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成本直降2/3,将日本种子赶出中国!这些优质叶菜品种,已占领30%的国内市场!

从300元/公斤到100元/公斤

种子成本直接“腰斩”!

青梗菜品种“国产化”提速

这些品种惊艳亮相!

“秋淡”已不, 烦恼从何来?

青梗菜,更接地气的名字是小白菜、上海青、花瓶菜。它是我国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一种绿叶蔬菜,全国每年种植面积超千万亩。在福建福州,有“三日不见青,两眼冒金星”之说。这里的“青”,指的就是青梗菜这样的绿叶菜。

54岁的福州闽侯县菜农刘文辉,种了20多年青梗菜,曾饱受“秋淡”困扰。

“春淡”“秋淡”是蔬菜行业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春秋季蔬菜产能不足,市场供不应求。前者是因为低温导致蔬菜生长缓慢;后者则源于夏秋之交,多高温暴雨天气,影响蔬菜生长。

青梗菜“秋淡”尤其明显。

过去,菜农种的是常规种,来源基本是对本地农家种的选优汰劣、提纯复壮。这些品种不耐热,也不耐湿,遇到高温高湿天气,易出现卷叶、拔节现象。“一场暴雨过后,全军覆没。”刘文辉说,与现在周年种植不同,那时青梗菜一年只能种四五茬,比现在少两茬。夏秋季节也只有少数高海拔地区具备栽培条件。因此,每年7—9月是福州青梗菜的空档期,市面上叶菜少且贵。青梗菜是福州菜市场的晴雨表,青梗菜供应量少,菜价就贵。

              闽侯县南通镇的青梗菜基地。林淑霞/摄

图片来源:海峡农业杂志社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位留日归来的同乡,在南通建立了蔬菜基地,引进了一种叫作“夏帝”的青梗菜品种。从那以后,“秋淡”不淡了。

“夏帝”是日本东北种苗株式会社培育出的一种杂交品种。作为夏秋季主栽品种,其最大优势是耐热、耐湿。进入国内市场后,“夏帝”迅速填补了青梗菜种植空档。

以“夏帝”为起点,国内青梗菜种植逐渐以进口杂交种替代常规种。除了耐热品种,同样来自日本的“华冠”等秋冬季品种也开始抢占市场,并主导国内青梗菜市场10多年之久。比起常规种,杂交种优势显著,商品性、抗病性、丰产性表现突出,可增产近30%,亩产达1500公斤以上。

图片来源:新福建

进口品种好,但也带来了新烦恼。

“一斤‘夏帝’150元,一亩用种成本要200多元。”刘文辉说,福建菜农一般采收单株重50~100克的小棵菜。因此,用种量大,夏秋季每亩用种750克,冬春季500克。栽培一茬青梗菜,那时每亩综合成本不到1000元,种子成本就占了两三成。

进口种子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钟凤林,长期从事青梗菜育种研究。他记得有一年,出口国种子减产,国内种子零售价涨了一倍。种源不可控,还伴随病害风险。像青梗菜这样的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频发。一旦发病,根部肿大,会引发减产,乃至绝收。

青梗菜虽原产于中国,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但国内青梗菜育种研究起步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科研机构才涉足杂交育种。但选育出来的品种,难与进口品种抗衡,市场接受度有限。

这是一场从“0”到“1”的探索!

保障“菜篮子”,离不开种源自主可控。

为改变优质青梗菜杂交品种受制于人的局面,福州当地种企从2001年起,率先投身青梗菜育种研发。福建农林大学与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校,也相继成立课题组。

图片来源:新福建

选育出能与“洋种子”抗衡的耐热耐湿品种,是摆在育种家面前的首要课题。福建农林大学侧重于生物机理基础研究,福州菜科所与当地育种公司则专注应用研究,选育出“夏绿妃”“金品1夏”等新品种,实现了“0的突破”。

其中,“金品1夏”耐热性较强,夏秋季从播种到适收35天左右,口感佳,商品性好,每亩产量1550公斤左右,适宜福建省直播或育苗种植,平原地区播种期为5月~10月。

金品1夏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目前,“金品1夏”已取代原长期占据中国市场的日本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这一系列纷呈硕果见证着福建青梗菜品种培育一路高歌猛进。

随着育种工作的推进,科研团队慢慢发现,种企、科研院所、高校各自为政,创新效率不够高。“我们有技术力量,但不知市场需要什么,也不知市场在哪里,育种成果难以大规模产业化推广。”福州市菜科所副研究员郑学立说,科研、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各自分散,产学研三方各有所长,也各有短腿。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一场从分散到聚合的产学研协作,在福建青梗菜育种圈中加速推进。人才相互交流,育种材料共享,市场信息互通,品种权转化,委托开发,协同攻关……产学研深度融合,带来了“1+1+1>3”的效果。

图片来源:新福建

开展杂交育种,首先要找到优质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从种质资源到亲本,需通过至少6代连续自交,使基因杂合状态转为纯合状态。这个过程,被称为分离纯化。在福州的自然条件下,青梗菜只能在春天开花结籽。这也意味着,光是分离纯化就要花6年时间。

为了与时间赛跑,攻关团队引入了智能人工气候室开展种质资源加代分离。

                                                            人工气候室内的蔬菜

图片来源:遇见闽侯

“人工气候室模拟青梗菜生长发育需要的气候环境,比如白天温度维持在23℃,持续14个小时,夜间维持在16℃,持续10个小时。”钟凤林说,“春天”被“定格”后,青梗菜四季都可开花结籽,“一年可当三年用”,大大缩短了品种培育周期。

分离纯化后,便要进行烦琐的亲本配合力测定、杂交组合配制、品种抗性鉴定、区域生产试验。以往,一套流程下来少说要10年。通过产学研共同努力,育种周期缩短了一半。

                 探讨青梗菜花期发育特征变化。李珂/ 摄

图片来源:海峡农业杂志社

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关,又一批优质高抗性青梗菜新品种相继问世。“金品552”、“金品558”、“金品冬春”等一批优质高抗性青梗菜新品种相继问世,耐热品种匮乏、病害猖獗等育种难关接连攻破。

“金品552”耐热性突出,株型直立;叶面平展,叶色亮绿;梗色绿,商品性好;抗病性突出,不易老化。

图片来源:金品农业

“金品558”是金品3号的改良品种,生长速度快,束腰性好,叶面平整,叶色亮绿,梗色绿,商品性佳,产量高,综合表现突出,较耐抽苔,福州地区秋冬季播种首选品种。

图片来源:金品农业

“金品冬春”大头束腰,长势旺盛、株型美观。抗病性、耐抽苔性好。产量高,适宜中国南方春露地及北方冬春大棚种植。

图片来源:金品农业

根据消费需求,育种团队还创新选育薹用青梗菜品种“青苔1号”、鸡毛菜专用品种“金品008”。其中,“青苔1号”春季抽苔整齐,苔粗壮,苔色亮绿,纤维少,品质极佳,发侧枝力强,可多茬采收。

                                                            图片来源:金品农业

2020年,由福建农林大学与当地种企共同完成的科研项目“耐热小白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菜种研发。

图片来源:遇见闽侯

新品种能不能被市场接受?

根据市场反馈,研发团队有针对性地制定育种目标,有的放矢地开展品种选育。选育出来的品种,在全国50多个试验基地进行筛选,同时邀请各地经销商、农户前来观摩,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在青梗菜主产区云南省,青梗菜新品种“金品矮脚”已成为当地主栽品种,全域推广面积数十万亩。

“金品矮脚”株型矮壮,束腰紧实,叶色亮绿,叶柄绿且宽厚,抗病性好,产量高。适播期长,中国南方地区可周年播种。

以前农户购买日本种子,每公斤约需300多元。如今,国产青梗菜种子每公斤只要100多元,成本降低了一半多,且抗性强、用药少、口感佳,一年亩产可达三四吨。

“质量、产量都与进口品种相当,价格只有日本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周年种植不成问题。”如今,刘文辉所在的闽侯县福宇叶绿菜专业合作社,青梗菜用种已全部实现国产替代。同时,福建品种开始走向全国。福建企业年繁育青梗菜杂交种子50多万公斤,可满足全国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季节生产用种,市场占有率约30%。

找到市场需要的那颗种子!

突破“卡脖子”仅仅是第一步。眼下,福建种业正进行着一场“精准革命”。菜篮子不仅要装满菜,更要装好菜。育种家们开出了新的需求清单——推进品质育种。

事实上,随着青梗菜产业发展,用种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推进机械化生产,需要大力培育宜机品种;为扩大销售半径,适应远距离运输需求,亟待培育耐储运品种;植物工厂让穿着皮鞋种地成为可能,培育适应水培环境的专业化品种正当其时……

有感于此,福建青梗菜育种家们确立了新的育种方向:引入现代分子育种技术。

近日,英文期刊《园艺研究》上线了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吴双、钟凤林团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青梗菜的耐热“密码”——青梗菜品种耐热与否,与其表面附着的蜡质层有关。至于蜡质层形成机理,则需要从基因层面探寻答案。

“我们利用第三代测序技术,获得了目前行业最高质量的青梗菜基因组,精确绘制出了青梗菜基因组图谱。”钟凤林说,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解码”,挖掘了一系列与耐高温有关的青梗菜基因。他们发现,青梗菜蜡质层的形成与“CER1基因”有关,由此找到决定青梗菜耐热与否的“开关”。知道了这些基因的功能后,就能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在新一轮攻关中,福建将瞄准青梗菜品质提升、抗病抗逆和区域特色等方向,推进基因编辑、分子标记育种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相结合。”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新福建、遇见闽侯、金品农业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