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增产21.2%~38.7%!13个苦瓜品种大PK,这3个品种值得推广!

为满足种植者对苦瓜新品种的需求与苦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本课题组选育的2104、2105、2106等13个苦瓜新品种为试验材料,以福建省主栽品种如玉33号为对照(CK),开展大棚苦瓜新品种的比较试验,对苦瓜的长势、抗病性、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与研究,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且商品性好的2114、2117与2105共3个苦瓜新品种,具有早中熟,瓜条长圆锥形或长棒状,瓜色油绿、绿白或浅绿,(短)纵条间钝瘤,抗病性较强的特点,产量均较如玉33号高,增产21.2%~38.7%,可作为苦瓜新品种在闽东南地区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又名锦荔枝、癞葡萄、凉瓜、红羊,为葫芦科苦瓜属一年生草本蔓生植物,喜温怕寒。其原产印度,南宋时传入我国,在我国已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苦瓜清热、解凉、滋补强壮,具有降血糖、抗突变、抗菌、调节免疫等作用。

苦瓜在福建地区栽培面积较大,随着种植者对苦瓜新品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苦瓜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研究拟通过对课题组选育的苦瓜新品种的长势、抗病性、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以期筛选出适合本地区栽培的苦瓜新品种,为苦瓜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2104、2105与2106等13个苦瓜新品种为试验处理材料,以福建省内主栽品种如玉33号为对照(CK),参试苦瓜新品种均为本课题组选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1.2   试验方法      

①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为福清东张镇道桥村,砂壤土,肥力中等,前茬为番茄,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16.0 ㎡,大棚栽培。      

②试验时间   2022年3月4日播种育苗,3月22日定植,株行距为1.6 m×1.0 m,“人”字架栽培,每小区定植10株。5月25日开始采收,7月31日后停止采收。田间管理按常规进行。      

③调查项目   采收盛期每小区取3条瓜龄相对较一致的苦瓜在适采期观测单果质量、果形、果长、果径、瓜色,采收前调查各小区植株第一雌花节位,登记各批次小区产量,采收中期调查植株长势、抗病性等;于 6月28日调查苦瓜霜霉病与白粉病发病情况,并记录病株数及病级;于6月30日调查苦瓜枯萎病的发病情况,并记录枯死病株数,计算苦瓜枯萎病死亡率(%)=100×枯死病株数/总株数。

霜霉病病情调查与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10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10~1/4;5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4~1/2;7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2~3/4;9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3/4以上,以致干枯。DI=∑(Si×ni)/9N×100;DI—病情指数,S—发病级别,n—相对病级级别的株数,i—病情分级各个级别,N—调查总株数。

种质群体对霜霉病的抗性依据病情指数分为4级:高抗(HR,DI≤10),抗病(R,10<DI≤30),中抗(MR,30<DI≤50),感病(S,DI>50)。

白粉病病情调查与分级标准:0级,无症状;1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3以下,白粉模糊不清;2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1/3~2/3,白粉较为明显;3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3以上,白粉层较厚、连片;4级,白粉层浓厚,叶片开始变黄、坏死;5级,叶片坏死斑面积占叶面积的2/3以上。

种质群体对白粉病的抗性依据病情指数分为5级:高抗(HR,0<DI≤15),抗病(R,15< DI≤35),中抗(MR,35<DI≤55),感病(S,55<DI≤75),高感(HS,DI >75)。

1.3   数据分析

多重比较使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棚苦瓜新品种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对不同苦瓜品种的长势、瓜形、瓜色等基本情况的田间调查(表1),结果发现不同苦瓜品种的长势除了2112与2130较弱,2108、2127、2117、2121与2129一般外,其余长势均为较强及以上;瓜形除了2112为短圆锥外,其余为长圆锥或长棒;瓜色为白、浅绿、绿、亮绿或油绿;瘤状为(短)纵条间圆(钝)瘤。 

2.2    大棚苦瓜新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通过对不同苦瓜品种农艺性状的田间调查(表2),结果发现不同苦瓜品种除了2106与2129第一雌花节位为15.0节以上,为晚熟品种外,其他品种的第一雌花节位在6.8~12.5节,与CK相当,为早中熟品种;

抗霜霉病与白粉病方面,除2112对霜霉病与白粉病感病、2130对霜霉病感病外,其他均达到中抗水平以上;枯萎病死亡率方面,除2112与2130发生枯萎病,发病率在80.0%外,其他苦瓜品种均未发生枯萎病;



商品瓜的单瓜质量除2106为573.3 g,较CK重160.0 g,2130、2127、2108、2116与2121为280.0~393.3 g,较CK轻20.0~133.3 g,其他在420.0~480.0 g,与CK相当;瓜纵径除2104、2108与2121在27.0 cm以下,较CK短外,其他品种均较CK长,在29.3~37.8 cm;各品种的瓜横径与CK相近,在4.8~6.8 cm。

2.3    大棚苦瓜新品种产量分析      

通过对不同苦瓜品种产量的田间调查(表3),不同苦瓜品种间的小区产量差异较大,结果表明,2114、2117、2105、2104极显著高于CK,2108显著高于CK,但2117、2105、2104间差异不显著,其中,2114小区产量最高,达到27.1 kg,折合667 ㎡产量为3 616.0 kg,较CK增产38.7%,增产幅度最大;

2117、2105、2104小区产量次之,在22.8~24.6 kg,折合667 ㎡产量为3 041.1~3 289.5 kg,较CK增产16.7%~26.2%;2112、2121、2129与2130极显著低于CK,较CK减产36.6%~52.6%。      


通过对苦瓜新品种的长势、抗病性、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田间对商品瓜外观品相的现场观察,结果表明,2114、2117、2105、2104与2108为早中熟品种,且产量均较CK高。2104与2108由于瓜条短胖,外观品相不佳,予以淘汰;经综合分析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且商品性好的3个苦瓜新品种:2114、2117与2105。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不同大棚苦瓜新品种比较试验,同时结合调查结果、田间外观品相的观察,综合分析后筛选出高产优质、抗病性强且商品性好的3个苦瓜新品种:2114、2117与2105,适宜在闽东南地区进行示范推广种植。

其中,2114产量最高,长势强,瓜条长圆锥形,瓜色油绿,纵条间钝瘤,高抗霜霉病和抗白粉病,可在山东地区进行试种后予以示范推广;2117产量较高,长势一般,瓜条长棒状,瓜色绿白,纵条间钝瘤,中抗霜霉病和白粉病,可在四川地区进行试种后予以示范推广。

不过,本项目研究的结果只是初步试验结论,通常会受到试验地土壤、温湿度、海拔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大面积种植前还需对苦瓜新品种进行试种,充分了解不同品种的特征特性,同时结合市场的需求与人们的消费习惯,才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欢迎各位读者投稿《长江蔬菜》期刊

投稿邮箱:1733172762@qq.com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4年1月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