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300多项栽培技术,45个扶贫品种!这个“蘑菇院士”真不简单

有一位“蘑菇院士”:来过山区,到过边陲,倡导“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等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带领团队研发出300多项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育了45个适宜贫困地区的食用菌新品种,帮助数万贫困户成功脱贫。

他叫李玉,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小木耳大产业”领路人。

他的扶贫经历要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

当时,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黄松甸镇自然环境恶劣,无霜期不足100天,种什么都不行。当地群众生活穷困,用老百姓的话说,这里是“兔子不拉屎” 的地方。

但李玉知道,低温寡照气候不利于粮食种植,却最适合木耳种植。

他开始和当地农民一起培育新品种、探索新技术。

经过几年摸爬滚打,黄松甸镇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变成了闻名全国的黑木耳之乡。当地农民不仅靠黑木耳实现了脱贫致富,还有人去其他省份做起了技术员,推广食用菌种植。

2012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

此时,李玉已经是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积累了多年扶贫经验。

他认为,食用菌不仅技术简单,所使用的基质材料还可以利用部分草秸秆、玉米芯以及种庄稼、养牲口剩下的垃圾。食用菌产业在带动增收方面大有可为。

每年近八成的时间,李玉都在各地的田间地头忙活,推广食用菌技术,和乡亲们研究致富门路。

“要培养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为了让乡亲们的食用菌技术掌握得更扎实,同时为基层培养更多能力过硬的技术人员,李玉每次都亲自给种植户讲课,大家亲切地叫他“蘑菇院士”。

目前,李玉和团队自主研发培育出许多优质食用菌品种,比如现在很火的柞水县“玉木耳”,拥有特殊香气的珊瑚菌“玉珊瑚”,以及“灰树花”的改良品种“玉树花”等。

2012年以来,李玉率领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进行科技扶贫,帮扶800余个村,3.5万贫困户,实现彻底脱贫,年产值达350多亿元。

知识和汗水让乡村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这里修好了柏油路,盖起了新瓦房,老乡家里铺上了瓷砖。

李玉说:“我们感到自豪!”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来源:《中国三农报道》、光明日报、新华社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