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未来谁来种地?这里有答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到“十四五”期末(约2025年),我国可能出现1.3亿吨左右的粮食缺口。

而目前,我国传统农业仍以家庭为主要经营单位,人均耕地面积小,大多数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劳动强度大、生产集约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同时农业生产“看天吃饭”的情况还没得到明显改变,生产过程较多依赖农户过往的经验积累,经营风险大,农民收入稳定性差,对就业创业、工商资本的吸引力仍然显得不足。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80后”不想种地,“90后”不懂种地,“00后”不问种地,农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这是当前的现实。

年轻人都记挂着大城市的诗和远方,留下他们在乡村。/图虫创意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农村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为3.13亿人,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为56.8%。这一比重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低于城镇79.5%的水平。农村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8%,远高于全国平均12.6%的水平。

未来谁来种地,这是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急需破解的问题。


“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装自己的粮食”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模式正在被逐步取代,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助推无人化的精准农业发展。

无人农场是人工不进入农场的情况下,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对设施、装备、机械等远程控制、全程自动控制或机器人自主控制,完成所有农场生产作业的无人化生产作业模式,其核心是无人化作业、智能装备、农业种养殖对象和云管控平台要形成一个信息实时联通的实体网络。

近年来,一批工商资本携高科技助力纷纷“入农”:阿里集团宣布启动“数字粮仓”项目,将投资建设100座数字产粮基地。华为、京东、腾讯等也纷纷宣布进军智慧农业。

2017年,马云振臂一呼:“袁隆平先生把亩产做到一千(公)斤,我们互联网技术,要争取把亩产做到一千美金。”2018年6月7日,阿里正式发布“ET农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指导农民播种、施肥和耕作,进行智慧选址,针对不同品种的果树选择最适宜的水土环境。

人类洗脚上田,机器人承包了留下的庄稼功夫。/图虫创意

除了种植业,阿里ET农业大脑还迈出了人工智能养猪第一步。阿里云给每一头猪建立档案,包括品种、体重、进食情况、运动强度等等,通过这些数据,对猪的行为特征、料肉比进行分析,大大提高了养猪效率。

京东的农业之路起步稍晚,目前,京东植物工厂已经落地,它推出的一套智能水耕技术,彻底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种菜形式,一块足球场大小的菜地实现了年产300吨蔬菜的奇迹。

而碧桂园于2018年5月成立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宣布进军现代农业,这源于集团创始人杨国强“重新回去种田”的梦想,希望生产无污染无残留的优质农产品,把安全、丰富、好吃、实惠的农产品提供给广大消费者。杨国强说:“42年前我种田,42年后我还回去种田”。

一个全新的AI农业时代已经开启,以前,种地是习惯和经验使然,丰收歉收全凭天意。往后,人工智能利用物联网获取的数据,不仅能监测水源,还能分析土壤成分,选择最适合种植的作物品种。

当人力解放出来,当农民也可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无人驾驶收割机在作业过程中,与无人驾驶接粮机进行协同作业,实现自主卸粮、运粮。


未来农业“种田不用下田”

10月11日,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园无人化农场项目在黑龙江建三江七星农场举办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正值深秋,稻浪滚滚,一人高的玉米已经成熟,随着风不停摇晃,释放丰收的信号。

随着指令发出,一台台无人驾驶收割机轰隆隆地驶向远处的稻田。借助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收割机匀速直线推进,遇到尽头的田埂自主转向掉头,不一会儿机身仓贮就显示已经装满。

无人驾驶收割机在田间演示水稻收获过程,通过程序控制实现作业自动化,利用实时图传技术,实现远程无人作业。

此时,后方无人驾驶的接粮机“闻讯”赶来,两车默契协同作业,收割机准确地将稻谷转移到运粮机上,大约90秒后运粮机显示已经满仓,马上自主转弯掉头回仓,整个过程全部无人驾驶,一气呵成。

如果由传统农业人工收割,可能得弯着腰在稻田里,顶着日头耗费几天的时光。

除此以外,现场40多台/件农机具再现了无人化水田筑埂、搅浆、插秧、旱直播、飞防、秋翻地、旋地以及无人化旱田灭茬、翻、耙、起垄、播种、喷药等20项农机作业演示,比得上过去种田一等一的好手。

操控这一切的,是位于七星农场一侧的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中心和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管理云平台,相当于无人化农场项目的“大脑中枢”。

中心二楼30个显示器组成的巨幅电子大屏,可以实时显示通过各种设备、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上传的田间土壤、农业气象、田间空气温度与湿度、作物长势、病虫草害预警等信息,同时也可以完整呈现每一台农机设备的作业状态、作业数据、卫星定位、作业轨迹等信息,这些原来依赖人工经验的,都成为了可检测的数据。

人们只需要坐在中心办公室,就可以远程监控无人化农机设备在不同的田块内自主生产作业,未来,随着平台数据处理分析、智能决策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智慧化大农业的生产场景将更加令人震撼。

去年10月,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与碧桂园农业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在黑龙江建三江共同打造全球首个超万亩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一万亩相当于六百多平方米,按照战国时代标准,“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一万亩能养活100户六口之家。而现在,这些工作大部分已经可以让机器分担。

无人直升机表演“飞防”,大载重和长续航让其更适应大地块作业,极大地提高作业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农业智能装备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赵春江也来到了现场,他说,美国、日本也都有不带驾驶室概念的“无人拖拉机”问世,但离大面积生产实践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今天北大荒和碧桂园联合组织的无人化农场项目农机无人驾驶作业现场演示会,规模大,参与企业和农机设备数量多,作业项目内容全、技术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表示:“这个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是目前国内外针对主粮作物的规模最大、参加试验示范的农机设备最多、作业环节项目最全、无人化技术最先进、农机田间作业无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无人化农场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全球首个超万亩的无人化农场试验示范项目,项目将带动中国现代化大农业加速发展,为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将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杨国强“重新回去种田”

从碧桂园总部走出去一公里,就来到了乡野,农林田舍,种着岭南最常见的农作物。

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杨国强回忆起小时候在田地里的记忆,“以前那些田的水,冬天很冷,如果要下去,两个脚全都是红色,夏天太阳很晒。”杨国强说,他记得有一年夏天因为穷,没有衣服穿,晒的整个背黑得像烧猪一样。

杨国强在农村长大,锄过田、犁过地,还开过手扶拖拉机。即便碧桂园已经发展壮大,杨国强还是延续着中国农民式的纯朴和勤奋。

“我是农民,没读过什么书”,这句话杨国强经常挂在嘴边。他梦想有一天,仓库里的拖拉机,一个指令下去,可以自己发动,自己开门,去田间工作。结束后再自己回来,没油了自己加油。这样的梦想并非不切实际,以前机器人只能在流水线上作业,现在不是也进了碧桂园的食堂吗?他尝过机器人做的菜,味道不错,连顺德菜都会烧。

关于碧桂园的农业版图,杨国强的梦想则是这样的:包括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化农机、物联网和智慧农业等,将覆盖从土壤、种子、品质到生产流通的全过程。

“下地”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靠无人驾驶的农机具搞定。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100亿,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25年内全世界人口将增加25%,这意味着未来30年里全球对粮食的消耗将大幅增长,粮食安全问题将更加突出。

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品牌,北大荒农垦集团下辖垦区土地总面积5.54万平方公里,组织化程度高、规模化特征突出、产业体系健全,拥有适宜现代化大农业大型机械化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被誉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碧桂园则是知名的世界500强企业,规模实力行业领先,有能力整合上下游多方面优质资源,更有民营企业贴近市场需求、体制机制灵活等突出优势。

中国农业正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资源不足、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根据统计,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占0.08%,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同时中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已经接近了55岁,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由5.0%上升到10.06%。

所以,机器人成了补充劳动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显示,目前农村发展中仍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如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村老龄化日趋严重等,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65.5%,保守估计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农业就业人员比重将下降到20%左右;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25.3%,约为1.24亿人。

引进无人化技术、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慧决策等新型手段,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变革,是破解我国农业“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两大难题的重要途径。碧桂园的无人化农场项目希望能通过发展精准高效农业,大幅提升单位土地的产出效率,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装自己的粮食”。

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会长刘宪表示:“发展建设’无人化农场’符合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碧桂园和北大荒建三江通过试验示范不仅能够加速推动和促进无人化农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还能够总结经验,优化和集成无人化技术,拿出可复制、可推广应用的无人化农业生产系统和无人化农场系统解决方案,为全球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来源:新周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