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卖不掉,我赔”!种菜第一年收入翻几番,拯救破产的村子,靠的是什么?

外出考察,没钱。他自掏腰包

建大棚,要投资。他垫付

担心菜卖不出去。一棚保底,少了他赔

发展奶牛产业。“亏钱算我的,赚钱大家分“

上世纪90年代初,曾经一度红火的村办企业甘草浸膏厂因管理和质量问题,关门歇业,血本无归。企业垮了,村民们倾囊投入的那点微薄积蓄打了水漂,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前进村户户成为特困户,温饱村反而成了远近闻名的穷困村。

那个时候,在外地做生意的马志祥,已经是甘肃省第九届人大代表、明星企业家,也成为村里唯一没有被牵连破产的人。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无疑是此时村里最最需要的人。2001年12月,村委班子商量了好几天,决定把马志祥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让他“主持大局”,带领全村人“扭转乾坤”。 

 搞大棚种菜,村民收入直接翻几番

根据前进村人多地少却具有靠近城市、交通便利的优势,马志祥提出了搞大棚种菜的点子。村委班子没意见,也不敢有意见,原来失败的教训让他们一个个成了鸵鸟。他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习惯了在田野上种庄稼的村民,怎么搞大棚种植?

为了转变村民的思想观念,马志祥决定带村民出去见见世面。听到外出考察,有的村干部提出意见,村里连招待客人的茶叶都买不起,哪里还有钱去“游山玩水”?马志祥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带领新选出的领导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到深圳、广州、山东等地学习、考察,换脑筋、换思想、转观念。一路参观考察,南方城乡的发达富足让习惯了地头、炕头、锅头的村干部大开眼见。

考察回来,他紧锣密鼓地组织各社召开村民大会,让村民开展讨论,一方面解决过去的遗留问题,另一方面让村民从思想上接受先进观念。一次会议不行,就二次、三次,白天没时间就晚上开。有的村干部说,我当了七年村干部没有马书记半年开的会多。在村民七嘴八舌的议论中,思想渐渐统一,终于认识到了大棚种植蔬菜的好处。

好不容易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又一个难题摆在了面前:建温室投资大,村民收入本来就很低,再加上前些年入股办企业负债累累,实在拿不出钱来。为此,他出台了鼓励性政策,对于建温室报名早的人,村上可以补贴一部分资金,并联系银行贷款。这些举措唤起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报名了,但村上其他领导犯愁了:“书记,钱从哪儿来呢?”马志祥坚定地说:“你们把工作推进好,钱我来想办法,实在不行我自己先垫上”。这会儿大家才吃了定心丸,心中有了底,加足马力,投入到大棚建设上来。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100座温室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为了解决种植技术问题,马志祥请农业种植专家到村上给村民传授种植技术。有的村民还是犹豫不决,怕种出的蔬菜没有销路。为了彻底让村民放心,他又带领村委会班子与村民签订了购销保证书,如果按村里指导蔬菜种植标准种植后蔬菜卖不出去,由他承担责任。种植大棚蔬菜的事情总算有了眉目。

第一次种植大棚蔬菜,种什么?经过马志祥和村委会班子调研,决定先种圆茄,这是在大城市刚刚开始流行的茄子,产量高,价格好,也是马志祥在新疆等地考察时认准的项目。可村民一听不乐意了,议论纷纷。因为当时的张掖没有种植圆茄的先例,当地人也不吃圆茄,咋卖?卖给谁?马志祥又耐心地给大家做思想工作,宣讲圆茄的好处,为了坚定村民信心,他大胆地表态:“我给大家包销,卖不了,每个棚我赔四千五百元”。在他的一片诚心感召下,大家开始了品种筛选、育苗、栽苗、嫁接等工作。

到了承包种植的时候,一部分人又退缩了,建好的100座日光温室只有53户愿意试一试,剩余的47座大棚无人问津。马志祥见状,只好再次挨家挨户的去动员,好不容易又发动了10户来种植,可一些人家生活困难,前期投入资金拿不出来。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他领着村民去银行,为他们每家争取到了5000元的贷款。贷款需要担保人,他毫不犹豫地做了村民的共有贷款担保人。

辛苦耕耘终于开花结果。按技术人员的要求,要剪掉圆茄枝干周围的叶子,让茄子日照充足,茄子才能色泽黑亮,且挂果只能一到两枚,否则长不大而且会变形。这一下,村民没一人同意,习惯了传统农业种植的村民认为果子越多越好。经过技术人员的耐心解释,也只有一部分人同意按技术人员要求种植,另一部分人仍然想不通,坚持按自己的土办法种植。有人质疑马志祥说:“书记,你当过农民吗?你会种菜吗?”。马志祥耐心地给村民解释为什么要按照技术人员讲的修剪,为什么要按照标准种植,劝导大家说:“不要担心,只要按我们制订的标准,就能保证每棚四千五百元收入,如果收入少了我赔偿。”从此,村民们知道了什么是现代农业,什么是质量、标准。

事实证明,马志祥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分析没有错。

终于迎来丰收时节。第一批共收购9吨圆茄,运到乌鲁木齐后4天售罄;第二批的11吨圆茄,只用1天就卖完了。当第三批的12吨圆茄再次运到乌鲁木齐时,由于圆茄口感好,质量过硬,前面的经销商和吃过前进圆茄的消费者已经认识了它的好处,前进村拉着圆茄的货车一进入乌鲁木齐蔬菜市场,就被商贩们抢购一空了。

无需兜底,当年承包日光温室大棚的村民人均收入12000元。比他签给种植户的兜底价4500元翻了一番多。

马志祥首次种植大棚蔬菜成功后,村委会决定将土地统筹起来,由村委会负责继续兴建大棚,搞特色种植,搞“一村一品”的品牌化、产业化蔬果经营。

近20年,马志祥带着村民先后建造了236座高标准日光温室种植圆茄,并注册蔬菜商标。他又引进延后技术种植红提葡萄260多棚、540亩,栽植葡萄长廊1.5公里,棚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

发展奶牛产业,“亏钱算我的,赚钱大家分“

凭前进村2100亩的土地,即便全部搞成现代化大棚,也下不出多大的金蛋蛋。马志祥思考着如何让农村实现现代化,如何让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使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有保障。

2008年他发现了商机,决心创办标准化奶牛养殖场,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前进模式”养“最好的奶牛”,建“甘肃最大的奶牛场”,产“最好的奶”。通过不断的复制爆发出了“前进速度”,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2019年起,马志祥积极主导与全国知名乳企联办的德联牧业、蜀汉牧业、陇蜀牧业、燕塘牧业、晨光牧业、甘肃传祁乳业相继落地,形成了产、供、销多元化一体运行的利益共同体,较好地实现了企业转型、产业延伸、效益提升。

生产的6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乳制品得到了消费者好评,取得了有机认证,产品远销甘青宁新等周边省市区和广州、深圳、香港等南方大城市。

截至目前,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奶牛养殖行业排名第13名、甘肃省排名第1名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前进牧业有1500名员工,90%都是当地农民,月工资5000元左右,1800多户农户参股。“每年开股东大会,给大家分钱的时候,是我心里最高兴的时候,我没辜负乡亲们的期望。”马志祥说。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中国张掖网、甘州区融媒体中心、农民日报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