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有机蔬菜“走出”沙漠:销路、损耗率等成重点难题

“这(南瓜)比以前刚种植的时候好吃了很多。”7月26日,站在猛烈的太阳光下,57岁的司海英面对着身后近1000亩的南瓜田感叹道。这里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在蒙语中,“乌兰布和”意指“红色的公牛”,刮起风沙时,天空是红色的景象。

没有人想过,沙漠中也能种出农作物。但现在,司海英负责种植管理的这些贝贝南瓜,在采摘、装车后,奔赴上海,沙漠中的有机作物将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司海英

因不打农药、不使用工业化肥,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不乏新零售平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杜相革表示,尽管有机农业在中国已经发展了30年,但是仍存在缺少主导市场、消费者缺乏信心等难题,需要用价格和价值的对称来逐步引起消费者信任。

与沙漠结缘十年

在沙漠种玉米、南瓜

这是司海英与乌兰布和沙漠结缘的第十年。2012年底,司海英来到了这里,是最早一批来到沙漠开荒的人,当时没有地没有路没有电没有水,不少工友都因为环境太恶劣干不下去。他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以前因为风沙太大,打上来的一桶水沉淀一晚上会出现很厚的沙,生活艰苦,自己一年才能理一次发,后来学会了自己推头理发。

司海英也是乳业圣牧有机的员工。据介绍,为开发乌兰布和沙漠,十三年来圣牧已累计投资75亿元。2014年,司海英开始尝试在沙漠种植经济作物,期间尝试过玉米、山药、红薯、南瓜等很多品类,但如若风沙一来,农作物便会全军覆没,又得重头再种植一遍。2019年,他们开始大规模种植农作物,但因为技术不成熟,如贝贝南瓜等作物也种得不理想。

如今,接近1000亩的南瓜田正在沙漠中成长,这也让司海英看到了坚持的回报。司海英介绍,南瓜是这里最大的经济作物种类了,它的旺季持续一个半月,清明节前后种植,现在7、8月采摘。据介绍,经过测算,每一株贝贝南瓜在成长过程中,都可牢牢抓住将近4平方米的土壤,能够保证水土不流失。

有机蔬菜不好卖 红薯曾因没有销路全烂掉

新零售平台结缘沙漠有机产品

圣牧草业总裁刘文光表示,他们在摸索怎么在沙漠里种菜时发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叶菜基本不能种,只能尝试根茎类的作物,“第一年我们种出了品质极好的红薯,但是种出来发现卖不出去,最后全烂在地里了”。在试水有机菜之前,他低估了生鲜农产品的销路之难,“相比牛奶,有机菜可真不好卖”。

为何种植在沙漠中的南瓜会有机会出现在国内各地呢?这缘起一个订单。

刘良超是盒马有机蔬菜的负责人,负责全国各地跑基地、做商品寻源。2021年,他偶然发现,圣牧的工作人员在乌兰布和沙漠试种有机南瓜成功了,于是他迅速向遥远的沙漠里下了一个订单,很快销售一空。

确保了有机产品有销路后,刘文光决定将2022年试种的近200亩扩种至今年的1000亩,有机玉米也相应扩种。

有机消费市场规模还在培育阶段

有机产品的消费者与供应链之间不通畅

盒马有机项目负责人蔡宏表示,从去年开始,在企业里,有机项目就开始作为全国战略级的项目开展,迄今为止已经涉及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基础粮油等多个品类,而在去年,其开始布局母婴和保健部分的有机市场。

据介绍,有机是指一种农业生产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要求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物质和基础工程生物及其产物。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杜相革表示,有机农业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成长期,虽然发展增速较快,但是还未形成具备规模的市场体量,有机产品的主导市场平台还十分欠缺,在有机消费市场规模还在培育阶段,需要用价格和价值的对称来逐步引起消费者信任,“我觉得中国的有机产品应该到美国和欧盟这样发达国家的价格水平上去,有机不是富人吃的,是有理念的人吃的”。

蔡宏的团队发现,有机消费人群,大多都是对身体健康有相关需求,或是追求高生活品质的,如家里有娃的、银发族等等。 但团队也观察到,消费者大多时候不知道肉类也可以是有机的,而有机肉类的供应商也找不到渠道销售,因此会选择放弃。

蔡宏表示,在启动有机项目前,他们曾做一个深度的用户访问,希望了解用户最优先想购买哪些有机商品,结果显示,蔬菜、水果都是最多消费者选择的,但是,肉禽蛋的排名很靠后,“因为消费者在市场上很少看到这样的商品,所以不知道这些东西也可以是有机的”。因此,蔡宏认为,团队应打通供应链,让用户也可以买到之前认为不能是有机的商品,还要帮助供应链上原来已经想要放弃有机市场的供应商,把他们的商品投到市场,帮助有机品类能够良性发展。

有机农业不可控因素多

相比普通蔬菜 出成损耗有时达到约50%~60%

“国外很多有机超市,像Whole Foods、Kroger,其实有机商品和非有机商品之间的价差是非常大的,也就是说在国外,其实有机商品真的是只有小部分的人群才享受得起。”蔡宏表示,平台致力于让有机产品价格“真不贵”,但是,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盒马有机品类运营许成志解释,要把价格做得便宜,除了要有足够大的用户规模,还得降本增效,即是帮助上游企业降低损耗。他表示,有机产品之所以卖得贵,主要是因为卖不出去,还有一些原因,比如说基地种了很多产品,每个产品都要检验证,“这个证是很贵的,所以这些原因总体增加了成本”。

此外,有机农业的试错成本很高,其难点在于不用化肥、农药、催熟剂等生长调节剂。今年6月,刘良超曾在山东看有机黄瓜的种植,前一天晚上看还好好的,结果第二天这些黄瓜就因为一场霜霉病全军覆没,再如刚刚萌芽的南瓜、玉米幼苗,被大风刮走是常事,还会被鸟类、野兔、刺猬、狐狸等动物“偷吃”,“这就是有机农业的不可控,也是最大的风险。如果生态平衡好了,虫害防控好了,每年的产值就会稳定”。

有机农业的难还体现在高成本人力方面。刘良超提到,如果在田地里看到地面是光光的,菜是很漂亮的,地上没有草,那大概率是用了除草剂,“一桶除草剂10块钱,就可以将一亩地的杂草除掉,但有机农业的话,可能需要10个人来拔草,成本高”。

据介绍,由于有机种植不使用农药,导致出成率相比普通蔬菜要低很多,有些产品出成损耗会达到约50%~60%。

因为不施化肥、农药等,所以有机蔬菜的大小各异,“比如土豆可能最小的有200克,最大可能有300克的”。刘良超表示,针对这种情况,他们会先初步分级,先挑选出大土豆和小土豆,这样能把基地的产能销到80%,剩下20%的损耗可能是产生在挖掘的过程中,或者是土豆的自然生长过程中,被挖坏了或长有虫眼,那么,团队会开发土豆块、土豆丝等产品,提高这20%的出成率,“对我们而言,也增加了品类,(把土豆)吃干抹净。我们会根据每个产品的不同特性,来制定可以持续去做的专项方案”。

据介绍,盒马通过自身供应链对基地进行赋能,将一些品质完全达标但卖相不好的商品,以净菜加工的方式做成有机净菜投入到市场,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帮助基地能够减少35%左右的损耗,也推进整个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在全国有将近200家的有机蔬菜基地,每一家不一样,都有不同的品类。”刘良超表示,城市周边的农场在未来不适合做有机的,因为人越来越多时,会对植物整体的生长环境有影响的,“有机的要求是在方圆20公里内没有什么污染的,我们目前在一步一步地朝这个方向走,这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

来源:南方都市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