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填补空白!院士团队研发新技术,攻克2大蔬菜“绝症”,每亩减损1000元!

农田里的“蔬菜医生”

连续攻克2项病虫害防治世界难题

为农民节省90%的成本

每亩至少挽回损失1000元以上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科布尔镇乳泉村,元中园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晓罡这几天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大棚里不少西红柿果实上,突然多了一片片灰毛毛。

“赶紧打电话给关老师。”王晓罡口中的“关老师”,是乌兰察布市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心二级推广研究员、科技特派员关慧明。

次日,关慧明带着自己研发的生态制剂驱车到了村里。一口水没喝,关慧明就进了大棚。“这是灰霉病,不用担心,有办法。”关慧明详细介绍了制剂的使用要领,解了王晓罡的燃眉之急。

图片来源:创新内蒙古

像这样下乡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的事,关慧明一干就是39年,他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蔬菜医生”,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等荣誉。据不完全统计,关慧明及其团队累计培训菜农10万多人次,义务现场指导近20万人次。

“我是农民的儿子,服务农民是我的使命。我曾说过,要为农民服务一辈子,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信守承诺!”关慧明说。

赵春青 绘 图片来源:中工网

不断探索,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关慧明有一个“宝物”,去哪里都随身携带,并且无论遇见专家教授还是农民朋友,都要把它拿出来向大家展示一下。这个“宝物”就是他用20年时间研发出来的食品级防治病虫害生态杀虫剂。这是关慧明的心血之作。

图片来源:创新内蒙古

在霸王河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认识关慧明,不仅是因为他经常给村民地里的蔬菜“治病”,更是因为多年前关慧明拯救了全村的蔬菜苗。

霸王河村村民常建新说,有一年,全村400多栋温室的黄瓜秧突然打蔫泛黄,菜农们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当时,在该村蹲点的干部拉上关慧明奔赴现场,查找原因。在确定是“斑潜蝇”虫害后,关慧明组织科技人员连夜加工了400份药物制剂送到菜农手上。一周后,奄奄一息的瓜秧重获新生。

“虽然我不是病虫害专家,但有一点我明白,菜农问我,就是信任我,他们需要的,就是我要攻关的。”关慧明说。

为了研发生态药物制剂,关慧明从基地到田间,田间再到实验室,熬夜到凌晨两三点,每天做几十组实验,有记载的实验就有三万次之多……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一直以来,“四虫两病”(四虫:蓟马、蚜虫、红蜘蛛、小菜蛾;两病:白粉病、灰霉病)是让农民最苦恼的病虫害问题。

为了研发防治红蜘蛛制剂,关慧明在实验室里反复观察红蜘蛛,这样的观察持续了3年。有一天他也跟平常一样在实验室用显微镜观察红蜘蛛,突然他动一下蜘蛛网,蜘蛛就紧急行动,这时他发现蜘蛛网是红蜘蛛的“生命线”,然后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找到了破除蜘蛛网的办法,蜘蛛网被销毁后,蜘蛛死了,于是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2017年关慧明和他带领的团队提出“生物对称性”原理,根据这一原理研发出GC16-系列绿色生态制剂,达到了食品级生态杀虫剂防治病虫害标准,实现了有机、高效、绿色、安全的病虫害防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GC16-1(粉螨平1号)、GC16-5(灰霉平5号)两项制剂已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成果并获发明专利。

然而,在制剂研发之初,推广却遇到了问题,业界不相信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研究员能攻克世界性难题。面对这种不信任,关慧明背着他的制剂推开国内一所所大学的门,现场演示,效果就是最好的证明。最终,该成果在北京、黑龙江、海南、云南、内蒙古等全国15个省市区试验均获得成功,并在全国多地组织试验示范、产业化推广,获得业内专家及广大农民一致好评,被认为是对病虫害防治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填补了国际上此项技术的空白。

图片来源:创新内蒙古

科技攻关无尽头。

关慧明为了攻克这些病虫害,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研究对象,一看就是几个小时,一年看上千个小时。“根结线虫体态小,只有在400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关老师每天晚上用显微镜看虫子,看半个小时才歇一歇,为了捕捉虫子的一个动作需要目不转睛地盯1个小时。”学生张斯说。

2020年,团队继续攻克“根结线虫害”难题,成功研发GC20—1生态制剂(线虫平1号),为农民节省90%的虫害防治成本。

据统计,关慧明团队每年组织抢救的因重大自然灾害及多种病虫害给蔬菜作物造成损失的土地达10万余亩,每亩至少为农户挽回损失1000元以上。

示范推广,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沃土

关慧明不仅为农民技术服务,更多的是引导农民应用科技战胜落后。

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他发现,乌兰察布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的条件,十分适合在夏季种植甘蓝、洋葱、胡萝卜、西蓝花等蔬菜。

“乌兰察布夏季短暂凉爽,昼夜温差大,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传统农业生产来说可能是劣势,但正好适宜种植喜好冷凉、生长温度在17摄氏度至25摄氏度的蔬菜。”关慧明说,冷凉地区蔬菜还可以和南方蔬菜错季上市,市场优势明显。

基于此,关慧明提出“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设想,新理念迅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并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硬是将乌兰察布气候“冷凉”这个短板变成了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

图片来源:创新内蒙古

2012年,关慧明牵头组建了全国首个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组建育种团队,在方智远院士带领下引进示范甘蓝新品种中甘21,培育出中甘628,打破了种植甘蓝需要进口种子的局面,甘蓝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

同时,院士工作站完成胡萝卜、洋葱杂交优良品种的培育和筛选工作,进入示范和推广阶段。如胡萝卜新品种1528、洋葱杂交品种“蒙金宝1号”等,为内蒙古蔬菜育种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做出贡献。

“科学种田真的可以创造奇迹。”王晓罡激动地说,之前进口冷凉蔬菜种子,一亩地种子平均价格就得七八百元,如今有了我们自己的种子,比如甘蓝的“中甘628”,一亩地种子只要75元,每亩收入至少3000元。

图片来源:创新内蒙古

关慧明和团队还积极制定冷凉蔬菜的标准化栽培技术。

“比如何时播种、栽苗,何时防虫、防病,用肥多少、怎么用等,免费推广。”关慧明说,云南等地也建立了工作站,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到各地去辅导农民。

图片来源:创新内蒙古

近年来,关慧明带领团队引进筛选新品种848个,在全国推广新品种100万亩。乌兰察布市已成为全国三大冷凉蔬菜基地之一,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70万亩,从事冷凉蔬菜种植的人口达30万。

“我的技术来自农田,就要把技术还给农民。”

始终把农民装在心里的关慧明,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北疆楷模等荣誉。他和团队先后获得3个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2项国家级科研成果、5项发明专利,出版《中国冷凉蔬菜栽培新技术》等2部专著。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经济日报、中工网、人民日报、创新内蒙古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