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适合春秋季种植,亩产2200公斤的早熟油青豇豆新品种,一定要种

豇豆是我国重要的豆类蔬菜之一,在我国各地广泛栽培。江苏省豇豆常年栽培面积为4.7万~5.3万h㎡ ,多为白荚、绿白荚和青荚等品种,油青荚品种比较少。油青荚豇豆品种具有肉厚、货架期长、耐储运的特点。

随着江苏省种植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短缺,急需肉质紧密、耐储运的油青荚豇豆品种。据统计,2010年以来江苏省未鉴定一个油青荚豇豆新品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针对江苏省豇豆生产的需求,制定育种目标:选育出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的油青荚豇豆新品种,适合江苏省及与其相近生态条件地区春秋季种植。

1   选育过程

1.1   亲本的选育及特性

母本青豇80,青色荚,荚长80 cm左右,早熟,结荚节位低,质脆,不易老化。

父本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自选品种苏豇1号,绿白荚,中熟,耐热,耐涝,抗豇豆病毒病。

1.2   选育经过 

2009年春季配制杂交组合青豇80×苏豇1号,2009年冬季在海南对F1代进行田间观察鉴定。

2010-2012年对该组合进行6代田间定向系统选择,株系6843在早熟、产量、商品性、耐热和抗病性等方面表现优良。

2013-2014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进行新品种比较试验。

2015参加江苏省豇豆新品种鉴定试验。

2016 年在江苏省内自行组织豇豆新品种鉴定试验。

该品系 2018年通过江苏省园艺学会鉴定(苏园会评字2018第007号),命名为苏青豇1号。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①品种比较试验   

1.png

于2013-2014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进行,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以早豇4号为对照。垄作覆膜栽培,垄距1.2m,每垄2行,行距60cm,穴距30cm,每穴2株,48000穴/h㎡左右。结果表明(表1),苏青豇1号鲜荚每1 h㎡产量分别为32304.75、30812.10kg,比对照品种早豇4号分别增产 16. 02%和13.83%,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②区域试验  

2015年春季在南京、如皋、常熟、赣榆和盐城5个县市参加江苏省豇豆新品种鉴定试验。2016 年春因江苏省品种鉴定制度调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自行组织第 2 次鉴定试验。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以早豇4号为对照。垄作覆膜栽培,垄距1.2 m,垄上双行种植,行距60 cm,株距35 cm,每穴2株,每h㎡播种48 000穴。

2.png

结果表明(表2),2015年苏青豇1号每 1 h㎡前期鲜荚产量平均为5693.95 kg,比对照品种早豇4号增产27.02%;鲜荚总产量为28148.40kg,比对照品种早豇4号增产14.68%。2016年苏青豇1号每1 h㎡鲜荚前期产量平均为7 518.75 kg,比对照品种早豇4号增产19.94%;鲜荚总产量为

32077.74 kg,比对照品种早豇4号增产17.01%。

2.2   抗逆性

2015-2016年区域试验田间病害自然发病情况调查结果表明:苏青豇1号灰霉病病情指数11.56,低于对照早豇4号(18.37);病毒病和根腐病病情指数分别为11.47、18.91,均低于对照早豇4号(15.89、23.72)。

2.3   品质

2015年经南京农业大学分析检测中心品质分析表明,苏青豇1号品种干物质含量8.67 mg/g(FW) ,可溶性糖含量198.75 mg/g(DW),维生素C 含量127.68 mg/100 g(FW),蛋白质含量3.24 mg/g(DW)。

3   品种特征特性

苏青豇1号植株蔓生,主蔓长约3.0 m,始花节位2.0~2.5节。花紫色,荚油青色,平均荚长65~75 cm,单荚质量29.7 g。荚条顺直不鼓籽、无鼠尾、肉紧致,肉厚,货架期长,耐储运。

种子肾形,红色,百粒质量约19.8 g。早熟,春季苗期至始收49 d左右,采收期约40 d。田间表现耐热性、耐旱性强。每667 ㎡豆荚产量2 200 kg左右。

4   栽培要点

①栽培时间   适合江苏省春秋季种植,春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中旬,秋播期为7月下旬8月上旬。每667 ㎡用种量1.5~2.5 kg。

②栽培密度   垄作覆膜栽培,畦宽120cm,畦高15cm。垄上种植2行,穴播,行距70cm,株距25~30cm,每穴留苗2株,每1 h㎡定植114000~135000株。

③水肥管理   播种前施足底肥,并以有机肥为主。每1 h㎡施入有机肥7 500 kg和45%复合肥750 kg作基肥,苗期每1 h㎡追施尿素600 kg。抽蔓期控水控肥,开花结荚以后,每1 h㎡追施尿素150 kg,追施2~3次,促进翻花,延长采收期,提高产量。

④病虫害防治   开花结荚早期防治豇豆螟和蚜虫,夏秋季节防治豇豆锈病。

⑤适时采收   前期每3~4 d采收1次,中后期每2~3 d采收1次。

基金项目:

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CARS-09);宿迁市科技计划项目(L201721);南京市产学研合作示范项目(2018RHJD12)

作者:

张红梅,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豆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

陈新,男,通讯作者,主要从事豆类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

来自《长江蔬菜》2019年6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