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自动驾驶离我们越来越近,有一个行业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农业。如果有一天你看到田间地头,拖拉机、播种机、喷雾机这些大块头的驾驶室里没有人,周围也没人,却能自己启动,开进田地,没日没夜自己干活,再自己回到停车库,你千万不要感到惊讶,这样的“无人农场”正在变成现实。
历时19年,无人农场终成现实!
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一辆无人拖拉机自动开出停机库,沿着事先设定好的路线,过田坎、下田地、旋耕作业,全程自动化操作,路线误差不超过3厘米。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告诉《经济半小时》记者,这14亩地使用无人驾驶拖拉机,40分钟左右就完成了播种,这个效率是人工的100倍以上。
在油菜地里,一台臂展达12米宽的无人驾驶喷雾机正在喷水、施肥,一个小时,至少覆盖30亩,效率是人工作业的30倍以上。
12月初,无人驾驶收割机可以收割水稻了。从旋耕、播种到施肥、浇水,农业种植最基础、最重要的四大环节,全部由无人驾驶设备完成。华南农业大学的这片28亩的试验田今年第一年用于无人农场作业,生长3个多月的水稻已经成熟,颗粒饱满,亩产达到558.6公斤,远远高于今年广东晚稻401.3公斤的平均亩产量。
罗锡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也是智能化无人农场的牵头人。从小生长在湖南株洲小山村里的罗锡文太了解农民的辛苦,他一直梦想让机器代替人工干活,这个童年梦想,伴随罗锡文一路从农村走进城市,从大学校园又走回田间地头。
罗锡文告诉记者,无人农场早在2001年就开始试验,至今已经十九年。起初进展十分缓慢。直到2014年开始,国家通信信息、大数据、北斗卫星等高新科技技术和设备进步飞速,无人农场也从试验阶段慢慢变成现实。
在实际操作时,罗锡文团队还在无人驾驶拖拉机左前轮旁边安装了角度传感器,每隔100毫秒,会调整一次它的角度位置,这样,头上北斗定位,脚下传感器微调,无人拖拉机就可以走直线了。
与旱地操作相比,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水稻田里的侧滑更是一个难题。因为水稻田高低不平,无人驾驶插秧机一走动,很容易前后俯仰、左右倾斜,很难保证插秧时走直线,他们安装的侧滑估计补偿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无人农场正在改变着很多人对种地的原有印象。现在无人农场已经在广东、新疆等十余个省区市逐步推广运用,更高效率的无人驾驶设备还在不断研发。
罗锡文团队最新推出的无人驾驶收割机,一台忙着收割,一台在旁边机耕道上等待,需要时就过去运粮卸粮。就这样,耕、种、管、收4个环节,全程114天全部完成了。
罗锡文说,自己做了一辈子农业,眼看着农村人口不断减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劳动力不足,甚至一度让种地成了难题。但不管科技发展如何,吃饭始终很重要,这催生了无人农场时代的到来。
鱼菜共生,这个市场蕴含千亿商机
山东省临沂市依汶镇朱家里庄最近有了新鲜事儿,村里新建的鱼菜共生大棚让村民们感到不可思议。
这个大棚里的养鱼池和旁边鹅卵石里长出的蔬菜,就是让当地村民疑惑的鱼菜共生模式。那这鱼池里的鱼怎么养?鹅卵石地又怎么种菜呢?
鱼菜共生通俗地说,就是养鱼池排出含有鱼粪便的污水,经过分解后,里面的营养成分被蔬菜吸收,剩下的污水经过鹅卵石过滤净化再回到鱼池。
鱼菜共生全过程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而且是零土壤、零化肥、零农药、零营养液、零排放和零激素。
它比传统鱼塘里养鱼节水90%,比普通蔬菜大棚节约土地80%。可以做到传统农业种植蔬菜5倍的产能,传统养殖10倍的产能。
鱼吃饱喝足,排出粪便后,鱼池的排水管道将含有粪便的污水,排到旁边种菜的鹅卵石种植床上。在蚯蚓和周边天然真菌的作用下,分解出的营养成分,最终被蔬菜吸收。
记者看到,鱼菜共生环境下,蔬菜的根系发达、健壮,根须也比普通蔬菜颜色更白。
由于鱼菜共生,这些蔬菜使用粘虫板和生物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当蔬菜从鹅卵石缝里吸收营养后,剩下的污水,经过鹅卵石的层层过滤净化,在动力回收系统作用下,又回收到鱼池继续循环使用。一次排水回收循环过程,仅需7分钟就完成;不仅如此,养鱼种菜的各个生长环节,都用上了数据分析、全链条追踪和人工智能服务。目前,这套鱼菜共生产业化落地技术,已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
现在鱼菜共生最早落地的天津基地,已经接到不少订单,正在进行订制化生产,山东临沂也已经落地。
中共沂南县依汶镇党委书记 姜春晓
鱼菜共生技术的产业化,也正在吸引一些投资人的目光。蛮石资本合伙人陈俊元介绍,像一些烤鱼或者是火锅鱼等,这个市场大概有3000亿到4000亿的市场规模,如果按照各供应链测算,鱼的成本可能占到30%-40%,大概有1000亿到1500亿的市场规模。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来源:农业行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