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点草成金”的技术获国家级奖项,三年产值1177.78亿元,全国推广中...

他是我国黏菌研究的开拓者

是“南菇北移”“北耳南扩”

“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倡导者

也是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开创者

他就是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李玉领衔申报的《食药用菌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谈到这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李玉谦虚地说,这是团队近几年成果的一个汇总。项目的总体思路是针对我国食药用菌产业育种、栽培、加工全产业链进行系统攻关:

01、从无到有打造菌物种业“芯片”,推动菌物种质资源保育创新。

02、从弱到强迭代升级菌物栽培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高效利用和菌物规模化、工厂化、智能化生产。

03、从小到大发展菌物精深加工业,延伸“食药并举”产业发展链条。

“成果在全国28个省、45个示范基地推广,累计产值4023.97亿元,近三年产值1177.78亿元。”李玉说。

“为菌物资源保育提供中国方案”

“1978年,中国食用菌产量仅有5.7万吨,当时中国的菌物研究起步较晚,全世界发现了500多种黏菌,却没有一种是由中国人命名的。”回忆起如何与菌菇结下的不解之缘,李玉说。

在吉林农业大学毕业后,李玉留校任教,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菌物科学与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为摸清菌物“家底”,他带着学生跑遍全国各地调查菌物资源,对菌物资源开展收集和保存等基础研究。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40多年来,李玉几乎跑遍了我国的名山大川,对我国典型生态系统进行了菌物资源调查及系统分类研究,发表新种130余个,记录中国黏菌43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43%,李玉也成为了第一个为黏菌命名的中国人。

值得一提的是,李玉把几十年野外采集的菌物样本进行整理,建立了吉林农业大学菌物标本馆(HMJAU),已成为我国年进量最大、现代化管理、供真菌系统与演化生物学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参考的真菌标本保藏基地,为我国菌类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不仅如此,李玉开创了“一区一馆五库”菌物保育技术体系,率先在我国建成菌物保育区,建立了国际领先、年入库量全国最多的食药用菌种质资源库,保存标本和菌种10万余份,考证、重新命名食用菌936个、药用菌473个。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药用菌主栽新品种42个。创新集成了菌物资源保护体系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为系统保护我国菌物多样性、推动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40年,700倍!现在中国在食用菌产量上保持世界领先,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食用菌产业大国。”李玉说,但他更大的梦想是让中国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强国,让百姓吃上更健康、更放心的好蘑菇。

“哪里农民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

在品种创制方面,李玉和团队率先在国际上创新四孢育种技术,不育单孢分离率由5%提高至90%,创建“表型+基因型+功能成分+活性评价”育种技术,育成产孢、营养、功效和抗逆“四高”的优质灵芝新品种,实现其营养功能靶向育种零突破;引领创新液体菌种稳定技术,通过精准营养和代谢基因调控,攻克了菌种继代性状退化难题,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目前,李玉和团队已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栽新品种42个,其中,玉木耳市场占有率100%,W192双孢菇新品种占农法栽培市场的80%,年产值202亿元;育成品种在项目期内,支撑我国食用菌产量增长2.38倍、产值增长3.65倍,真正做强了中国“食药用菌芯片”,端牢了中国“菌粮饭碗”。

“玉木耳”色泽温润如玉,晶莹洁白,是黑木耳的珍贵替代品,其市场售价高达200元每公斤,比最好的秋木耳价格还高。此外,“玉木耳”兼具毛木耳特性,抗杂能力强,产量是黑木耳的2倍,东北地区一年可生产两季,极具经济效益。

图片来源:《中国人才》杂志

“菇类可以点草成金。”李玉认为,蘑菇不只是一盘菜,还是继粮、油、果、蔬后的第五大农业种植业。食用菌产品不能局限于鲜品和干品放在饭桌上,还要发展食用菌深加工。“一是食用菌主食化,比如做成香菇面条、素食面,二是制成各种酱类,全株高值化利用。”

以食用菌主食化和全株高值化利用为核心,李玉开展了食用菌系列功能食品、新材料等130余种新产品研发,将食用菌的可食化利用率由70%提高到100%,促进了食药用菌精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

图片来源:《中国人才》杂志

不仅如此,李玉认为,食用菌产业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撑国家食物安全的生力军。他提出的“木腐菌草腐化”理论使木腐菌从“吃木”变为“吃草”,在循环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黑木耳大田“地栽”革命性转变,种植面积36年跃升1000倍。

如今,在李玉的助推下,吉林蛟河已成为木耳产业重镇;玉木耳成为吉林洮南好田村的幸福产业;吉林汪清筹办了中国汪清第一届黑木耳节……“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种养加’全产业链模式,实现了精准育种、智能栽培、高质量加工,打造了食药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李玉说。

图片来源:《中国人才》杂志

“为菌菇事业奋斗终身”

李玉自称“80后”,不仅时常天南海北出差调研,还坚持给本科生讲课。“我们这个学科在普及上还要下大气力,要让年轻人理解它、爱上它,中国才能最终成为食用菌强国。”

图片来源:人民网

在菌物科学研究方面,李玉创建了菌物学、菌类作物二级学科,设立了我国首个应用生物科学(菌物方向)本科专业。2019年,他又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

他主持编研出版了《吉林省菌物志、动物志、植物志》《中国真菌志(黏菌卷)》《中国真菌志(香菇—侧耳类真菌)》等多部志书,以及本领域第一本英文专著;完成了《中国真菌志(香菇—侧耳类真菌)》《中国大型菌物资源图鉴》等内容的编研,收集的标本及菌种保藏量更是居于国内前列,成为我国在这一领域重要的资源库。

图片来源:人民网

如今,他每年还坚持给学校的本科生上课,“特别是他们第一课,要如何树立献身食用菌产业的这份情怀是最重要的,我很希望他们从不懂到懂到热爱,到成为食用菌的朋友,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中国食用菌研究的下一代的领军人才。”李玉说,“我认为最大的失败是培养不出人才来,最大的成功是学生超越我,做出比我更优异的成绩来,我现在精力还算可以,还可以和大家一块工作,我特别期望年轻同志能够超过我,能够比我做得更好。”

把自己称为蘑菇人,保持“80后”工作状态,李玉真正有着“把菌菇事业纳入生命周期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情怀。

图片来源:中国教育报

“情怀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动力,我将持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促进菌物学科不断发展、永远发展,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更多中国人的方案,提供更多中国人的智慧。”李玉说。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人民网、新华社、中国人才杂志、中国新闻网、中国吉林网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