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发新品种,一斤种子成本直降47000元…1220万人抢农民“饭碗”,他们能改变农业现状吗?

“2035年,中国最后一代务农人将退出土地!”

以后谁还在种田?

务农人真的到了“最后一代”吗?

答案是——没有!也不会!

来自官方的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走出繁华都市,选择“扎根泥土”。

一起跟随小蔬的视角,看一看那些“为梦出发”的“返乡青年”,有着怎样的“绝活”,做了哪些努力!

谈技术

她重现三百年前的老口味!

“我在日本读的大学,2002年,我那时候毕业本来有很好的工作,但我父亲还是对土地有特别的依恋,他认为这个东西是关于民生大计的一个事儿,所以还是把我劝了回来。”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盛农种苗种植基地的负责人胡冬梅说。

胡冬梅拿起刚刚收割的韭菜介绍道,“清晨太阳升起时进行收割,运往北京或是上海,下午就能到顾客的餐桌上了。包饺子、烙馅饼都好吃,西郊盖韭讲究的就是新鲜美味。”

图片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

说起西郊盖韭,它的栽培始于明末清初,据考已有300余年栽培历史。因其起源于济南西郊,阳畦栽培,最初依靠风障和草苫或苇毛覆盖保温,冬春供应青韭的一种栽培方式,故名“济南西郊盖韭”。其栽培方式独特,色、香、味、形俱佳,素有“千里香”之美称。

“我们槐荫区的水土、气候好,结合我们的种植模式——深耕细作,种出来的韭菜就特别的香,味道浓郁,吃了以后没有那种烧心的感觉。”对于西郊盖韭,胡冬梅有着深厚的情怀。“听说咱们的韭菜有着这么多年的传统后,就想好好把这个传统技艺保护下来。”

与一般的韭菜不同,西郊盖韭的栽培方式很独特,“我们当前生产还是传统模式,通过‘扒韭墩、剪韭毛、剔韭墩’栽培技艺,结合防虫网、杀虫灯、黄篮板和生物制剂等新技术,人工对韭菜生长进行管理,做到了不使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因此消费者们都说,咱们的盖韭‘韭菜味’十足。”

图片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

盖韭盖韭,其中的“盖”是精髓。

“不能在大棚里种,一定要让阳光直射到韭菜上。天冷时要及时遮盖小拱棚,搭上草毡子,这样一茬韭叶才能蓬勃生长,色、香、味、形俱佳。”胡冬梅介绍,目前基地一共种植了50亩西郊盖韭,一年能收获三茬。“我们种植的成本都在二三十元一斤,所以卖得也贵。”

利用传统技术种植的盖韭价格在60元/斤到80元/斤,是普通韭菜的二三十倍。西郊盖韭也成功得到了消费者们广泛认可,目前已经打开了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市场。

图片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

“我们经营的不仅仅是一份产业,更是历史,是祖祖辈辈扎根土地的农民智慧的精华。”胡冬梅表示,作为“农二代”的企业家,对西郊盖韭进行保护和创新,是自己的职责使命,也是未来奋进的方向。“农业挺有干头,我要好好干下去”。

讲品种

她让种子成本直降47000元!

29岁的丁蓉蓉是江苏规模化种植冰草的第一人,10年前,19岁的丁蓉蓉还只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大一学生,当时,在国外初遇冰草,立刻被它附满“冰珠子”的外形和脆嫩多汁的口味“征服”,回国后,丁蓉蓉不顾家人的反对,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她要休学回老家试种外来物种冰草。


图片来源:信息新报

在华东地区,丁蓉蓉种植的冰草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在淮安地区占比高达90%,丁蓉蓉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冰草女王”。那么,“冰草女王”是如何炼成的呢?

当时,丁蓉蓉带着父亲的反对和同村人的不理解开始了她的冰草种植之路。而这一种就是4年,她也将土地当作了终身的事业。


图片来源:信息新报

在当地人社部门和学校支持下,丁蓉蓉和合伙人四处请教专家,一遍遍地实验。没有白天和黑夜,556天吃住在大棚,终于,在2014年冬天,她找到了适合冰草生长的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光照强度等环境数据,成为江苏规模化种植冰草的第一人。2016年5月,丁蓉蓉实现冰草的引种驯化,培育出了新品种——“大叶冰草”,打破了国外对冰草种子的长期垄断!

丁蓉蓉说:“当时真的有一种喜极而泣的感觉,就是打破了国外的垄断,我们也把种苗的成本从50000元一斤降到了3000元一斤,让它从一个贵族蔬菜变成一个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的一个大众蔬菜。”


图片来源:信息新报

丁蓉蓉成功了。她的种植基地面积从最初的数十亩迅速扩大到300多亩,成为华东最大的冰草种植基地,同时被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江苏省农委评定为“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

冰草订单也迎来了“井喷”式增长,每天的订单量在三百多单,供不应求。批发价从以往的5元左右一斤涨到了8元一斤,销往山东、安徽、四川等多个省份。

图片来源:信息新报

事实上,她不仅得到了市场和父亲的认可,还带动当地农户的就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不仅要带动农民致富,还要促进当地农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建设好我们美丽的乡村”。

论卖货

很多明星大V都得服这个卖蒜姑娘

在云南大理的宾川县,紫皮独头蒜是当地特产。鲜蒜表皮为紫红色,晒干后表皮变成淡紫色,这种紫皮独头蒜大蒜素含量约是普通大蒜的3倍。

独头蒜产量低、数量少,物以稀为贵,市场上普通大蒜大约3元一斤,而宾川独头蒜最贵能卖到11元一斤,是普通大蒜价格的3倍还多。别看现在成了宝贝,就在3年前,独头蒜还是市场上卖不掉的品类。

图片来源:直通三农经济

把紫皮独头蒜卖出名堂的,是宾川26岁姑娘晏林英。她2019年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3年多,在电商平台开店,只是独头蒜一个单品,销量就有7000多吨,最多一天卖出4万多单,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多万元。

为了成功,晏林英做了两件事。

01、电商助力,大蒜“飞”出大山

同样的大蒜,电商没有中间的经销环节,所以价格要比线下市场便宜很多。与传统模式不同,电商的逻辑就是薄利多销,销量上来之后,后期的利润很可观。

02、线下少见的独头蒜,线上大火

线上销路虽然打开了,但把独头蒜销售出去仍是心头大患。独头蒜在线下市场认可度始终不高,很多人觉得没见过,更没吃过。

此前,当地线下渠道都是销售干蒜,通常把独头蒜分为大中小三个规格。市场上,直径在2.8厘米到3.5厘米的中号独头蒜还比较好卖,能卖到7.5元一斤。其他两个规格的就不好卖了,尤其是直径在3.5厘米以上、有鸡蛋大小的大号独头蒜。大个鲜蒜加工晒干后,皮皱皱巴巴的卖相不好,而且皮也厚,卖价比中号的每斤低一元左右。

图片来源:直通三农经济

毕竟是市场上不要的货,晏林英把价格降到最低,在线上以鲜蒜的形式销售,没想到第一批独头蒜很快卖完了。消费者反馈很好,味道辛辣,剥皮方便,长相也喜人,有消费者说:“白白胖胖,像小笼包一样。”

大号鲜蒜不仅迎合了线上顾客喜欢新鲜、大个农产品的需求,还避开了干蒜卖相差的麻烦。并且北方地区鲜蒜一般在5月到6月上市,而宾川县鲜蒜上市时间为1月到5月,正好跟北方鲜蒜上市时间错开。晏林英抓住鲜蒜水嫩鲜亮的特点进行视频推广,还把很多种吃法拍成视频放到店铺首页。难卖的大号独头蒜一下子火了,卖到了7元一斤,比之前每斤干蒜卖价还要高出5角钱。

图片来源:直通三农经济

小号独头蒜怎么卖出去呢?小号独头蒜直径一般在2厘米到2.8厘米左右,晏林英给它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珍珠蒜。珍珠蒜因为剥皮麻烦,一直不受欢迎。但在分析后台数据时晏林英发现,每年腊八节前,都有一波买蒜的高峰。晏林英以泡蒜的这种形式推荐给顾客。目前,小号独头蒜的价格折合下来是11元左右一公斤。

图片来源:直通三农经济


图片来源:直通三农经济

晏林英改变了当地单一的大蒜销售方式。现在,线上1至5月销售鲜蒜,主推大果;6月至12月销售干蒜,主卖中果和小果。还把独头蒜细分为7个规格,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晏林英的店铺销量迅猛增长,2021年1月,卖出了1天4万多单的纪录,一天销售额就达到160多万元。

“我很幸运,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创业的起点比较高。”晏林英说,下一步,她打算整合供应链资源,联合年轻人的运营技术,一起加入电商创业的大军,让宾川的大蒜产业再上一个台阶。

开农机

“农田保姆”精耕天府粮仓

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揭晓,有一个娇小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来自四川省成都市的王伶俐。这位“90后”女孩,她是管理着5家合作社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今年,是她经历的第9个水稻收割季。

“我管理的6500多亩地,水稻总产量超过3500吨。现在7台收割机下田,一天收300多亩不成问题。”王伶俐干脆地道出一项项数据。

王伶俐正在驾驶插秧机插秧。

图片来源:农民日报

2015年,大学毕业的王伶俐一心想找一份“在城里吹空调”的工作,却最终辗转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隆兴镇黎坝村,从头学起了插秧、育苗。王伶俐的返乡,与父亲的“软磨硬泡”有关。王伶俐的父亲王志全也是一名职业经理人,并创建了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14年时,王志全管理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000多亩。希望女承父业的王志全屡次劝说女儿返乡共同经营合作社,并带着王伶俐参加职业经理人培训。

“听了几场培训之后,我发现一起上课的人都和父亲年龄差不多大,我走到哪都是最小的一个。”王伶俐回忆道,“未来做农业如果没有年轻人,我父亲他们这一辈人老了之后,谁来种地?”王伶俐的内心开始动摇。在了解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前景和扶持力度后,王伶俐最终答应父亲返乡,但她也向父亲提了一个条件——“回来可以,但你要同意让我买农机。”

原来,王伶俐在培训期间了解到,崇州市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来,多地已经开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的智慧种田模式。“小时候每年父亲都要雇上百人来田里插秧,耗费人力不说,插秧速度太慢了。”王伶俐说。

于是,返乡第一年,王伶俐便和父亲共同申请了40万元职业经理人信用贷款,买回4台插秧机。没想到刚开始作业就遇上了意外状况——“在田里插秧时,其中一台的轴承突然中途断了。”王伶俐回忆道,“当时好多人围上来看,笑话我买了‘烂机器’,还说‘毕业不找工作,非要回来,脑子糊涂’。”王伶俐迅速联系农机生产厂家沟通好维修事宜,让她欣慰的是,另外几台插秧机的作业情况较为理想:一台插秧机每天可插秧30余亩,而原来依靠纯人工插秧时,一个人每天只能插秧1亩多地,算下来,机械插秧比纯人工插秧速度快了几十倍。王志全和村民们看到了机械化作业的效果,也逐渐开始认可王伶俐的想法。

在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下,王伶俐管理的几家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2022年,通过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高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她管理的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小麦、水稻总产量超过3700吨,亩产比未入社农户高出55公斤。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同时,王伶俐也从初级职业经理人“升级”为高级职业经理人,并相继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荣誉。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

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懂得的技术

来解决乡村现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不论是传承传统种植技艺,研发新品种

还是发展农村电商,推广高新农机

小蔬相信

广大青年在农村必有可为且大有可为!

向青年榜样们致敬!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济南时报、信息新报、中国青年报、农民日报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