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同一种菜,它的卖价要贵20%,还供不应求,助农收入提高500%!靠的是啥?

生姜在安顺市栽培历史悠久,由于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畅销省内外市场。列入省级重点发展8个蔬菜单品之一,安顺市聚焦生姜优势特色蔬菜单品,明确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为全市生姜产业发展重点县。与其他生姜相比,安顺“小黄姜”已经获得“镇宁小黄姜”“坡贡小黄姜”两个地理标志产品。以发展地方特色品种,赋能推动安顺生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表1、2)。


1   安顺生姜的发展现状

1.1   产业优势明显

与其他生姜相比,安顺生姜主要具备以下优点:一是单产较高。单株产量1.5 kg,平均每667 ㎡产量2 000 kg左右,最高可达3 000 kg以上,产量稳定,质量较好。二是商品性好。“镇宁小黄姜”“坡贡小黄姜”肉细而脆,辛辣味适中,姜油含量高,色泽美观,芳香浓郁,素以纤维少、富油、丰满、味美、汁丰、色鲜著称。三是抗逆性强。进入10月后,姜上部叶片明显变黄,而该品种仍维持绿色,同时可提早种植和延迟收获,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营养成分的积累,利于品质的改善。四是药用性强。纤维细小,硫含量低,姜油酮、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精油等药物成分较高,完全达到药用标准。



1.2   生产面积稳增      

安顺生姜种植面积近几年来一直持续增加,主要以大户或农户种植为主。全市生姜种植面积从2017年6 220.40 h㎡发展到2023年14 547.67 h㎡。目前地理标志产品种植区域:镇宁小黄姜地标区9 776.80 h㎡,覆盖镇宁自治县14个乡镇(街道),丁旗街道、扁担山镇、马厂镇等乡镇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坡贡小黄姜地标区1 984.00 h㎡,主要分布于坡贡镇、上关镇、花江镇、关索街道办、龙潭街道办、顶云街道办等乡镇(街道办)。

1.3   资源优势强

①自然资源优势   安顺地处贵州中西部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全境面积 926 400 h㎡,地势起伏较大,山地和丘陵居多,平均海拔1 340 m;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5℃左右,≥10℃活动积温4 600℃左右,年均降水量 1 025~1 400 mm,全年无霜期280天左右。生姜只需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即可保鲜,当地采用土窖储藏方法保存生姜及姜种,不使用任何化学保鲜剂,产品和姜种都未受到化学污染为害,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

②品质对比优势   安顺“小黄姜”是生姜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细分品种,共有100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化学组成可归属为挥发油、姜辣素和二苯基庚烷三大类。全株有芳香味和辛辣味,姜块个体适中,表皮淡黄,肉质细腻,纤维含量少而细,皮薄肉嫩,辣味浓香,色泽鲜润,重金属含量极低,含硫量少,品质独特,营养丰富,富含糖类、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生姜按用途和收获季节不同而有嫩姜和老姜之分。嫩姜多在8月挖掘,一般含水多、纤维少、辛辣味淡,除作调味品外,还可炒食、作姜糖等;老姜多在11月挖掘,水分少、辛辣味较浓。

“坡贡小黄姜”平均株高60 cm,分枝数11个,单株经济产量1.5 kg,每667 ㎡产量3 000 kg以上。

1.4   优势产品增效快     

近年来,安顺大力推进绿色食品、 有机食品(“两品”认证)的申报认证和监管工作,为发挥全市地域优势、建立地方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创造了良好条件,夯实了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

安顺市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申报有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植保植检站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2020年“镇宁小黄姜”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生姜种植协会获得2011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颁发地理标志商标注册证,具有较高的品牌效益性。

对消费者而言,地理标志是标明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标志,能够有效降低选择成本和购买风险;对生产者而言,地理标志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获利能力;地理标志产品因其在质量、生产工艺上的特殊要求以及其所具有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与同类产品相比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同,并能够以更高的市场价格出售,从而为生产者带来溢价效益,促进其利润增长。据统计,安顺生姜地理标志产品市场价格普遍高出同类产品20%以上,农民收入比注册地理标志前增长15%~500%。


2、   安顺生姜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

2.1   产业重视度还不够      

全市生姜常年播种面积1.47万h㎡,属于药食兼用的作物,“镇宁小黄姜”收编到中药材产业上管理,而因安顺对“坡贡小黄姜”的统筹定位不清,虽然种植历史悠久,却没有发掘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各个方面的重视力度差,投入资金不足,未将该产业置于全国范围内来考虑,长期以来顺其自然发展,未能做大做强做长该产业链。


2.2   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产品以鲜销为主,当前销售网络不健全,产地交易市场匮乏,市场混乱,价格波动较大,种姜户难以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同时当前深加工相对薄弱,研发产品市场有待加强,龙头企业收购鲜姜能力有限,生姜大批量上市阶段,由于鲜姜耐运输性差,不耐长途运输,销售范围有限,导致存在市场风险。

2.3   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安顺市生姜以农户种植为主,依然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上,组织化发展程度较低,虽有部分合作社参与“安顺小黄姜”种植,但因合作社实力有限,在带动生姜产业发展上效果不明显。同时很多种植户追求产量而严重忽视品质,选种自由度大,种植标准不统一,在种植上缺乏统一的组织和技术标准,影响了安顺小黄姜品牌的形象,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低、还缺少专业市场、丧失定价权、抵御不了市场风险。

2.4   产品贮藏形式单一      

目前生姜贮藏多为窖藏,且姜窖多为姜农自建,姜窖规模小,贮藏存量少、贮藏时间短,合作社缺乏资金支持,对大型姜窖或冷库修建缺乏资金。如:关岭自治县有大小各类姜窑1 456个,总窖容11 352 m³,可贮存生姜2 270 t,由于贮存规模较小且冷库规模不足,影响种植面积的扩大及产品品质。

3   对安顺生姜产业发展的思考

3.1   重视地理标志在生姜产业中的溢价作用      

地理标志产品是长期的、持续的市场交易而传承下来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结合的产物,其历史传承与积淀时间越久,蕴含的内在价值就越大,价格相应就越高。      

地理标志作为一种被社会公众所普遍认可的质量标志,代表着产品质量和生产者的信誉,能够有效增加名优特色产品的含金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企业和产品的形象,具有较高的品牌效益性。

对消费者而言,地理标志是标明产品质量和信誉的标记,能够有效降低选择成本和购买风险;对生产者而言,地理标志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可以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获利能力;地理标志能够有效促进品牌产业化发展,不仅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民经济收益、调整产品产业结构,而且能够带动生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促进区域农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3.2   拓展生姜产品的销售渠道降低市场风险      

安顺生姜主要销售往广西、四川、浙江、湖南等省,同时还供应重庆、四川“火锅之乡”生姜原材料,甚至远销内蒙古、俄罗斯等地,产业销售渠道正一步步走出安顺、走出贵州、走向国外。

通过建立产地交易市场,让外地客商赴产地市场收购。由于安顺生姜已形成一定规模,主产地区已自发形成多个产地市场,如镇宁自治县丁旗街道办已建成生姜专业交易市场;发展培育加工型企业,由于生姜附加值高,可满足药用食用性加工,部分生姜直接由加工企业收购。地理标志产品有着严格的产地限制、生产条件以及较高的质量要求,完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且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追溯标识,获得所购买产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等信息,让消费更加透明安全。同时地标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产品之间的差异化,使地理标志产品面临的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风险进一步降低。


3.3   加强组织化经营模式发挥主体作用舞活龙头企业      

为解决生姜产业市场引导缺失、品牌效应难以发挥等问题,全市积极探索生姜加工产品,聚焦全产业链发展,目前已研发中药饮片等药用产品,姜茶、姜糖、姜黄酱油等生姜加工食品及姜黄手工皂、生姜浴脚粉包、沐浴粉、洗发乳等系列化妆保健产品。通过以精深加工为重点,探索和建立现代农业新模式,加大出台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实现引进国家级龙头企业与培育地方企业大发展,同时实施品牌战略,切实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全面提质增效。

3.4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运用,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

加强新型实用技术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地理标志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转化。大力发展小黄姜脱毒原原种繁育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加强地方品种提纯复壮技术等,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和完善科技推广、绿色防控、生产销售、信息反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地理标志农产品市场,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化,推行数字农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精准化销售,提升地理标志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争取基础设施类项目资金、整合涉农资金、社会资本投入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农机设施,普及机械化运作,从而达到控制成本,实现机械化快速种植,节约生产时间,控制产业投入成本。强化冷链设施,规模化基地匹配冷库建设,同时重点县建立产地批发市场,市场配套冷藏车,解决鲜姜耐运输性差问题。

欢迎投稿《长江蔬菜》,邮箱:1733172762@qq.com。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3年9月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