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平,从事马铃薯科研工作35年,是最“懂”马铃薯的博士,更是马铃薯科研领域的首席。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群众游行中,金黎平作为杰出代表登上了“乡村振兴”的方阵彩车!她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育成了中薯3号、中薯5号和中薯27号等30多个中薯系列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国际块根块茎类作物学会授予她终身成就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乡村振兴”方阵彩车
很难分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
金黎平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的一个小村庄,1977年恢复高考后,她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本科的,作为“全村的希望”,大学毕业后,金黎平选择继续读研。1984年,金黎平考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生,从此便在马铃薯产业扎下了根。
2003年起,金黎平带领团队在六盘山区的宁夏固原泾源县和原州区建立了马铃薯研究试验基地。为了节省时间,金黎平和同事在固原山区时,常常带着干粮下田,中午在田边简单吃一点,铺个蛇皮袋席地休息一会儿接着干,直到晚上八九点,回了住处,还要继续整理资料。他们一颗一颗地采收、分装,一份一份地登记、评估,一个一个地整理、归类,培育出1万多个基因型,采集3000多份技术资料,筛选出适合当地栽种的优良品种。当地农民对他们钦佩有加:“和我们一起劳动时,很难分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
因为常年下地干活,金黎平的一些漂亮新衣服也没机会穿,她有时候打开衣柜看一看,用手摸一遍。后来,金黎平也释然了:“脸黑不黑、衣服漂亮不漂亮都不重要,只要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在别人眼里都是美丽的。”
金黎平长期担任宁夏和甘肃科技服务专家,并担任宁夏科技厅种业重大专项的首席专家,带领项目团队努力提升宁夏马铃薯种业研发水平。金黎平和同事协助当地编写了《宁夏西海固贫困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和《宁夏种薯生产技术规程、质量控制规程》;他们引进了100多个马铃薯品种,选出多个适合当地栽植、增产增收的优良品种;他们指导宁夏建成西吉、原州、泾源、永宁4个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他们在宁夏举办很多次培训班,培养数百名技术人员……
如今,宁夏的马铃薯由昔日供人充饥的土豆,变成了在市场上俏销的“金豆”,马铃薯一跃成为宁夏固原地区脱贫致富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在“马铃薯之乡”西吉县,农民三分之一以上的收入来源于马铃薯,家家盖起了新房。
一辈子就只干一件事
“其实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荷兰、美国等国家在这方面一直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尤其是在早熟品种选育上。”金黎平说,“衣不如新”放在马铃薯这也同样适用。即使花更多的钱,人们都愿意吃新上市的“抢新菜”,6月前上市的早熟马铃薯价格,是9、10月份上市的晚熟马铃薯价格的2至3倍。金黎平带领团队历经多年的努力,在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育种路上不断前行,创制了一批突破性育种材料,育成了一批中薯系列国审新品种。
对于科学家来说,科研成果就是最好的回报。15年前育成的中薯5号现在依然是国内早熟主栽品种。
河北昌黎县目前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中薯5号”占总种植面积90%左右。种植大户魏云田介绍,“中薯5号”在2020年生长前期遭受二次冻害的条件下,亩产量依然达到了近万斤,在往年不受自然灾害影响下,亩产6000-6500公斤的地块在昌黎随处可见。2020年,农户实收亩产4996公斤,按照地头价每公斤1.9元计算,亩毛利9492元,扣除生产成本,亩净利5992元。
金黎平培育的马铃薯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种植大国,60%以上的种植区分布在贫困区域。从1997年开始,金黎平就带领团队配合国务院扶贫办,在贵州省开展马铃薯产业扶贫工作,开辟了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让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每年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3000多亩;先后培养510余名农技人员,为毕节地区培养了第一个马铃薯博士,为坝上地区培训科技人员320余名,为当地农科院培养了2名马铃薯研究生。此外,为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培训了多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农技人员。她带领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装备,使贫困地区马铃薯种植平均增产22.5%,每亩平均增收542.8元。
35年来,金黎平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重要课题,育成了30多个鲜食和加工用新品种在全国推广,仅育成的早熟品种就累计推广了7800多万亩。其中中薯5号填补了早熟品种抗晚疫病的空白,中薯3号和中薯5号是两个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内自主育成早熟品种,中薯18号和中薯20号广适耐逆丰产,显现出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2020年5月29日,金黎平作为向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25位优秀科技工作者代表之一,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她说:“总书记的回信,是对我们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鼓励和信任。我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将加倍努力,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作出更多贡献。”金黎平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 删除该文章。
来源:央视三农、中国农业科学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