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警惕!这6种蔬菜病害,一不小心就会染上!附田间实拍图!

海南昌江县属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年降水量高达1 676 mm,雨水充沛,日照丰富,四季长夏无冬。昌江县进行南瓜(主要品种为蜜本南瓜)栽培时,春植于1~3月播种、秋植于7~8月播种,南瓜播种至成熟需110~120 d。因自然条件优越,南瓜成为昌江县的重要农产品,每年种植面积超过2 667 h㎡。但由于昌江县的高湿高温天气不利于南瓜栽培,且存在多年重茬种植现象,导致南瓜病害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南瓜的产量和质量。为此,需深入探讨昌江县南瓜病害,根据不同的病害类型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保证南瓜的正常生长,实现产量和质量的双丰收。

1   炭疽病

1.1   病害分析

温度20~26℃、湿度80%以上时易发生南瓜炭疽病,病害对南瓜的为害以叶片为主,严重时茎和果实也会遭到侵染。南瓜苗期患炭疽病时,叶缘有黄褐色或棕褐色半月状病斑;成株后发病,有水渍状病斑,严重时病斑大范围分布,呈块状,病斑干枯后叶片坏死;若种植环境偏潮湿,病害部位会产生淡红色黏液;果实染病时,果实中间呈凹陷状,病斑以黑褐色居多,果实形态异常,品质降低。

南瓜炭疽病病原菌为葫芦科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 (Berk. & Mont.)],其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暴发。在重茬地块可能存在此病害再侵染现象,且南瓜植株抗病性偏弱以及施加氮肥量偏多时,炭疽病的发生率更高。

1.2   防治措施      

栽培前精心筛选种子,栽培时科学施肥,在源头上防止南瓜炭疽病的发生。发病初期,用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保护地用5%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每7 d喷1次,连续2~3次。

2   疫病

2.1   病害分析      

温度24~30℃、连续降雨或栽植现场存在积水时,易发生南瓜疫病。植株叶片、茎基部和果实为疫病的主要为害部位。幼苗期感病,初期病害部位呈水渍状,后随着病害的发展逐步萎蔫;若防治不及时,病害发生后1~2 d,幼苗死亡。根茎部遭到疫病侵染时,可见暗绿色水渍状斑,植株长势欠佳,有萎蔫、青枯现象,甚至死亡。叶片感病,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暗绿色病斑,随病害的加重,叶片边缘有圆形大斑;栽植现场环境偏潮湿时,叶柄及藤蔓将遭到病害侵染,并伴随明显腐烂现象。果实感病,病害症状主要表现为产生白色霉状物和黑褐色水渍状斑,病害发展程度与现场环境有关,潮湿时病斑相连,果肉开始腐烂。南瓜疫病病原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其菌丝体和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以土壤带菌传播为主。

2.2   防治措施      

栽培时采取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的方法,配方施肥,视植株的生长状态定向引蔓;注重南瓜栽培场地的选择,如栽培场地周边不可存在辣椒等易感疫病的作物;栽培过程中适时翻土,破坏疫病的发生条件。

发病初期,用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施或灌根;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混土撒施,每667 ㎡撒施150~200 g为宜;或喷洒53%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1 500 g/h㎡(按药剂说明稀释),每7 d喷1次,连续2~3次。

3   病毒病

3.1   病害分析      

雨后、高温干旱、田间杂草丛生时易发生南瓜病毒病。南瓜植株不同生长周期受病毒病的影响有所差异,生长前期易受到病毒病的侵害。南瓜植株患病毒病后,叶绿素分布异常,局部偏少,表现出黄化、花叶等多种症状,且可能存在复合侵染,症状以花叶和黄化皱缩为主。


 病毒类型主要有中国南瓜曲叶病毒、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及西瓜花叶病毒2号。可在越冬蔬菜、杂草、土壤中越冬,借助蚜虫、白粉虱等传播,对南瓜为害较为严重。

3.2   防治措施      

从日常栽培着手,降低南瓜病毒病的发生概率。植株授粉后随即打顶,目的在于促进植株早发;考虑到病毒病易随白粉虱、蚜虫等发生传播的特点,需针对传播媒介采取防治措施,切断病毒传播路径,避免病毒传播;选种后,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30 min,洗净后即可催芽;将待播种子放入干热恒温箱里,于40℃环境中干热消毒24 h,后转至18℃环境中放置2~3 d;若有病菌,喷施560 m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600倍液。根据植株生长状态,在伸蔓至坐瓜稳定期间进行喷雾防治,药剂以20%病毒A可溶性粉剂500倍液为宜;发病初期,用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续2~3次,及时防治病害。

4   灰霉病

4.1   病害分析      

低温高湿、连续阴雨天气时易发生南瓜灰霉病,主要为害部位为南瓜幼果,也可能对叶柄、叶片、茎蔓、花产生为害。病害初期,柱头和花瓣有水渍状斑纹,观察花表面,存在明显的灰色霉层,后有向幼果蔓延的趋势,为害范围扩大,程度加重。瓜染病初期,顶尖褪绿,随病害的发展而产生水渍状斑纹,伴随软腐、萎缩现象,具体症状因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如部分病瓜有黑褐色小颗粒状菌核。灰霉病对南瓜的侵染能力强,即便是健康的花、果、茎蔓,在接触发病部位后,也将染病。茎蔓受到灰霉病侵染时,病部呈灰白色,茎蔓腐烂或折断;叶片受到灰霉病侵染时,可见褐色轮纹状病斑。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真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其病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长,普遍为数年,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侵染南瓜植株。

4.2   防治措施      

日常栽培、管理时,注重田间环境的优化,保证光照充足、通风条件良好,如适时整枝打杈以营造良好的田间环境。南瓜患灰霉病时,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续2~3次。考虑到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病害易产生抗药性的特点,建议与50%速克灵(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其他防治灰霉病效果良好的药剂交替喷雾。

5   白粉病

5.1   病害分析      

温度16~24℃、光照条件差、田间通风条件差及氮肥用量偏多时易发生南瓜白粉病,病害对南瓜的为害主要集中在叶片、叶柄、茎蔓处。病害发生初期主要为害植株下部叶片,叶片上出现白粉状斑点,且由于病害的侵染作用,瓜秧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整株生长状态欠佳;发病后期,叶片病害加重,伴随枯黄发黑、坏死现象,果实的转色发生异常。南瓜各生长期感染白粉病的概率不同,以生长中后期最为明显,且在夏季连续降雨时更易发病。      

白粉病病原为瓜类单丝壳[Spharotheca cucurbiae (Jacz.) Z. Y. Zhao],其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条件适宜时频繁侵染植株,病原菌则需在活的寄主上越冬。全年内,以6~7月最易发生白粉病。

5.2   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采收后,用百菌清熏蒸栽培地;也可用胶体硫150倍液防治,每5 d 1次。

6   枯萎病

6.1   病害分析      

土壤温度低、湿度高、氮肥含量高时易发生南瓜枯萎病,病害主要为害期为开花坐果期和果实发育期,但南瓜的其他生长环节均可能患病。幼苗感染枯萎病,子叶泛黄、萎蔫;开花坐果期染病,叶片产生黄色网状纹路,病害侵染严重时,叶片大范围萎缩,维管束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果实染病,初期果肉发黄,后呈紫红色,果实腐烂尤为明显。枯萎病是由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cucumerinum Owen.]黄瓜专化型引起的,其在未腐熟的粪肥和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侵染植株。

6.2   防治措施      

为提升植株抗病性,栽培时增施有机肥,条件适宜时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可采用高锰酸钾800~1 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续2~3次。

作者介绍:

吴华吉(1972-),男,本科,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3年3月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