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刘圩镇|从会种菜到“慧”种菜——“寿光模式”造就蔬菜产业好光景

开栏语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如今,一幅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尽情铺展,美丽的新农村令人无比向往。即日起,本报联合南宁市乡村振兴和防止返贫致贫工作指挥部办公室推出“走乡入镇看振兴”主题采访活动,通过记者生动的笔触与精彩的镜头,向读者讲述乡村精彩变迁的那些动人故事。

●乡镇概况
青秀区刘圩镇位于南宁市东南部,全镇辖14个村、1个社区。刘圩镇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形成了“北种南牧”的产业格局。刘圩镇有丰富的文旅资源,尤以“一山一湖一书院”闻名。

●特色产品
刘圩香芋、刘圩香米、刘圩蔬菜

●书记感言
刘圩镇将加快推进设施农业提速扩面、提质增效、提档升级,在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刘圩镇党委书记 黎建交

▲建设中的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记者 潘浩 摄

在寿光的大棚里,一亩地纯利润可达3万至4万元。而在南宁,是否能像寿光一样书写“蔬菜传奇”?

这是一场跨越2000多公里的“牵手”:今年7月,刘圩镇引进山东“寿光模式”,与山东寿光农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建设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充分发挥寿光蔬菜产业全链条优势,携手深耕设施农业。

当刘圩镇遇上“寿光模式”,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8月14日,记者来到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一座座现代设施农业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黄瓜品种试验大棚内,“金童”“玉女”等品相不同的黄瓜藤蔓青翠可人。

“这些大棚里试种的都是‘寿光菜’,一株苗从种下到摘果预计28天!”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冠明指着身后的藤蔓满脸笑容地说,他们根据南宁的气候特点,差异化选育了7个品种的辣椒、5个品种的黄瓜、9个品种的西红柿进行试验种植。“这次试验种植的‘金童’‘玉女’黄瓜,价格能达到6元一斤。”张冠明说。

“寿光模式”是全国农业产业化创新发展的一项重大实践成果和成功经验。何为“寿光模式”?“寿光模式”指的是“六统一分”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种植茬口、统一种子种苗、统一植保服务、统一品牌营造、统一市场销售,开展分户经营。“现在已经建设3个试验蔬菜大棚,我们预计1亩地产值能达到7万元左右。”张冠明告诉记者。

“除了有‘寿光菜’,我们还有‘智慧棚’。”张冠明指着头顶上的大棚神秘地说,别小看这个大棚,走在棚内体感温度可比棚外低。

记者采访得知,寿光团队根据南宁的气候特点,在外安装外遮阳,在内安装风机和湿帘,使蔬菜一直处于适宜的生长温度。“8月以来,南宁进入‘炙烤’模式,而大棚就像一台巨型空调,可降温,一点也不用担心蔬菜会受到天气影响。”张冠明说。


农民在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里劳作。 记者 潘浩 摄

从收成“看天气”到增收有妙招,“寿光模式”掀起的变革不止于此。

“未来刘圩菜农在大棚里种植蔬菜,一部手机就能搞定,种出来的蔬菜质量好、产量高。”广西南宁晟发设施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洪峰说。

记者从寿光团队了解到,该团队将在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内搭建玻璃温室,覆盖智能温控、自动补光等新技术,并通过智能物联网系统加持,让蔬菜大棚变身“绿色工厂”,实现“网上种菜”。“我们将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民学习掌握现代化蔬菜种植技术,一两个人管理一个大棚完全不成问题。”徐洪峰告诉记者。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这背后是大有可为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不仅让田间有了“耳目”,还在云端装上了“大脑”,种菜变得更轻松、更智慧。

据了解,刘圩镇现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项目总用地面积约1000亩,下一步将建设80多个大棚,全部建成后将增加100个直接就业岗位,受益人口预计达到6800人。望着即将开工建设的玻璃温室,寿光团队更期待“寿光模式”在刘圩镇生根发芽、结出硕果,让设施农业在刘圩镇大放光彩,为青秀乡村振兴提“智”增“质”。

来源:南宁日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