂放风口滑轮钢丝最好用双钢丝,提前固定在钢梁上,位置在走道后排垂直立柱的顶端,也是距钢梁后端1.5 m处。      

固定大膜最好用双钢丝,且每根钢管都捆扎好。      

后面拴压膜绳钢丝要用3~4根。此钢丝也是用于固定保温被和浮膜(防雨膜)。      

钢梁最顶端用双钢丝,固定托膜钢管用,也可用4 cm×4 cm的热镀锌三角铁代替。      

前脸挡土钢丝间距10 cm,两头焊竖油杆三脚架拉钢丝,方便预留进出大型机械的出口。

6. 热镀锌钢管      

钢梁钢管一般用1.5寸(1寸=3.33 cm,下同),厚度2.75~3.00 mm,缩头焊接。铺钢管用1寸、厚度1.0~1.2 mm,钢管缩头连接。70 cm左右1根。

风口处铺钢管之间加1根长6 m的顺水钢管,防止顶放风口处兜水。

前脸东西钢管用1.5寸、厚度2.5 mm的热镀锌钢管,钢管上隔70 cm左右焊螺丝轧,以备插托膜钢管。      

捆托膜钢管时,1根钢管捆4道即可。大膜上面的钢丝位置的托膜杆处要加捆一道。      

放风机钢管用1寸、厚度2 mm的,最好请安装队伍安装调试好。

7. 地锚

 两山地锚用长度1.8~2.0 m的,北边特密,中间密,前稍稀。      

前面拴压膜绳的地锚用长度70 cm的(如果挖前脸一块放,离前排立柱0.8 m放置,高度一致),间距70 cm左右。      

棚后面用1.2~1.5 m的地锚,间距1.5~2.0 m。

8. 棉被、油杆、卷帘机的选择      

保温被上下多采用PE布,中间使用1 200 g/m2的太空棉、0.5 cm厚的泡沫做成。两边带粘扣。在上头底面加1层6 m长的无纺布,防备卷起后太阳暴晒造成老化破损。      

在卷帘机两边各用1条9 m长的90 mm油杆,其他用73 mm油杆,最好用里面有套管的,不易生锈,头上加粗的更好,油杆对丝拧紧后焊接,除机头两侧,一般不要用法兰对接。      

卷帘机根据大棚长度和宽度决定用大五轴还是六轴,电机配1.5~2.2 kW异步三相电机。      

卷帘机桥架,用镀锌钢管焊接,上面用75管(2.5寸),下面2根用60管(2寸),中间连接钢筋用16~18 mm的热镀锌钢筋;钢筋三角焊的等腰最好,即夹角45°。

9. 棚膜和放风口膜及护坡材料的选择      

棚膜最好用优质PO膜,PO膜抗风能力强,能连续用2~3年。      

放风口膜最好用15丝(0.15 mm)PO膜,使用5~7年。      

护坡无纺布中间最好穿钢丝吊在上面,防止下雨时下垂,可增加使用寿命。或用PE布,轻便,经试用效果不错。顶上用一幅无纺布或者全部用PE布,其上用旧棉被或者无纺布盖好。

棚前脸毡里最好加1层薄膜,防止下雨往棚里渗水,冲毁前脸。

10. 特别注意事项      

①棚前脸地锚跟铺钢管对齐埋即可,离前排立柱距离不能太近,防止以后没法压膜,导致下雨容易冲了后边的土进棚。底脚离棚前脸柱子70~80 cm放地锚最合适。      

②后护坡地锚要尽量里扣且深,以防后邻埠前脸取土挖出来。      

③挂放风机滑轮的钢丝用双钢丝或者加粗钢丝,并且固定好,防止被拉走。

在寿光,一座大棚约占地120亩,大约有11个足球场那么大,却不见多少劳作的身影。第七代蔬菜大棚,在科技的加持下,已经步入数字化、智能化的轨道,从育苗到生长,从采摘到运输,几乎都能做到自动化。

智能大棚一小步,农业发展一大步。从第一代到第七代,寿光冬暖式大棚迭代升级,智能化让蔬菜种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菜农如今更愿意将“种”棚称为“玩”棚。

图片来源:超级乡村研究所

稻田镇崔岭西村村民崔新中是一名有着20多年种植经验的普通菜农,两年前建成智能温室,真正实现了解放双手。

崔新中说道:净种二亩地,设备总投资在五六万块钱,这个棚总共20万。小果型口感番茄一亩地产七八千斤,收入的话,这二亩地大棚纯收入十来万没问题。投入成本很快就能回来,这一季卖了马上就有钱。

从竹木结构大棚到钢结构大棚,其实都只是棚的外形的改变。而智能型大棚改变的是种植方式,它有助于在蔬菜的种植品种、生产规模、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加大科学指导力度,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引导菜农进行特色蔬菜标准化、品牌化种植,提高市场竞争力,让菜农不断增产增收,助推乡村经济发展。从“看天吃饭”到科学“知天而作”,现代农业的梦想,正在寿光照进现实。以“寿光模式”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寿光实践,前景可盼。

参考文献:

[1]王成增,王玉钦,林俊凤等.寿光第七代冬暖式大棚建造技术[J].长江蔬菜,2022(01):70-72.

为了庆祝商城上线

小蔬为大家送一波福利!!!

手机、种子礼包、杂志、书籍…统统免费送!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农业行业观察、蔬菜频道

记住乡愁、青春烟院、中国知网

农业行业观察等,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