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种1斤,还要倒亏6-7块钱!?放弃千万身家坚持种菜,这个女人不一般!

亏本也种!

最终扭亏为盈,年入千万!

这个女人不简单!

千万老板返乡创业,卖菜?

一月初,福建省古田县的天气略有寒意,但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张家巧便带着工人们在银耳种植基地里忙碌起来。这个房间虽小,但里面的银耳价值不菲。张家巧的每个银耳种植房都有4排这样的银耳架,上面生长着6万多朵银耳,价值70多万元。

图片来源:子牙童趣三农致富能手

张家巧说:“室温要24小时保持在23摄氏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都要时刻观察,再有10天这一棚银耳就可以采摘了。”

虽然谈起种植技术如数家珍,但实际上张家巧还是个种银耳的“新手”。此前她和丈夫一直在北京经营家具生意,生意最好时年入千万。直到2013年,张家巧带着在北京赚到的“第一桶金”回到古田,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专产海鲜菇的食用菌合作社,并在两年内扭亏为盈。

张家巧并不满足于此,她又把目光转向了银耳种植。由大城市里的老板娘变身为起早摸黑的“菌姑”,张家巧说:“这是因为古田人都有一个菌菇情结。”

位于闽东山区的古田号称“中国菇业之源、世界菌业之窗”。古田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销县,已驯化开发生产食用菌栽培品种38个,其中又以银耳最负盛名,年产量超过35万吨,占全国的近90%。六十年前,正是古田人民首创的人工栽培技术,让银耳从曾经的珍稀贡品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图片来源:福州新闻网

事非经过不知难。“种银耳比想象中的难多了。”张家巧回忆,返乡创业没多久她就赶上了银耳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最低时跌破了成本线,一个月亏二三十万元,一度得靠家具厂养活合作社。”

张家巧认为,银耳传统的散户种植模式遇到了瓶颈,未来必须走绿色健康、精深加工的路子。古田县种植银耳的人很多,但种植高品质银耳的人却不多,如果能种植出标准无公害、有机的银耳,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品牌,市场前景将非常广阔。

但也有社员质疑:银耳对病虫害极为敏感,生产过程中少不了打药,要种张家巧口中“完全不用农药”的银耳,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

图片来源:宁德网

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因为菌菇普遍“娇气”,其中又以银耳为甚。

室温高了,烂;二氧化碳浓了,烂!

种植银耳时,工人们一般用专业工具将银耳的菌种从瓶子里取出,然后再接种到菌棒中。等到菌种成熟后,再将菌棒扩口,倒立摆放在银耳种植房里进行培养。经过12天的生长,银耳的直径大约会长到10厘米左右。此时,再将它们翻过来,银耳只需在生长过程中再放置3天左右便可采收。

张家巧的第一批银耳种下去后,眼看还有六七天就可以采收了,但当她查看银耳的生长情况时,眼前的景象却让她眼前发黑。有些银耳长了绿色的霉点,张家巧就随手摘下来扔了,可第二天、第三天长了霉点的银耳越来越多,有些开始腐烂。

当地人将这种现象称为绿霉病,它的传染性较强,如果不及时防治,会大规模传播,这也是很多种植户害怕的事情。银耳对温度、湿度等要求非常高。小规模种植时,如果管理精细,绿霉病发生的几率较小。但如果大规模种植银耳,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疏漏,绿霉病就会大规模传播,最终导致银耳大批量腐烂。

张家巧知道银耳娇贵,从开始种植时就记录种植房的温度、湿度等数据,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即使如此,银耳的成活率仍然不到50%。每次都是眼看就能采收了,却出现了问题,这让她既揪心又无奈。

图片来源:宁德网

就连蚊子叮一口,也会烂!

有一次菇房飞进两只蚊子,张家巧随手拿了一盘蚊香点上。没想到,这一盘蚊香让她酿成了大祸,一个种植房里的6万多朵银耳都出现了问题。那一批银耳,最终都检测出“农残超标”。

因祸得福,张家巧也由此找到了解决银耳绿霉病发生的关键点——空气的洁净程度。于是她立即在银耳种植房里安装了防虫灯和新风系统。张家巧还和技术员一起不断地调整房间里的温度、湿度等数据,最终找到了避免绿霉病的有效方法。

经过两年多的不断调试,前后不知坏了多少棚银耳,交了上百万元“学费”,张家巧终于掌握了工厂化、智能化栽培无公害银耳“秘方”,实现了四季均可稳定生产。

用“小银耳”撬动“大财富”

高质量的银耳生产出来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价格和销路问题。

因为鲜银耳保存期短,当地的种植户大部分都是把银耳烘干后销售。张家巧也一样,可这个时候,银耳的市场却发生了变化。

原来,普通银耳一斤都能卖到25块钱左右。可是现在,品质好的银耳已经却只能卖到16块钱。成本一斤要22块钱,也就是相当于种1斤,还要亏6-7块钱。“最低时一斤只有12元。成本投进去了,价格却持续走低。”张家巧回忆道。

张家巧分析干银耳价格之所以降价,因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了,不像上一辈人,有充裕的时间去熬煮。“传统银耳干品烹饪时间较长,冲泡类即食产品更能迎合当代消费者的需求。”她突发奇想:能不能生产出一种能够让现代人接受的速食银耳呢?

图片来源:北青网

一次,县里组织外出学习,张家巧在外省一家制作零食的工厂看到,生产线上是开盖即食的银耳羹。“撕开包装,入口就是熬煮好的美味。”张家巧一打听,这家工厂用的原料是古田银耳,一罐成品的价格却相当于一斤古田银耳!

制作冻干银耳不失为一大良机!

经过反复试验,她发现一台冻干机通过40个小时零下38度的冻干处理,把浓稠的银耳羹蒸发掉水分,就能变成一个个干燥的冻干银耳羹块。食用时,开水冲泡一分钟,它就和现煮的银耳羹一样了。

图片来源:北青网

2019年,张家巧引进第一条精深加工生产线,第二年销量大增,第三年增加到7条生产线。如今,每天6万多朵新鲜银耳,从菇棚采摘,2小时内运往精深加工车间,经熬煮、锁鲜、冻干、包装,“变身”一包包即食银耳羹,销往各地。

“从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最少增加30%。”张家巧一边介绍,一边将温水倒入一杯固态的冻干银耳,很快就做成了一份香糯多胶、爽滑清甜的银耳羹,口感与现熬的几无二致。

冻干银耳的探索迅速收获了市场青睐,继而带动全县投产风潮。2022年,古田拥有冻干生产线超30条,累计消耗3万余吨生鲜银耳原料,年销售额突破5亿元。

二产拉动之下,银耳每公斤批发价开始回暖,逐渐提升至近年来的50元左右,那些年出走的菇农又重新回到田间。

线上直播成就“银耳姐姐”

“大家好,我是银耳姐姐,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产品是冻干银耳羹,即冲即食,吃起来方便,营养价值高,赶紧下单抢购吧……”张家巧笑言,没想到“60后”的自己,还能成为一名主播。

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仓库里积压大量银耳产品,张家巧自学直播带货,取名“银耳姐姐”,累计直播带货680多场,累计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把冻干银耳羹卖成了“网红”产品。

图片来源:古田发布

通过努力宣传推介,冻干银耳羹和古田银耳的网络销售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张家巧也成为了网红“银耳姐姐”,每天直播三个小时,还举办了抖音带货公益培训3场,培训学员超过300人,进一步拓宽了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销售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0月份,张家巧前往福建省联合国南南合作网示范基地参加食用菌产业研修班专题交流活动,为“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妇女代表线上授课,专题介绍古田食用菌产业和银耳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有关知识技术。

图片来源:中国妇女报

张家巧始终认为,个人富不算富,带着村民一起富才是真的富。多年来,张家巧带领企业摸索出致富新路子——“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员工+幸福工程”的发展模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银耳,先后帮扶25户贫困家庭顺利脱贫,还带动80名女工创业致富。

身为市、县人大代表,张家巧积极履行职责,对涉及当地发展、现代化农业升级等方面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她提出的关于古田县翠屏湖开发、申请食用菌即食产品HS编码预归类等问题,被当地党委政府采纳重视。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21年来,她获得福建省“幸福母亲”带头人、“宁德市三八红旗手”、“宁德市身边好人”、“省级优秀妇联主席”等荣誉。

“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让家乡变成大家愿意留下的地方,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汇聚成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张家巧充满期待地说。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福州新闻网、人民网、北青网、古田发布、子牙童趣三农致富能手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