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采用这个种植密度,亩净收益增加1556.18元!

莴笋(Lactuca sativa var. angustata)又称莴苣,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属菊科莴苣属,在我国四川、云南等西南高山高原地区广泛种植,是四川省优势外向型蔬菜,也是川西高原地区品种结构调整成功的蔬菜种类。适宜的种植密度是实现高原莴笋高产稳产的关键,实际生产中川西高原莴笋种植密度差异较大,致使川西高原莴笋的产量和商品性参差不齐。高秋美等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济菊生理特性和光合特性的影响,发现1 000~1 200株/667 ㎡是适宜济菊栽培的种植密度。高文辉等对两种青贮玉米在不同密度下的农艺性状、产量、营养成分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适宜的种植密度均为5 000株/667 ㎡。段明禹等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矮生团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田生产种植密度以8 000株/667 ㎡较为适宜。因此,本研究选择当地主栽莴笋品种种都青为试验材料,以筛选川西高原莴笋的适宜种植密度为研究目标,进而提升莴笋的产量和品相,以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为川西高原莴笋高产栽培模式创建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提供重要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基地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朴头镇梭罗沟村,地理位置为北纬31°23′25′′,东经102°52′56′′,海拔2 624.96 m,年平均气温12.2℃,属于山地型立体气候。土壤pH值5.7,呈微酸性。其他养分含量为有机质53.0 g/kg,碱解氮239.9 mg/kg,有效磷163.8 mg/kg,速效钾143.3 mg/kg。

1.2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以莴笋品种种都青为试验材料(四川种都高科种业有限公司)。2022年3月15日直播,3月30日出苗,4月14日定苗,其他田间管理与当地种植习惯一致。共设5个密度处理,以当地菜农种植密度为对照(CK,7 000株/667 ㎡,36 cm×26 cm),根据当地菜农往年种植经验,以及结合高山莴笋适宜株间距设计了其他4个种植密度梯度:T1(8 400株/667 ㎡,28 cm×26 cm)、T2(8 000株/667 ㎡,26 cm×30 cm)、T3(6 700株/667 ㎡,26 cm×35 cm)、T4(5 400株/667 ㎡,36 cm×32 cm)。每个处理重复3次,共15个小区,每小区面积36 ㎡,小区区组随机排列,四周设置保护行。

1.3   主要农艺性状的测定

在成熟期对每小区随机选取10株莴笋作为样本,用卷尺和游标卡尺对株高、开展度、食用茎长、食用茎粗、皮厚、节间长进行测量,并统计叶片数、裂口数(莴笋成熟期茎秆下部大于1 cm开裂伤口的个数)。收获试验小区的所有成熟莴笋,称量并记录单株毛质量、单株净质量、小区毛产量、小区净产量。根据小区产量折算667 ㎡产量。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采用Excel 2021和DPS 9.01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检验各指标数据的方差齐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原莴笋株高、开展度、食用茎长和茎粗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种植密度对株高和食用茎长无显著影响,但对开展度和食用茎粗存在显著影响(P<0.05)。各处理株高在44.20~46.00 cm,食用茎长43.80~44.60 cm。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开展度呈降低趋势,以T4和T2开展度最大,T1开展度最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食用茎粗呈减小趋势,以T4的食用茎粗最大,T1的食用茎粗最小。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原莴笋叶片数、皮厚、节间长和裂口数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叶片数和节间长无显著影响,但对皮厚和裂口数在P<0.05水平上存在显著影响(表2)。各处理节间长在41.21~44.38 mm。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皮厚呈减小趋势,T4平均皮厚最大,达3.07 mm,T1的皮厚仅为2.29 mm。裂口数与莴笋的品质相关,T1的裂口数最少,仅为4个。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原莴笋产量的影响

单株毛质量和单株净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减小呈增加趋势(表3)。不同种植密度下高原莴笋单株毛质量在0.93~1.09 kg,单株净质量在0.82~0.96 kg,其中以T4的单株毛质量和单株净质量最高。以T2的小区毛产量和折合毛产量最高折合667 ㎡毛产量为7 040.56 kg;以T1的小区净产量和折合净产量最高折合667 ㎡净产量高达5 702.85 kg。

2.4   高原莴笋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对株高、开展度、食用茎长、食用茎粗、叶片数等12个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表4)。结果表明,开展度与食用茎粗、皮厚、单株毛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裂口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食用茎粗与皮厚、单株净质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单株毛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食用茎长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2.5   不同种植密度对高原莴笋经济效益的影响

由表5可知,以T1和T2折合净产量和净收益均较大,分别为5 702.85 kg/667 ㎡、11 583.55元/667 ㎡和5 695.44 kg/667 ㎡、11 617.32元/667 ㎡。不同种植密度的投入产出比为0.31~0.34,虽T4的投入产出比最小,但从市场需求而言,消费者更倾向茎秆粗度和长度适中、皮薄、外观商品性好的莴笋。综合评价,种都青莴笋种植密度在T1和T2时莴笋产品更受消费者喜爱,因此,种都青最适宜的种植密度在T1与T2之间,即8 000~8 400株/667 ㎡。在一定范围内,高原莴笋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当种植密度增加时,资本投入随密度增加而增加的幅度变小,净收益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投入产出比随密度的增大反而降低。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共设置5个种植密度处理,对高原莴笋的农艺性状、产量、产值等指标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开展度随之减小,以T4和T2的开展度最大,T1开展度最小,667 ㎡净产量和净收益以T2最高,分别为5 702.85 kg、11 617.32元,这与高秋美等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种植密度的减小,莴笋单株光合作用增强,植株长势健壮,单株产量高,但单位面积的种植株数减少,总产量降低,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下降。兼顾个体和群体利益,同时考虑高原莴笋生长发育、产量、商品性等因素,本试验得出结论如下:种都青莴笋种植密度在T1和T2时,莴笋产品的粗度和长度适中、皮薄、外观商品性好,因此,在川西高原地区莴笋适宜种植密度以8 000~8 400株/667 ㎡为宜,同时配套精准施肥和精准绿色防控病害,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

原标题:《不同种植密度对高原莴笋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作者介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植物激素调控高山蔬菜产量及关键品质形成的机理研究(U22A2049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24-G-19);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高山蔬菜岗位)(川农函[2019]472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1+9”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绿色丰产突破性栽培技术(1+9KJGG010);高山菜地土壤障碍消减与高效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CSTB2022TIAD-CUX0020);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示范转化工程项目(2023ZSSFJD24)

苗明军(1983-),男,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育种与栽培生理研究工作,E-mail:1224566145@qq.com

常伟(1974-),男,通讯作者,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蔬菜育种与栽培研究工作,E-mail:471243498@qq.com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4年9月下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