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国内领先!历时16年研发新技术,使蔬菜增产63.4%,全国推广面积已超500万亩!

增产63.4%

高抗霜霉病、病毒病和黑斑病

这些大白菜、甘蓝品种

累计推广面积超500万亩

全国适种

......

“高畦,畦面宽60厘米到70厘米,面要平。苗分两行,太靠外,根出来了,太靠里,两行搅到一起去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伟强调说,种菜和种麦子不一样,种麦子一亩地几十万株,种菜一亩地一棵是一棵。

张晓伟?没错,就是张晓伟!

张晓伟在我国十字花科蔬菜小孢子育种界声名显赫,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原学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手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6个、发明专利4项,先后育成优质高产大白菜、甘蓝新品种20个,主持研究的成果“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创建及其利用”居国内领先水平。

从1989年开始,张晓伟带领团队成员历经16年的系统研究,首次对大白菜活体小孢子在自然条件和培养条件下发育特点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了由小孢子诱导成胚的机理,成功地创建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高效培养技术体系。

并且首次将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大规模应用于育种实践,在国内外首次育成不同类型的优质、抗病大白菜新品种5个,显著缩短了育种周期,由过去的10~12年缩短到现在的5~7年。


利用该技术所育成的新品种已在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7个大白菜主产省累计推广534.9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育成的5个不同类型的系列大白菜新品种分别为豫新1号、豫新5号、豫园1号、豫园50和豫早1号( 豫白1号)。其中豫早1号和豫园50,两品种均具有耐热、早熟、优质、丰产、抗病、适于夏播等特点。

①丰产:豫园50和豫早1号参加河南省夏白菜区试和生产试验(1998—2000),历年产量分居第1位和第2位。

豫园50平均每667㎡产净菜3581.0kg,比对照品种日本夏阳增产34.6%;豫早1号平均每667㎡产净菜3414.6kg,比夏阳增产26.9%。

②早熟。豫早1号生育期58天,叶球矮桩叠包,豫园50生育期52天。

③优质:豫早1号鲜样含可溶性糖1.80%、维生素C含量18.1mg/100g、粗纤维0.42%;豫园50含可溶性糖1.66%、维生素C含量20.2mg/100g、粗纤维0.48%。两者粗纤维少,食用风味好。豫早1号软叶率57.2%,豫园50软叶率58.1%。

④抗病、耐热:抗5种主要病害。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北京农业科学院人工接种鉴定,豫早1号高抗病毒病和黑腐病,抗霜霉病和黑斑病;豫园50高抗霜霉病,抗病毒病、黑腐病和黑斑病。田间鉴定还抗软腐病。两个品种均耐32℃高温,夏季栽培正常结球。

经济效益:两品种先后推广到河南、河北、山西、湖北、山东、安徽等省份,累计推广面积8.63万h㎡,新增产值7.54亿元。

适用区域:农村蔬菜产区。

豫新5号、豫园1号、豫新1号

品种特征特性

豫园1号

中熟一代杂种‚生育期75~80天。株高50.3cm,开展度82.1cm×78.3cm,球高28.8cm,球径25.2cm,球形指数1.14,单球重6~9kg,属大棵型,增产潜力大。

净菜产量6036.7~7538.8kg/667㎡,最高可达11522.2kg/667㎡,叶球矮桩叠抱,一叶盖顶,呈倒锥形。净菜率75.6%,品质上等,风味佳,耐贮藏,商品性好。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

豫新5号

生育期60d,外叶绿色,略皱,有茸毛,叶柄白色,叶球倒卵圆形,矮桩叠抱,单球质量2~3kg,净菜率73.3%,球形指数1.35。2000~2001年全国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平均净菜产量56.7t/h㎡,比对照“小杂50”增产63.4%,居参试品种第1位。

每100g鲜样含粗蛋白1.17g,维生素C19∙6mg,可溶性糖1.48g。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1.36、9.74和5.54。经多年试种示范,“豫新5号”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早熟或晚熟栽培。

豫新1号

中晚熟叠抱类型一代杂种。生育期75天左右。株高36cm,开展度70cm。外叶绿色,较平展,叶片呈倒阔卵形,有茸毛,叶柄白色,外叶数9片。

叶球矮桩叠抱,绿白色,一叶盖顶,球顶平。球高28cm,球横径21.8cm,球形指数1.28。单球质量4.0kg,净菜率74.5%,菜形整齐一致,结球率达99%,紧实度90%。

维生素C含量0.244mg/g,可溶性糖3.42%。叶质柔嫩,口感略甜,风味佳,生食熟食皆宜。人工接种鉴定表现高抗病毒病、霜霉病、黑斑病及黑腐病,田间还表现抗软腐病。 

全国区试两年平均产量81.13t/h㎡, 居叠抱类第1位,适宜全国叠抱类大白菜产区秋季栽培。

除了大白菜品种外,张晓伟团队还利用该技术育成了一些列甘蓝品种,不仅高产,还能抗多种病害。

比如甘蓝品种“豫甘3号”,早熟,生育期70~75 天。开展度大,为57.4 cm×56.0 cm,生长势强,蜡粉中,叶球扁圆形,球高13 cm,叶球紧实(紧实度0.64),中心柱长低于球高的一半,平均单球质量为 1.43 kg。质地细嫩,口感略甜,商品性好,叶球绿色,可作脱水蔬菜,抗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三大病害,平均 667 ㎡产量4 000 kg 左右。


再比如品种“豫生早熟牛心”,为中早熟春甘蓝品种, 全生育期60~66 d。株形半直立,开展度50~55 cm,株高28~30 cm。外叶深绿色, 叶面蜡粉中等,外叶数11 片。叶球浅绿色,牛心形;紧实度0.47,中心柱长7.6 cm,占球高之比为0.39,单球重 1~1.5 kg;叶质脆嫩,口感略甜,风味佳,生食、熟食皆宜。

该品种不易先期抽薹,耐裂球。抗病毒病、黑腐病、霜霉病等病害。适宜春季栽培,亦可秋播或越冬栽培。667 ㎡产量 4 000~4 500 kg。适用于全国同类春甘蓝产区种植,以华北地区最佳。多年引种示范证明,该品种还适宜湖南、安徽、山西、陕西等省份栽培。

不仅在育种上,在科技成果的推广方面,张晓伟也从未停下过前行的脚步。如今张晓伟奔波投入到十字花科种业基地的建设上。

“咋样,是不是长高了,也绿了一点儿?”

“哪儿有那么快,昨天上午才浇了第一次水。”

2023年2月20日(周一),天气预报说是阴天,但阳光却反其道而行,洒满了河南省汝州市的山川。一大早,大峪镇刘何村第一书记王益民就驱车赶回村里,拉着村党支部书记刘保社、驻村工作队员刘亚杰,到试验田里查看忙碌了好几天才栽种下的白菜种苗。

这片试验田很不起眼,不足2亩。但就是这片看上去不起眼,按单双畦分开栽种的18畦父本、18畦母本白菜种苗,生长发散的是农业科学家孜孜追求的农业情怀。

“张晓伟研究员说,如果试种成功了,繁种基地会扩大到100亩。”王益民说。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2023年2月17日,听闻刘何村人踏着泥泞,已将用作试验田的地块整理了一半,张晓伟便急不可耐地和助手、省农科院园艺所叶类蔬菜研究室副主任魏小春博士,带上根须缠裹着基质的白菜种苗,驱车赶到了刘何村,一同抵达的有河南农业大学教授王吉庆。

2月17日当天,从整理土地到起畦、耙平、栽苗,再到铺设滴灌设施、覆地膜压地膜,张晓伟和助手魏小春的一番示范指导,其娴熟程度,令在场的二三十名村民心服口服。“父本母本分开栽,可别弄混。”按张晓伟的安排和要求,魏小春带人先将“娃2A”白菜种苗从车里搬到了地头。

眼看日头西斜,张晓伟、王吉庆、魏小春加快了工作进度,在左边第1畦开始示范栽苗。“种下苗子,就是种下希望。”魏小春一边示范,一边说道。

离开刘何村时,张晓伟嘱咐魏小春拿出一红一白两个标签,分别写上“娃2A”“娃2B”拴到树枝上,插在第1畦、第2畦的地头,以示单双号区别,提醒村民避免出现失误,毕竟“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于河南日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知网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