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亩产值14000元,芦笋高产又增收的秘诀,看这里!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百合科多年生宿根植物,起源于地中海沿岸东部地区等,于晚清时期传入我国,目前,全球栽培面积约30万h㎡,我国栽培面积10万h㎡,是芦笋生产大国。芦笋在我国南北均可种植,常作高端蔬菜,很受中高档消费人群的欢迎。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芦笋在华南地区如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等发展较快,近年来,华南地区芦笋栽培年总面积7000万h㎡左右,产值10亿左右,福建、广东两地芦笋加工企业共有22家。2005-2007年,作者因外派前往加勒比海国家开展农业援外工作,共建国际园艺中心,开始接触热带地区芦笋栽培;2016-2017年,因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湛江分院办公室日常工作的需要,在对湛江地方农业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时,进一步深入探究了芦笋生产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清远市清新区芦笋基地的科技栽培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华南地区的芦笋栽培方式主要是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年均产量1400kg/667㎡,每1kg售价约10元,产值约14000元/667㎡。

1  华南地区芦笋茬口安排

华南地区,一般3~9月进行露地播种育苗;晚秋、冬季和早春在棚内(含小拱棚)播种育苗,寒冷地区,可以在小拱棚内铺设电热丝保温,促进发芽。华南地区主要的应用品种见表1。

2 地块选择及施肥

露地栽培选择砂壤土,以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为佳,改良的砂土也可以种植。露地栽培一般选择黑地膜覆盖在行间,露出芦笋种植行;大棚栽培对土壤要求与露地栽培基本一致,但建棚需避开大风口和地震地块。

露地栽培,每667㎡撒施平衡肥(氮-磷-钾=15-15-15)50~60kg、商品有机肥或生物菌有机肥500kg于地表后机械深翻40m以上,并碎土,备耕后可在3~4月定植;大棚栽培一般667㎡撒施腐熟农家肥或腐熟堆沤禽畜粪等有机肥7.5~10.0t于厢面,深耕20cm,耙细整平,备耕后可在2~5月定植。

3 播种育苗与移栽

3.1 催芽

一般每667㎡需种量50g,种子用45~50℃浸泡约30min,捞出后用清水浸泡1~3d,每天换水1次,清洗干净后用湿毛巾包起来,于25~30℃或室内常温下催芽,每天用温水冲洗1次,2~4d后,待10%~15%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3.2 播种

一般选择育苗畦、营养钵、育苗袋、塑料软盘等播种育苗,每667㎡大田需要25㎡育苗畦,即需要2000个以上营养钵或营养袋;塑料软盘的规格为54cm×27cm×6cm,32孔。选用合格的营养土(也可自制)或消毒后的基质进行播种,用大棚或小拱棚保温育苗,在营养钵、育苗袋、塑料软盘中装上营养土或基质并洒水后进行点播或机播,每钵(袋、盘)1~2粒种子,一般13d出苗。

3.3 育苗管理

育苗环境一般要求通风、保温、保湿。苗床育苗的,适宜日温20~25℃,夜温15~18℃,高于30℃时,苗床上应覆盖遮阳网,低于5℃时地面需覆盖白色地膜。根据营养钵(育苗袋、塑料软盘)的基质干湿程度供给水分。20d左右齐苗后,追施喷洒稀释肥水(0.3%尿素与0.02%磷酸二氢钾的混合液),每10~15d施1次。注意防控蛴螬、地老虎、夜蛾等对幼苗的伤害。待小苗出土40~50d,株高20~30cm,地上嫩茎2~3个时,即可准备移苗。

3.4 移栽定植

根据播种育苗时间和出苗标准,一般在4月定植。若大棚栽培,则一年四季都可以移苗定植。合理密植,667㎡栽2000~2500株,6m宽标准大棚可栽4行,行距1.5m、边行距0.75m,株距20~25cm;非标准大棚一般畦宽1.2m、高30cm,畦沟宽20~30cm,行距90cm、株距30cm。

广东、福建、广西南部和海南等地,露地栽培比较多,芦笋生长旺盛,不宜密植,肥水条件好的田块应推广稀植,一般要求种植行距1.5~1.8m、株距40~45cm,每667㎡种植1000株左右。大棚栽培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栽植深度均要求10~15cm。

4 田间管理

4.1 查苗补棵

定植1周后,应检查死苗、缺苗、断畦情况,及时补苗,确保全苗。

4.2 植株调整

①科学管理留母茎 一般定植成活1个月后,及时剪除过密枝、过弱枝。露地栽培3年的每株留春母茎5~6条,选择直径0.8~1.2cm,无畸形、无病虫害的标准嫩茎;秋母茎则一般留6~9条。大棚栽植第1年,一般每株选留10条或以上母茎,边采笋边留母茎和补充母茎数;第2年及以后年份,一般采笋时间可从春季持续到夏季,在采笋的同时,选留3~4条位置合适的直径0.8cm以上的标准嫩茎作母茎。露地栽培,第1年与第2年选留母茎数与大棚基本相同,但第3年及以后年份,选留春母茎以直径0.8~1.2cm的嫩茎5~6条为宜;7~8月清园后,选留秋母茎以直径0.8~1.2cm的嫩茎6~9条为宜。

②摘尖打顶,去雌株 露地栽培,株高1.2m时摘尖打顶;大棚栽培,株高1.5~1.8m摘尖打顶,也可控制在1.5m以下,便于管理。田间雌株过多时,要及时剪除。

③打桩拉线防倒伏 母茎70~80cm高时,每隔3m左右立1根1.3m高的木桩,每畦对称2根木桩用尼龙绳拢住,以防倒伏。

4.3   水肥管理

①肥料管理 芦笋追肥原则是N∶P(P2O5)∶K(K2O)=1∶0.25∶0.9,其中每667㎡N:52 kg、P:13 kg、K:47 kg,氮肥以尿素为代表,含N 46%;磷肥以过磷酸钙为代表,含P(P2O5)12%;钾肥以氯化钾为代表,含K(K2O)60%。采前、采中、采后分别占总肥量的30%、40%、30%。也可改用其他相应肥料,如复合肥、有机肥、饼肥、农家肥等,并根据预算供给。露地栽培具体施肥时间需要根据华南大多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因留母茎采收,一般春季采收期2~3个月,产量占70%~80%;秋季采收1个多月,产量占20%~30%;因此,采笋前和采笋期分别施总肥量的30%、40%,对芦笋增产效果较好。大棚栽培与露地栽培施肥的原则差不多,华南偏北地区,因移栽时间相对固定,大棚栽培的2~11月都可以采收芦笋,但为了获得高品质的芦笋,有些种植户在2~5月,除了留下合格母茎更换原母茎外,其余笋茎全部采收,这样就要在施肥时间上进行调整;华南偏南地区,春天移栽的,秋天采收,秋天移栽的,第2年春天采收,这样也需根据移栽时间调整施肥时间。

②水分管理 露地栽培,每次施肥后随即浇水,浇水选上午进行,沟灌或滴灌,严防大水漫灌,特别注意雨后排水,留母茎的嫩茎出土期与雨季错开,旱季或干旱时需及时补充水肥,可选水溶肥滴灌,如果选沼液,也可沟灌。大棚栽培,晴天勤浇水,可采用沟灌、滴灌和淋灌或交替进行,保障越夏、越冬不受旱,淋滴灌时,注意切不可淋湿母茎。

4.4 采笋前准备工作

①清园 立冬(11月7~8日)后立春(2月3日左右)前,适当控水,待母茎全部枯黄后,齐土割除地上部分,不要伤到鳞芽,将枯黄茎叶和田间病残体运到田外集中处理,用石灰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进行全棚消毒和土壤表面消毒。

②培土软化 种植白芦笋的,一般培土采收的芦笋为白色或乳黄色,其他如绿色或笋尖绿红色为不合格品。栽培上应选择砂壤土,要求土壤颗粒均匀,水分含量适中,培土时松紧一致;地温过高时,适当浇水,增加土壤湿度。还可覆盖黑色地膜代替培土进行软化栽培。

4.5 采收

采收时间一般为6:00~9:00。嫩笋高25~30cm,未出现散头时采收,去除老化不够鲜嫩的肉质茎,基部保持平齐。采收方法:采收工具为修枝剪、带把的小弯刀或裁剪刀,将符合要求的嫩茎齐土剪下,整齐轻放在底部垫有柔软衬垫物如草、布等的篮子或箩筐中,剔除散头笋、畸形笋、病笋或过小笋。

露地栽培,一般1年采收2~3次。采收2次的,如福建、广东、广西,2~5月采1次,8~9月采1次。采收3次的,如湖南、江西,3月至5月上旬采收1次,6月中旬至7月采收1次,9月采收1次。大棚栽培,如果进行科学管理和周年种植,一年四季都可采收。

4.6 采收期管理

采收期需一次或多次追施总肥量40%的肥料,没有水肥一体化条件的,每次追肥后及时浇水。采收期必须按技术要求选留母茎,保证母茎数量和质量。

采收期间,当芦笋产量明显下降,芦笋茎变细,母茎开始枯黄时停止采收;一般选留母茎1个月后会长出新芽,则可以开始采收夏笋,夏笋采收后割掉旧母茎,选留秋母茎;冬季,割除地上所有茎叶,扣棚一段时间后,则可以开始采收冬笋。

4.7   采收后管理

采收结束后,割除和清理地上部枯黄茎叶和病残体,运到田外集中处理;在2行中间挖1条浅沟,按施肥要求埋施沤熟有机肥、复合肥等,并覆土;清除各种杂草;按前述要求进行土壤消毒;休眠期进行浅中耕和培土。

5 病虫害综合控制

芦笋病虫害防治以无害化综合防控为原则,采取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综合方法。

5.1   农业方法

主要推广抗病品种,如表1中的盛丰与GIJNLIM(金林)等。华南南部气温较高的地区应合理稀植,每667㎡种植1200株左右。结合农事操作,及时清除病虫害源头,母茎更新和休眠期时,集中处理掉枯黄茎叶、老弱病残枝,摘除田间虫卵块和发病枯枝。集中选留母茎,减少幼嫩母茎被病虫侵害概率。优化田间施肥管理,选留母茎和休眠期,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当结合磷钾肥、微肥和菌肥;采笋期,合理搭配氮、磷、钾肥,不偏施氮肥。抓好排灌管理,避免涝害,防止茎枯病、立枯病和根腐病等流行。不宜过度采收嫩茎,避免削弱芦笋长势而降低抵抗力。

5.2 物理方法

采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夜蛾类、小地老虎和其他蛾类等,用涂有机油的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等。

5.3 生物方法

嫩茎采收期,重点以生物方法防治。用12.5%敌力康(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克菌康(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防治褐斑病和茎枯病;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00~6000倍液防治蚜虫、蓟马、粉虱等;用1.8%阿维菌素乳油1000倍液防治甜菜夜蛾等;用性引诱剂如菜硕星(2.7%辛油酸盐碱)乳油600~800倍液诱杀斜纹夜蛾等。

5.4 化学方法

母茎生长期,可适当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如用65%好生灵(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大生M-4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防治褐斑病、茎枯病等;用95%噁霉灵可湿性粉剂1 500~2000倍液或70%敌克松(敌磺钠)可湿性粉剂1000~1 500倍液淋灌防治根腐病和立枯病;用90%敌百虫原药600~800倍液或15%安打(茚虫威)悬浮剂3000倍液防治夜蛾类害虫;用10%大功臣(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防治蓟马、蚜虫等;用地蛆老虎绝(33%氯氰·矿物油)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小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1年3月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