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茄果类蔬菜抗病又高产的秘密,全藏在这12个要点里!

大棚育茄果类蔬菜苗,可提前播种,促使茄果类蔬菜提早开花结果,既增加早期产量,又增加茬口,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用种量少、提高秧苗质量、培育壮苗等优点。

但由于早春大棚内温度、湿度都较高,易发生各种病虫害,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蚜虫、白粉虱等是大棚早春育茄果类蔬菜苗的主要病虫害。从育苗过程到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一一梳理总结,供茄果类蔬菜育苗户参考借鉴。

1   棚土要求

要求棚内土壤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活土层在30 cm以上、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以前茬未种植过茄科类蔬菜作物的土壤为好。

2   苗床消毒

提前15天以上对苗床土壤进行深翻炕土,并对苗床土进行消毒,以免发生苗期病害及土传病害。土壤消毒方法可分为物理消毒法、熏蒸消毒法、药剂消毒法等3种,在育苗过程中,一般每次选择1~2种消毒方法,3种消毒方法可以轮换交替进行。

2.1   物理消毒法   

选择阳光较好的晴天将大棚膜布揭开,让阳光暴晒棚内土壤120 h以上。

2.2   熏蒸消毒法

即用硫磺粉进行床土消毒,667 ㎡大棚需用硫磺粉1.50~1.75 kg、锯末1.50~1.75 kg,设置3个熏蒸点,熏蒸一昼夜后大通风,经过2~3天,即可播种,凡是育苗期间使用的工具和器皿都要消毒。

2.3   药剂消毒法

用甲醛对床土进行消毒,使用浓度为50~100倍液。先将棚内土壤翻松,然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地面上后再稍翻一翻,使耕作层土壤都能沾着药液,并用塑料薄膜覆盖地面保持2天,使甲醛充分发挥杀菌作用后揭开薄膜,使甲醛散发出去,2周后才能使用。

3   苗床施肥

选用微生物菌剂对茄果类蔬菜育苗是很有必要的,有机肥能为土壤提供营养,微生物菌剂能增加土壤的通透性,疏松土壤防止板结,还能促进生根防病害,减少土壤中有害杂菌的数量,增加有益菌数量,提高茄果类蔬菜幼苗的抗病抗逆能力,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蔬菜幼苗快速生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机肥施用要充足,使用工厂生产的有机肥,建议使用锐树牌有机肥,每667 ㎡用量0.5~1.0 t,如果选用农家肥施用,则要完全腐熟。

微生物菌剂建议每667 ㎡选择奥丰有效活菌数≥200亿/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00~1 000 g按说明对水喷施到土壤中和667 ㎡用有效活菌数≥2.0亿/g哈茨木霉菌颗粒剂2~3 kg撒施到土壤中,既能预防真菌性病害,又能预防细菌性病害,生根效果也非常好。

4   苗床制作

一般采用深沟高厢育苗,厢面宽1.0~1.2 m、厢沟深15~20 cm,厢面整成龟背形,以降低苗床湿度。

5   种子消毒

5.1   温水浸种

①浸种方法   将种子放入干净盆内,再缓缓倒入50~55℃温水(2份开水对1份凉水),边倒边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持续15~20 min,待水温降至30℃,继续浸种。 

②浸种时间   辣椒、西葫芦、西瓜、苦瓜浸种6~8 h,茄子浸种10 h,番茄、黄瓜浸种3~4 h。  

5.2   药剂浸种

①防病药剂浸种   每1 ㎡苗床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4~5 g+70%五氯硝基苯可湿性粉剂4 g+细土15 kg混匀,播种时用该药土下垫上覆。播后能杀死种子周围的病菌。

②打破休眠药物浸种   为打破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常用赤霉素(九二O)等植物激素处理。如700 mg/L赤霉素溶液处理茄子砧木托鲁巴姆种子48 h,在30℃昼/25℃夜的温度下2~3天就可以发芽,6~7天发芽率达50%及以上。

③微量元素浸种   用200 mg/L硫酸锌溶液浸种5~6 h,对茄果类、瓜类蔬菜具有良好的早熟、增产效果。

6   种子催芽

种子处理后进行催芽,喜温蔬菜(如茄子、番茄、辣椒),在30~35℃进行催芽;喜凉蔬菜(如马铃薯、芹菜、莴苣),在20~25℃进行催芽,每天用20~30℃温水淘洗1次,种子露白后即可播种。黄瓜需36~48 h,茄子6~7天、辣椒4~6天、番茄2~4天、西葫芦6~8天即可出芽。

7   播种

①时期   茄果类蔬菜育苗最佳时期是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

②667 ㎡用种量   番茄、辣椒、茄子用种量一般为20~50 g;黄瓜用种量50~75 g。

③栽植面积   栽种667 ㎡需要的苗床面积一般为10~30 ㎡,每667 ㎡苗床撒种1.25~1.50 kg,可以栽植1.67~2.00 h㎡。

④浇水   用清水浇透,要求水渗透到厢面下10~15 cm;保证种子发芽所需水分。

⑤撒种   将浸种催好芽的种子均匀撒在苗床厢面上,采取分厢定量的方法进行,关键是要均匀,适当稀播。

⑥盖土   播后覆盖厚1.0~1.5 cm的细营养土,以看不到种子为宜,盖土厚度要达标,防止出现“戴帽”苗。

⑦覆膜   对苗床土浇足底水,保证出苗整齐,并用地膜覆盖,起小拱、覆膜,拱高30 cm,既起到保温保湿效果,又能促进出苗。

8   苗前管理

播种后经常观察出苗情况,50%幼苗出土时,及时揭去厢面上的地膜,不揭小拱上的膜布。

9   幼苗期管理 

9.1   幼苗管理   

幼苗出土,出现第1片真叶,注意通风炼苗,防止徒长;1~2片真叶时,注意通风排湿,关棚促进其生长。

9.2   小苗管理

①间苗   若幼苗过密,及时去掉纤弱苗,保留健壮苗,促进幼苗生长。 

②分苗假植   为了增加菜苗的次生根,促使幼苗根系发达,应及时分苗假植。分苗最适宜的时期:一般番茄苗在3片真叶时开始分苗;辣椒和茄子苗在3叶1心时分苗。假植株行距一般为8~10 cm,用清淡粪水浇足定根水。

10   肥水管理

10.1   冬春管理

原则是“有促有控,以控为主”,除移苗后需浇足定根水外,冬季育苗时一般不施用肥水。早春温度回升后,要及时施用清粪水提苗。冬至(12月21~22日)到立春(2月3~5日)是温度最低的时期,应坚持以保温为主,适当炼苗的原则,可在厢面上加盖小拱棚,预防寒风及倒春寒为害菜苗,于晴天中午适当通风炼苗。

10.2   适时炼苗    

在定植前7~10天,一定要炼苗, 晴天白天逐渐加大揭膜时间和揭膜面积,晚上把膜全揭开,到定植前2~3天,白天、晚上把膜全揭开。

11   病害防治

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是茄果类蔬菜大棚育苗过程中为害比较严重的3种病害。

11.1   立枯病

①致病原因   主要发病原因是田间湿度过大,温度过高,植株过于稠密,通风受阻而导致病菌大量孳生,在幼苗茎基部或根部出现伤口时被侵染所致。该病菌寿命可长达3年,能够在寄主病残体上、未腐熟的农家肥上或土壤中越冬。

而且,这种病菌的“粘附性”很强,可以粘附在土壤表层、植物根部、水流表面及田间作业的农具上,一旦幼苗茎基部或根部出现机械或虫咬伤口,这种病菌就会侵入幼苗组织,对幼苗造成侵染。

②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茎基部或地下根部,先在茎部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暗褐色病斑,并有轮纹,前期病苗白天萎蔫,夜晚恢复,病斑逐渐向里凹陷,边缘很明显,扩展后绕茎1周,至茎部萎缩干枯,病苗死亡,但不倒伏。

根部染病多在近地表根处,皮层变褐色或腐烂。湿度大时可以看到不十分明显的淡褐色蛛丝状霉,即病菌的菌丝体或菌核。对于不同的作物幼苗,立枯病产生的为害不同,因此,发病症状可能会有所区别。

对于有些作物幼苗来说,一旦被立枯病病菌侵染,其茎叶上先出现白毛状“粘丝”,然后慢慢枯萎死亡;但对于有些作物幼苗来说,病菌常常从幼苗的根茎侵入,刚开始很难发现幼苗感病症状,当发现时,幼苗已经因根部腐烂而倒伏死亡。

③物理防治   

a.拔除病株。及时拔除病苗并清理出大棚,用袋子装好,用生石灰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再将病株带出大棚用开水煮10 min或焚烧处理,以防病毒扩散传播。

b.换土。如果经常出现立枯病为害,说明土壤中的立枯丝核菌含量较高。应该清除大棚里的土壤表土(清除深度20 cm),更换新土。如果采用农家肥做底肥,一定要让农家肥充分腐熟。

c.处理土壤。依据经验,在大棚种植前,667 ㎡采用70%五氯硝基苯粉剂5 kg均匀撒于土壤表层,用机器均匀地搅拌在土中,可有效防止立枯病的发生。在喷撒15天后才进行作物播种或种植。

④生物防治   在播种时,可采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对作物种子进行拌种,用药量为作物干种子质量的0.3%左右。

⑤化学防治   一旦发生病害,在发病初期,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200倍液喷雾或用15%噁霉灵水剂45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 ㎡苗床用药液2.5 kg喷洒,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11.2   猝倒病

①致病原因   本病的病菌会以卵孢子的形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当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的卵孢子开始萌发,并产生可以刺入作物幼苗体内的芽管,如果大棚内进行了灌溉,病菌的卵孢子就会随水流移动,并伺机侵染作物幼苗,当大棚温度较低,不利于幼苗生长时,幼苗的抗病能力会比较低,一旦病菌卵孢子的芽管刺入作物幼苗体内,就有可能导致作物幼苗发病。

②发病症状   猝倒病有(烂种、死苗、猝倒)3种。烂种:播种后未萌发或刚发芽就受病菌侵染,造成腐烂死亡;死苗:即幼苗未出土即发病,胚茎和子叶腐烂;猝倒:出土幼苗受病菌侵染后变黄褐色,继而绕茎扩展缢缩变细呈细线状,迅速倒伏,苗床湿度大时,病苗或附近表土上长出一层白色棉絮状菌丝。

③农业防治   每500 g种子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1 g进行拌种,拌药要拌匀,使每粒种子都沾上药;播前苗床充分翻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9 g加细土3~5 kg拌匀做成药土。将苗床浇足底水,以水渗入10~20 cm为宜,然后将1/3的药土均匀撒在苗床上;播种后将剩余药土覆盖在种子上,注意床面保持湿润,以防药害。

④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20%甲基立枯灵乳油200倍液或15%噁霉灵水剂450倍液喷雾,1 ㎡苗床用药液2.5 kg,视病情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11.3   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大棚作物幼苗一旦发病,根部就会腐烂,从而导致作物幼苗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造成全株发黄、枯萎而死亡。

①致病原因   大棚内土壤板结,通透性不好,从而导致作物幼苗的根系呼吸受阻,进而引起根系部分因呼吸不畅而腐烂,使根腐病病菌“借机”侵染所致。

②发病症状   作物幼苗早期发病时,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后随着幼苗根部的腐烂程度逐渐加剧,才表现出叶片发黄并逐渐萎蔫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当没有阳光直射时,萎蔫的作物幼苗还会恢复原有的状态,并如此反复数天后才逐渐枯萎死亡。

③农业防治   主要是做好苗床管理、控制好水分管理。播种后覆土不宜太厚,浇水时要注意观察土壤湿度,还要根据天气状况来决定,水量不能太大。

④物理防治   使用55℃左右的温水,浸种10 min左右。

⑤化学防治   当幼苗出现叶片不明原因发黄时,可采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扑海因(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5%敌力脱(丙环唑)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雾防治。由于大棚内种植的作物品种不确定,具体用药量可按照说明书进行稀释喷雾。

12   虫害防治

12.1   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是一种农作物常见虫害,也是对早春大棚作物幼苗为害比较大的一种虫害。对大棚作物来说,很难采用生物防治方法。

一般情况下,采用药剂进行防治。当发现作物幼苗叶片或顶芽上有蚜虫出现时,每667 ㎡大棚可采用10%蚜虱净(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一般需防治多次,间隔期为7天。

蚜虫的抗药性非常强,因此,在采用以上药剂防治时,一定要注意轮换用药,切忌经常使用一种农药,以免使蚜虫的耐药性逐步增强而导致防治无效。

12.2   白粉虱

白粉虱又名小白蛾子,是一种大棚作物幼苗常见虫害。一旦发现作物幼苗叶片上出现白粉虱为害,可采用0.12%藻酸丙二醇酯可溶性液剂200~300倍液、24.5%烯啶·噻虫啉水分散粒剂2 500~3 000倍液或3%啶虫脒乳油2 500~3 000倍液等进行喷雾。

一般情况下,防治1次即可,如果发现防治不彻底,可隔5天后再防治1次。在防治白粉虱时,要先揭开棚膜通风2 h,尽量使幼苗叶片上的水分充分蒸发,以免因湿度过大而降低药效,从而降低防治效果。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3年10月上

更多信息,请添加小蔬微信号CJSCZZS004了解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