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国内首个!"财神"教授使村民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增至7000元/亩,名字还被命名为番茄品牌

“让农业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行业,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被农民称为“王财神”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吉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王吉庆是河南省汝州市大峪镇刘何村人,1983年20岁时考入当时的河南农学院,如今的河南农业大学,师从“河南省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国家蔬菜栽培生理岗位科学家”孙治强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教授为什么被称为“财神”呢?这与他在河南省信阳市革命老区大别山新县科技扶贫,推广塑料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离不开关系,因带领当地菜农致富,王吉庆被人们称为“王财神”。

新技术助农增产2-3倍、节肥超30%

此外,王吉庆还研发了一种自流节能水肥一体技术。

“用这种技术种植甜瓜,产量比使用其他技术提高了2-3倍,每次灌溉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两个小时减少到半个小时。”在河南省宝丰县源泉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亚辉在瓜棚里兴奋地说。

提及技术优势,王吉庆说:“除了上述优点外,这种水肥一体化技术还解决了诸如堵塞、耗能、灌溉不均匀等问题,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什么会研究这个技术呢?与以下两个原因有关:

1.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4。农业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在水资源消耗中占将近70%的比例。

2. 我国肥料矿产资源并不丰富,传统大水漫灌、大量施肥的现象,导致肥料浪费、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十分突出。

研究结果显示,过量施肥不但浪费肥料资源,增加生产成本,降低产品品质,还导致了土壤产生盐渍化酸化、土壤板结、土壤微生物种群失调以及局部地下水的富营养化。

因此,发展节肥、节水农业对节约水资源、增加农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具重要意义。

然而,要解决“大量施肥”必须从解决“大水漫灌”入手。

王吉庆介绍,在传统自流灌溉条件下,灌溉量(灌水定额)主要取决于灌溉水的流速和单位时间的流量;在流量一定的条件下,流速又取决于渗透量,特定的土壤具有特定的渗透量,是不受人为控制的。

因此,国内外在解决定量灌溉时都采用专用输水管道,包括内镶式、贴片式、迷宫式等节水灌溉设备,来控制自流灌溉条件下的渗透量、控制流速,实现均匀灌溉。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视频截图

与此同时,王吉庆还介绍,这些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推广的速度比较缓慢,究其原因有四个。

1. 我国北方的水质偏硬或者水处理设备不配套,常常导致滴灌管道堵塞,从而影响使用。

2. 这些滴灌设备需要专用的速溶性滴灌肥或者液体肥料,但在市场上供应不足,而且价格偏高。

3. 这些滴灌设备需要水压,必须有配套的水塔,同时需要有电力,而有些生产区不具备灌溉的管网系统。

4. 这些滴灌设备每亩投入在400~700元,存在投资偏高且使用寿命有限的问题。

为此,王吉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把双翼式微喷带引入膜下灌溉,进行肥水一体化栽培,其后在河南省民权县等地推广应用。尽管这种设备彻底解决了“堵塞”问题,但是需要水压、投资偏大、整地要求高、栽培垄长度受限等问题仍旧存在。

这些问题王吉庆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经验总结,他带领团队结合农业生产实际,终于成功研制了这种新型的节能节水一体技术,并开始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农科院的试验田里,该院良种开发中心主任鲁自芳对这种技术进行了示范操作。

他首先使用手电钻在一卷60公分宽的塑料膜上沿一条直线打了3个孔,相邻的孔相距12.5厘米,每个孔直径3毫米,然后将这些打孔的塑料膜铺设在已经起垄的沟里,最后在铺过塑料膜的沟上再覆盖一层地膜,灌溉水在地膜和打孔膜之间流动。

“这种设计方案彻底解决了内镶式、贴片式、迷宫式等滴灌管存在的容易堵塞的问题。”河南省汝南县蔬菜办公室主任宋启明说,“同时能够对每次灌溉亩用水肥进行定量。每次每亩灌水量控制在12方左右,根据灌水量进行施肥,做到了定量灌溉,以水定肥,最终达到了水肥定量、节约水肥的目的。”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视频截图

平顶山市农科院良种开发中心副主任王贞表示,采用这种技术后,灌溉肥水能够依靠极小的水流落差从打孔膜上流动,实现均匀分布,不用专用的水压。使用的肥源具有广适性,既可以是速溶性的滴灌肥、液体肥料,也可以是传统的冲施肥。同时,投资也比较低,采用新膜每年折旧投资不到50元,而采用旧膜几乎没有成本。

“最关键的是,这种技术节水节肥的效果非常明显,平均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王吉庆说。

据最近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这种微孔膜技术种植黄瓜,产量较膜下沟灌随水施肥处理增加15.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3%,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21.4%。 

微孔膜灌溉随水施不同肥量种植技术

黄瓜苗三叶一心时开始定植,定植前施晒干鸡粪750.0 kg/667 ㎡作为基肥。

黄瓜栽培方式为一垄双行,东西垄向,株距25 cm,行距40 cm,垄中间开沟。

定植后第5周开始不同施肥处理,肥料使用氮磷钾复配混合肥(18-7-22)。微孔膜灌溉随水施肥81.0 kg/667 ㎡,灌水量为290.0 m3/667 ㎡。


微孔膜结构及垄间铺设示意图


水肥管理方案

使村民收入不足千元增加到超7000元/亩

除了自流节能水肥一体等技术的研发,王吉庆还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因带领大学生科技服务队,指导帮助地处嵩山脚下的登封市君召乡大滹沱村人,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种出了他们从来不敢想象的番茄,村民们因此把收获的番茄命名为“嵩山吉庆番茄”。看看,这可是国内头一个以产地和专家名字共同命名的番茄品牌,够传奇吧!

图片来源:河南农业大学

故事要从河南省登封市君召乡大滹沱村几个番茄种植户说起。

大滹沱村位于嵩山脚下,是郑州市的重点扶贫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这里海拔近800米,大部分是布满石头的荒山,可耕种土地少且贫瘠。

“在别处亩产千斤小麦跟玩儿一样,可俺这儿最好的地最高才产七八百斤。”56岁的农民陈世家说。而王吉庆和他学生的到来让大滹沱村村民看到了希望。

“专家说,收完小麦可以直接种番茄,亩产最多能达到1.2万斤,一亩收入五六千块跟吃豆子一样容易。”村民仝敬豪盘算着,听完课他便立刻报了名。可除了他,大部分村民还是半信半疑。

“俺这缺水的地能种水灵灵的番茄?骗人!”“你们就是想让俺买苗,骗钱!”“你给的苗养不好咋办?别想用我这一亩三分地做实验!”现在回想起来,当初百姓的不信任,确实让王吉庆伤透了脑筋。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视频截图

“农民就是这样,他们既想利用科技知识致富,但又怕科技。”王吉庆说,“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有一个农民算一个农民,愿意干的就先干起来,咱们用收获时的收入来回答百姓的疑问。”在王吉庆的带领下,当时河南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硕士研究生邵秀丽、王新恩利用双休日到大滹沱村,与7户番茄种植户一同育苗,指导种植和田间管理。

只要有空,村民焦新献(老焦)总要坐在新苗旁边,按照王吉庆的方法,仔细地照顾着这些“苗苗”,什么时候浇水、浇多少;育苗时基质的含水量不能偏低,否则不利压穴,播后种子易“ 戴帽” 出土;基质肥料添加量不可过大, 否则不利出苗……一点不敢怠慢。可对待上门指导育苗的农大硕士研究生邵秀丽、王新恩,他却很冷淡。


    图片来源:河南卫视视频截图


番茄苗已有5厘米高时,心急的老焦问邵秀丽能不能施肥催长,邵秀丽说紧要关头绝对不能施,再过几天才可以。“那小闺女个子不高,戴个眼镜能懂啥?”老焦偷偷从乡里买来番茄育苗的肥料,悄悄地用上了。

第二天早晨,老焦发现,原本马上可以移植到地里的两三千棵番茄苗一夜之间全枯死了。他马上打电话找来了邵秀丽,可为时已晚,老焦不得不重新翻土、育苗。    

老焦唏嘘不已:“那苗水灵灵的,可壮了,哎,都怪我不听话,以后不信啥也不能不信科学!”。按照当时番茄前三茬的市场价计算,2008年每户不到一亩的番茄地将帮他们增加近7000元收入。

参考文献:

[1]杜清洁,杨亚勇,张嘉欣等.微孔膜灌溉随水施不同肥量对黄瓜光合参数、养分特征、品质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1,26(07):45-56.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中国青年报、中国知网

中国供销合作网、河南日报农村版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