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图文识虫//西花蓟马识别与防治

西花蓟马识别与防治

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又称苜蓿蓟马,属于缨翅目蓟马科花蓟马属,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入侵害虫。西花蓟马食性杂,寄主广泛,通过刺吸寄主植物汁液,使植物无法正常发育,对农作物造成直接危害;还可以通过传播包括番茄斑萎病毒在内的多种病毒,带来更严重的损失。

起源分布

西花蓟马起源于美洲西部山脉,于1895年在美国的洛基山脉首次被发现记载,1955年在夏威夷考艾岛暴发。自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的频繁往来,西花蓟马迅速传遍整个美洲,在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亦相继被发现。2000年5月,我国台湾省首次发现西花蓟马;2003年,在北京郊区温室中,发现西花蓟马为害辣椒,随后在我国浙江、贵州、云南、南京、新疆、吉林等地也陆续报道了西花蓟马的危害。

形态特征

西花蓟马属渐变态昆虫,分为卵、若虫、蛹和成虫4个龄期。

肾性,初呈白色,将孵化时呈红色,长约0.25mm,常产于寄主植物叶表皮下(图1)。

若虫

分为2个龄期,初孵若虫乳白色,后呈淡黄色。2龄若虫淡黄色或黄色(图2)。


前蛹有发育完好的胸足、翅芽及未完全发育的触角,触角直立,行动迟缓;伪蛹触角发育完全,翅芽伸展,胸足伸长。

成虫

雌虫(图3)体长1.3~1.7mm,体色呈淡黄色至棕色,头、胸颜色较腹部颜色较淡。触角共8节,腹部第8节部位有梳状毛。

雄虫(图4)体长1.00~1.15mm,与雌虫形态相似,颜色较淡。

寄主范围

西花蓟马寄主范围广泛,包括豆科,菊科及十字花科等在内的66个科500多种寄主植物。随着西花蓟马的传播扩散,其可为害的寄主植物种类越来越多,几乎包括所有的蔬菜和花卉,对辣椒、黄瓜、青瓜、节瓜、茄子、苦瓜、南瓜、豇豆、冬瓜、水瓜、豌豆、四季豆、黄秋葵、番茄、胡萝卜、洋葱等均能造成危害,严重时显著降低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危害特点

西花蓟马对蔬菜及花卉等多种作物的危害极大,该虫以锉吸式口器取食植物的叶、茎、花、果,植株受害叶片产生斑点(图5—图7),严重时叶片皱缩、畸形、扭曲,甚至干枯、凋萎,受害花器初呈白色斑点,终呈褐色,而受害果实表皮产生创痕(图8)。

西花蓟马除了直接为害作物之外,还是众多植物病毒病的传播载体,其中病毒属(Tospovirus)的凤仙花叶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对作物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这种间接通过携带传播病毒为害作物,从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远比西花蓟马本身直接为害造成的更加严重。

生活习性

西花蓟马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在温室内可全年不间断繁殖,每年可繁殖12~17代。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南方无需越冬,在北方大多会选择转移到温室内为害、繁殖,少数选择在冬小麦和苜蓿等耐寒作物上越冬,甚至在枯枝落叶和土壤里也能存活下来。

性喜温暖湿润、怕阳光,晴天白天多藏于叶背为害作物,阴天也会直接为害叶面,喜欢藏于作物的花芽等隐蔽处,并将卵产于紧包或者缝隙的花芽内,其成虫、蛹和卵都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农药的喷施难以触及;因此,一般的防治方法很难对西花蓟马起到强有力的作用。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

收获后,彻底消除田间植株残体和杂草,翻耕土地,破坏化蛹场所,减少田间虫源。及时手动摘除作物上的老黄枯叶,减少虫口基数并增强田间通风透光性。

生物防治

西花蓟马天敌种类众多,在温室及田间的作物上,选择在西花蓟马种群密度低时,释放其天敌昆虫新小植绥螨、七星瓢虫、小花蝽和钝绥蛾等进行捕食,进而达到种群控制的效果。

物理防治

利用西花蓟马对蓝色的趋性,每棚中放置10~15块蓝色粘虫板,能够起到监测和诱杀的作用;亦可在通风口设置孔径为0.18mm的防虫网,防止西花蓟马随气流进入温室为害。

化学防治

西花蓟马繁殖快,抗药性发展迅速,对多种杀虫剂已产生一定的抗药性,但化学防治仍然是主要的防治措施。我国田间西花蓟马种群普遍对阿维菌素、多杀菌素、乙基多杀菌素、高效氯氰菊酯以及多种新烟碱类杀虫剂产生了中、高水平抗药性。目前,化学药剂可选用10.5%三氟甲吡醚、10%虫螨腈等田间喷雾防治,并注意轮换使用,延缓其抗性的产生和发展。由于西花蓟马虫体较小,喜藏于叶片缝隙及叶背等处,喷施时注意喷头朝上,尽量贴近叶片喷施。

来源:《蔬菜》2023年第9期西花蓟马识别与防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