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获总书记点赞的“蔬菜村”!菜农干一年就能盖楼又买车,年收入翻15倍!

18年间,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凭着种植大棚蔬菜,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4.5万元,从2002年的60个种植蔬菜的“小土棚”到700多个高标准的蔬菜大棚,被誉为“鲁西小寿光”。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谈到乡村振兴时,他说看了一篇报道,介绍耿店村现在有一个好现象,种大棚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了。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说,总书记“点赞”后,耿店村一下子闻名全国。他粗略统计了一下,2018年以来,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约有1000人次。

“我经常给参观者说,耿店模式可以‘复制’。”耿遵珠说,耿店村离县城有35公里,人均只有2亩地,条件并不好。耿店村能做到的事情,其他村也能做到,关键是村党支部要唱主角,带领干部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培育大棚蔬菜产业

2002年,全村420位选民以接近全票把耿遵珠推选到村委会主任的位置。那时,耿店村的大棚蔬菜种植也遇到了麻烦,种了5年的几十个芸豆棚因重茬出现大面积死秧。“这么多人投票选咱,再推辞也对不住他们!”耿遵珠做通了亲友的工作,挑起了这副担子。

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从寿光引进黄瓜、西红柿、辣椒新品种,从寿光聘请技术员到耿店村指导芸豆棚改种黄瓜、西红柿,耿遵珠白天钻大棚,晚上搞培训。

来年算账,大获成功。当年创造出棚均纯收入8000元的“记录”,一个棚最多挣了1.4万元,大大提高了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第二年村里新添了100多个大棚。

2003年,耿店村又增建了100多个大棚,大棚蔬菜产业成了村里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2004年春节前夕,由村集体出资3万元,35户村民出资12万元建成的绿源蔬菜批发市场投入使用,这使得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将蔬菜卖个好价钱。同时,通过向蔬菜收购商收取管理费用,村集体获得了经营收益。

多年来,耿店村始终瞄准大棚蔬菜产业,前有智能化育苗场、试种试验基地,中有合作社提供全方位蔬菜种植服务,后有蔬菜批发市场、精包装加工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条。现在,当地家家户户种大棚菜,拥有“棚二代”“耿店”两个品牌,日产销大棚蔬菜10万多斤。

发展新型合作社

考虑到分散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优势,2008年,村党支部带领92户村民,创建了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配有专门的冷库、包装车间和运输车辆,统一购料、统一生产、统一技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并申请了“棚二代”品牌和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芸豆等5个绿色食品认证。有了品牌,耿店村的蔬菜成功打入多家超市,收益大幅度提升。

2010年,依托合作社,耿遵珠筹集股金100多万元,建起了5个高标准育苗大棚,育苗100多万株,彻底结束了从寿光进苗的历史。

2013年,合作社流转土地100多亩,用于育苗场扩建,并成立了合作社资金互助会。2017年,合作社流转林地120多亩,发展果树种植。

目前,合作社下辖包装厂、育苗厂、恒温库、批发市场等相关企业,合作社入股资金1800万元,发展社员316户,建设了农产品检测中心和电商平台,带动周边10多个村的5000多户村民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1万元。

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农超对接”工程,实行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使用蔬菜二维码,产品打入北京、济南多家超市,使耿店村蔬菜种植业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路子更广了。


人才振兴是关键

“以前总觉得种地赚不来钱,很难留住年轻人。耿店的做法让我们找到了路子,关键是村里要有产业。”东昌府区侯营镇曲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志说。“棚二代”是耿店人引以为豪的蔬菜品牌之一,这个品牌得名于耿店村返乡创业的大棚二代。随着大棚蔬菜产业越来越兴旺,“不发展难留人,不留人难发展”的恶性循环也就不难破解了,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为村里的特色优势产业所吸引,而选择回乡创业。

同时,耿店村为解决青壮劳动力外流、农业发展人才缺失问题,大力实施“归雁工程”。为解决返乡创业“棚二代”所面临的诸如用地难、融资难、技能提升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难等种种难题,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返乡创业“棚二代”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先后有56名在外人员回乡搞大棚菜生产,现在从事大棚种植的“70后”“80后”“90后”占到90%左右。

作为较早一批返乡的“棚二代”,耿付征见证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也享受到发展的红利。“只2019年一年的时间,我就添置了一套楼房和一辆汽车,这只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还有其他一些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改变”。说起自己种植大棚以来的收获,今年刚30岁的耿付征很是自豪。2010年,在外地打工的耿付征回村创业,在大多数朋友都迟疑的态度中,他一步步实现有车有房有存款,让昔日伙伴羡慕不已。“现在承包了三个大棚,去年一年利润纯赚15万”,耿付征说。

“耿店模式”

从2002年开始,耿店村党支部书记耿遵珠带着村民去寿光取经。回来后,他们将当地落后的“小土棚”改造升级成第四代高标准卷帘机大棚;对苗种改良,种上了效益较高的黄瓜、尖椒、西红柿;在2003年建立了蔬菜批发市场,解决了村民卖菜难问题;2008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解决了土地流转难问题;2009年,村里又成立了育苗厂,解决了菜农买苗难问题,这些举措让耿店村的蔬菜大棚走向快速发展轨道。

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全村有700多个温室大棚,仅棚菜一项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 今年,耿店村还预计投产建设蔬菜加工厂,争取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良性循环蔬菜基地,并计划招标建设标准蔬菜大棚90多个。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来源:大众日报、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