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闻喜县邱家庄村连片的红薯地里,村民李栋正在查看红薯长势。“邱家庄村的土是绵土,非常适合红薯种植,种出来的红薯口感细腻绵软。”他说。
种红薯是邱家庄村的“老本行”,但一直以来都是零散种植,且品种一直没有更新。
2018年,村子里的年轻人李栋开始在家乡创业。不久后,又一位年轻人刘泽到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两名年轻人注册了“岭上红薯”商标,给邱家庄村带来了许多新的活力,也让村里原来的“土疙瘩”为村里的产业振兴带来了新的曙光。
引来新品种
建成村里第一个大型红薯窖
李栋是一名“80后”,他的爷爷奶奶、父母,都有种植红薯的经历。
李栋所在的村子原名邱家岭村,合并后称为邱家庄村,位于鸣条岗的最顶端,三面环沟,交通不便。邱家庄村现有村民2040人,耕地多以丘陵地为主。由于地处偏远,村里多数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务工,不愿返乡,导致邱家庄村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空心村。
由于当地昼夜温差大、土质疏松绵软,适宜旱地红薯生长,种出的红薯品相好、无筋丝、口感绵甜,在本地市场上一直小有名气,因而村民一直以来除了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外,多以种植红薯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但村里一直没有像样的产业。
在李栋的印象中,每年春节前夕,父母一大早就会推着平车到县城去卖红薯,到了傍晚时分才能回来,十分辛苦。
十几年前,李栋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虽然退役后一直在当地做销售工作,但他“退伍不褪色”,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发扬优良作风,把村里的工作和村民的冷暖始终挂在心上。2021年3月,在村“两委”的举荐下,他成为了一名基层辅助网格员,平时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外,还致力于当好群众的“宣传员、排查员、协管员、服务员”等“八大员”。
新冠疫情期间,有一天,李栋坐在家中进行销售员培训,父母的身影突然进入了脑海,再回想村子的现状,年轻劳动力的外流使得当地红薯种植规模锐减,红薯品种退化、种植技术落后、劳动力紧缺等问题都需要想办法解决。他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做家里的“老本行”,为什么不带着乡亲一起致富?
为了带动本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全村老百姓的经济收入,李栋决定带领村民科学种植红薯。
说干就干。李栋叫上5个村民,商量好后,一起开车去了山东夏津县。
令李栋没想到的是,“一个小县城,10万斤以上的规模红薯窖就有2500个左右,更别说自己家里的小窖了。”
他们在夏津县考察了“蜜薯”这一品种,又了解了红薯种植技术、存储技术、产业链、销路等,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了邱家庄村。
“回来后,我试种了3个品种的红薯,此外,还投资20余万元,挖了一个储藏量20万斤左右的红薯窖。”李栋回忆说,“窖是挖成了,但红薯的试种效果却并不理想。”
但他并没有气馁,第二年,又带着乡亲去了西安,引进了“秦薯5号”这一又叫“板栗薯”的品种,试种了五六亩后,效果非常好,之后又扩大至30多亩,“现在我自己的‘板栗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五六十亩,带动乡亲种植200多亩。”李栋满脸笑容。
回忆起当时的经历,李栋认为主要难在说服乡亲和建红薯窖上。
“刚开始大家对我都是半信半疑,毕竟我一没技术,二没经验,所以乡亲们一开始都是种植一部分原有的‘胜利百号’,再种一部分‘板栗薯’,发现新品种产量高、口感好、外形好、耐储存之后,乡亲们才信了,现在村里种植的基本都是‘板栗薯’了。”李栋说,“在建红薯窖过程中也是困难重重,邱家庄村有邱家庄墓群,很多地方不能随便开采,我们选址就选了3处,选好后再申请建设用地。”
学习新技术
助力红薯种植规模化
“想干好产业,红薯苗必须拿下。”李栋一开始就意识到了红薯苗的重要性。
引来“秦薯5号”后,李栋和村民们并没有停下,而是与河津市山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其脱毒实验室培育脱毒种薯、育脱毒苗。
“脱毒”也就是“茎尖分离技术”,采用后可以提高红薯的抗病性和丰产性。脱毒后的红薯发芽较好,种苗产量大大提高,甚至提高到数倍;种植后长势强,成薯早,薯块膨大快,成薯集中;薯块外观质量好,商品薯率高;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一般在20%左右,部分品种可翻一番。
“目前我们试种了2000苗的‘脱毒秦薯5号’,效果好的话,再进行大规模种植。”李栋说道。
红薯的生长周期一般在120天—190天,“五一”前后开始种植,9月初陆续成熟。目前,邱家庄村的红薯每亩产量2000公斤—25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3元左右,商品率可达百分之七八十。
红薯管理是个麻烦活,在解决了红薯苗的问题后,管理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个人管二十亩地”在以前的邱家庄村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自从李栋把“高垄双行滴灌技术”引进后,这不可能就变成了现实。
“开关打开,把时间设置好以后,人就不用管了,一个人管20亩地轻轻松松。”李栋介绍说,“村民们跟着我们种植‘秦薯5号’后,我们会为他们提供红薯苗、地膜、人员以及技术,由村民自己管理,滴灌技术引进后,村民也省了不少力。”
依托“高垄双行滴灌技术”,邱家庄村也实现了红薯的精细化管理。
不仅如此,面对现在农村劳动力紧缺的状况,邱家庄村在红薯收获时全部采用机械化操作,人只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拣包装工作,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
鼓励并带动广大村民规模种植,错峰销售,最大限度提高村民收入,实现本村劳动力回流乡村。“目前,带动本村村民七八十户从事红薯种植,为红薯后期加工奠定了坚实基础,产品除了红薯外,还有红薯粉条,力争打造本地红薯的全产业链,保证红薯产业的高质稳定发展。”刘泽补充道。
建好新水井
保障红薯产业发展
邱家庄村地势较高,之前吃水一直依靠的是一口位于该村的工厂里的水井,工厂的水井老化之后,日供水量下降,村民吃水和灌溉出现困难。
“此前村民们吃水和灌溉都靠的水泵抽水,或者是用三轮车载着大水桶去地势较低的地方接水,非常不方便。”刘泽介绍说,“邱家庄村属于国家级文物保护区,打井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为了村民们吃水和灌溉方便,必须克服困难。”
作为一名党员,刘泽响应省委“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到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想为群众办点实事儿。
为了实现打水井这个目标,刘泽等人首先是重新铺设吃水管网9100米,其次为村民安装智能式磁卡水表,一来可以确保地势较高的群众可以吃上水,实现24小时自来水供应,二来也可以控制群众的用水量,节约水资源,提高村民的节水意识。
不光如此,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刘泽还专门去了一趟省文物局,在省文物局的指引下,邀请运城市考古队专程来邱家庄村进行勘测,确保无文物的情况下,找了4个地方后,最终确定了现有水井的位置。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民生改善和文物保护的平衡点。水井有350米深,完全可以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打好井之后,不光村民吃水方便了,农田灌溉也比之前方便了很多。”刘泽笑着说。
“看到流出的水,我心里特别高兴,有了水之后,我们种植红薯、小麦什么的都方便,村里确实为我们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邱家庄村村民吕天水激动地说。
紧紧围绕红薯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刘泽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商讨、学习交流,扶持了以李栋为代表的十余户种植专业户,带动全村种植精品“板栗薯”300余亩。目前,邱家庄村集红薯种植、仓储、加工、销售于一体,打造本地红薯的全产业链,保证了红薯产业的高质稳定发展。
同时,为解决邱家庄、西官庄等村村民出行不便难题,桐城镇打响了“修道铺油攻坚战”,制定项目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实现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目前,已完成包括邱家庄在内8个村的道路硬化铺油共计4600余米,修缮6个村下水道共计3090米。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推动红薯种植规模化和育苗规模化,另一方面也要推动实现经营品牌化,推出一部分高端红薯,将包装进行升级,同时拓宽销路,与大市场对接。”李栋对未来充满信心。
前路漫漫亦灿灿,往事堪堪亦澜澜。
小红薯也能带来高收入,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特色产业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村民们学到了科学种植红薯的技术,再加上有了自己的品牌,经济效益较往年翻了一倍多。红薯的商品率提高了,每亩地的纯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口袋鼓了,乡亲们干劲更足了。
来源:运城新闻网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