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巨损3.81亿元!鲜食玉米全套绿色防控技术,免费领取!

云南鲜食玉米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省份。全省常年种植面积约16.67万h㎡(含复种),其中甜玉米约12.67万h㎡、糯玉米4.00万h㎡。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云南省鲜食玉米单季规模达8.20万h㎡,产量153.76万t。目前,云南已形成冬春以德宏州芒市为主、夏秋以玉溪市通海县为主的供货模式。

近年来,随着农作物布局、气候条件的变化,在现代玉米种植密度增高、施肥增多、品种更替、耕作制度改变的情况下,病虫种类及发生为害程度也逐年加重,造成鲜食玉米大量减产或品质下降。笔者通过对云南省鲜食玉米病虫害的种类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发现,鲜食玉米病虫害呈现种类多、影响大,并时常暴发成灾的特点。如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德宏州为害玉米面积2.32万h㎡,对玉米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 399.29万元,其中玉米产量变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366.51万元。德宏州的为害面积占全省为害面积的3.676%,由此推算, 2019年仅草地贪夜蛾对云南全省的玉米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约3.81亿元。因此,推广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病虫的发生与为害,对促进云南省鲜食玉米稳产、增产和产品绿色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1   主要病虫害

1.1   主要病害

①大斑病   大斑病是由长蠕孢类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引起的一种严重叶枯性病害。一般情况下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发病初期,叶片上初生出黄色或青灰色椭圆形水渍状小斑点,后病斑沿着叶脉向叶片两端扩展,最终呈现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梭形萎蔫斑,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或纵裂,直致叶片黄萎枯死。田间湿度较大时,病斑表面密生一层灰黑色霉状物,尤以叶片背面多。玉米大斑病在玉米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一般抽穗后发生较重。作为流行性病害,多发生在冷凉地区,其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阴雨天气,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病原菌会在玉米叶片上萌发、侵入、扩展,诱导发病。云南省由于气候条件特殊,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特别在滇东和滇东北玉米产区发生较重,对玉米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②小斑病   小斑病的病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菌(Bipolaris maydis)喜温、喜湿。叶片、叶鞘、苞叶、果穗均可受害,但以叶片为主,发病常从玉米叶片下部开始。玉米小斑病发病初期表现为水渍状斑点,后期常见症状有3种。典型症状表现为病斑椭圆或近长方形,黄褐色,边缘深褐色,受叶脉限制;部分病症产生变异,表现为不受叶脉限制,多为椭圆形、灰褐色;抗病品种常表现为小点状坏死斑,黄褐色,周围有褪绿晕圈。玉米小斑病发病最适温度为28~30℃,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③纹枯病   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主要为害玉米的叶鞘部分,病情严重时会为害茎秆甚至波及果穗。发病初期,茎基部的1~2节初叶鞘产生深绿色水渍状斑点,斑点扩散融合后呈现出云纹状病斑,病斑整体为灰褐色,边缘处颜色加深。随着病情的加剧,病斑数量增多,并向植株上部蔓延,病斑扩散到穗苞叶后引起果穗秃尖、籽粒干秕或腐烂,病情严重时会使得植株的茎基部以及根部失绿变白,次生根变色腐烂。

④锈病   玉米锈病主要是由高粱柄锈菌(Pucciniasorghi)引起。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果穗、苞叶和雄花亦可受害。被害叶片初期在两面散生或聚生淡黄色小疱斑,随着病情加剧,疱斑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明显隆起,颜色加深至黄褐色,疱斑破裂散出铁锈色粉状物。玉米锈病主要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大面积枯死,使植株早衰。高温、高湿和光照不足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云南产区,5~7月为第1个发病高峰期,9~12月为第2个发病高峰期。

1.2   主要害虫

①草地贪夜蛾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属鳞翅目夜蛾科,以幼虫为害鲜食玉米。不同龄期幼虫,对玉米造成的为害状不同。低龄幼虫取食叶片的叶肉后剩下叶表皮而形成半透明薄膜状细小“窗孔”,3龄以上幼虫喜好钻蛀在幼嫩玉米的心叶、雄穗苞和雌穗中取食为害,形成孔洞和缺刻。云南属草地贪夜蛾周年繁殖区,其中冬繁殖区是重点防控区,根据全省不同地区气象数据推测,草地贪夜蛾在云南省的理论年平均发生世代数在4~8代。

②玉米螟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虽能远距离迁徙,但主要是近距离扩散。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大多爬入心叶内,聚群取食心叶叶肉,留下白色薄膜状表皮,呈花叶状。2~3龄幼虫在心叶内潜藏为害,心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排孔;4龄后陆续蛀入茎秆中继续为害。蛀孔处常堆有大量粪屑,遇风蛀孔处易折断,严重时雌穗发育不良,籽粒不饱满。玉米螟在云南世代重叠严重,1 000 m以下低海拔地区年发生5~7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茎秆和穗轴越冬滞育;1 200 m以上高海拔地区集中在4~8月发生为害,年发生4~5代。

③蚜虫   为害玉米的蚜虫主要有玉米蚜[Ropalosiphum maidis(Fitch)]、禾谷缢管蚜[R. padi(Linnaeus)]、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等。玉米蚜以成蚜、若蚜刺吸植株为害。玉米蚜多群集在心叶,造成叶片变黄或发红,常分泌蜜露,形成黑色霉状物,影响光合作用,造成产量损失。玉米蚜在各部位、各阶段的发生各异。玉米抽雄前期,聚集在心叶里繁殖为害;孕穗期,群集于剑叶正反面为害;抽雄期,则聚集于雄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蚜虫数量激增,为严重为害时期。云南地区,玉米蚜虫有2个高发期,为害主要集中在2~5月和9~12月。

2   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2.1   监测预警

在玉米、甘蔗等主要种植区设立重点监测点,利用性诱监测成虫发生动态,并结合人工调查,形成“三位一体”的监测网络,根据鲜食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开展防治。

2.2   农业防治

①品种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生态条件且经过审定推广的品质优良、高产抗逆的鲜食玉米品种。

②培育壮苗   集中育苗,宜采用穴盘育苗。

③合理密植   根据栽培季节、地力状况和玉米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一般每667 ㎡定植3 500~4 000株。

④种子处理   选用包衣种子,未包衣的种子播种前3~5天,于晴天晒种2~3次,每次2~3 h,注意不宜暴晒,并去除病、虫、杂粒。

⑤合理灌溉   苗期,适当控水;抽雄吐丝期,及时补水。

⑥清洁田园   生长期及时摘除卵块、虫叶,并清除田间杂草,带出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每季玉米采收后,清理田间残茎叶、玉米桩、杂草及地膜,保持田园清洁。

2.3   物理防治

①色板   在田间设置黄板(25 cm×40 cm)诱杀蚜虫。黄板在田间采取棋盘状放置,每667 ㎡安置25~30块,悬挂高度以高出植株顶部20 cm为宜,根据粘虫情况及时更换。

②杀虫灯   从播种期至收获,每1 h㎡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草地贪夜蛾、小地老虎、玉米螟等成虫。杀虫灯高度以距离地面1.8~2.0 m为宜,每隔2~3天清理1次虫袋。

③性信息素   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害虫成虫羽化初期,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诱杀雄成虫,每667 ㎡放置3~5套性诱捕器,高度随玉米生长调节(高于玉米20~30 cm),根据诱芯持效期及时更换,并及时清理诱捕器。性信息素干扰成虫交配,每667 ㎡放置1套性信息素装置,高度 1.2~1.8 m,播种时开始设置,至玉米收获期结束。

④毒饵   用 90%敌百虫晶体800倍液浸泡菜叶数分钟作毒饵,于傍晚均匀撒入田间诱杀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

⑤覆膜   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后,打孔,用银灰双色地膜覆盖墒面。

2.4   生物防治

①保护和利用天敌   利用瓢虫、蚜茧蜂防治蚜虫。在蚜虫发生初期,按瓢蚜比1∶100 释放瓢虫卵,瓢虫卵卡挂放在有蚜虫的植株叶片下部,每隔10~15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1~2次。按8 000头/667 ㎡释放蚜茧蜂,每隔10~15天释放1次,连续释放2 次,蜂卡宜别在玉米中部叶片的背面,避免雨淋和阳光直射。天敌昆虫应避开阴雨天、大风天释放,释放前后3天禁止使用化学杀虫剂。

②生物药剂   在卵孵化初期,选择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小斑病、纹枯病等,推荐生物药剂及使用方法详见表1。

2.5   化学防治

以保苗、保心叶、保穗为重点,卵、虫兼治,对虫口密度高、集中连片发生区域,抓住产卵高峰期和低龄幼虫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对分散发生区实施重点挑治和点杀点治。喷雾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收获期前20天禁止使用化学农药,推荐化学药剂及使用方法详见表1。

①播种期至苗期   播种前,采用噻虫嗪等种衣剂拌种;整地开墒前,撒施或沟施氯虫·噻虫、氯虫苯甲酰胺、联苯·氯虫苯颗粒剂等防控蛴螬、小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定植移栽前,选用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淋苗,带药移栽。苗期,可用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草地贪夜蛾;根据害虫发生情况,重发田块一般连续喷施2次,间隔7~10天喷1次,注意轮换用药。

②喇叭口期   开始拔节至小喇叭口期,选用肟菌·戊唑醇或丙森锌等喷雾防治大斑病和小斑病。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选用辛硫磷、氯氰·辛硫磷丢心,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或甲维·氯虫苯喷雾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

③抽雄吐丝期   抽雄期,可喷施肟菌·戊唑醇防治小斑病;选用井冈霉素喷雾防治纹枯病;选用四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喷施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选用噻虫·高氯氟喷雾防治蚜虫。

④灌浆成熟期   灌浆成熟期一般不宜使用化学农药,当虫灾严重时,可选用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喷雾防治。

原标题:《云南鲜食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作者介绍

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创新引导与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项目“云南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集成研究”(202304BT090025-01-04-02)

杨玲玲,芒市种子管理站,云南芒市,678400,E-mail:3184137686@qq.com

杨子祥,通讯作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云南元谋,651300,E-mail:ynymyzx@sina.com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4年7月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