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增产5倍,降本50%,农民发明的技术撬动一个产业,被总书记2次写进著作

使香菇

生长周期从2—4年缩短到8个月

成本降低50%-60%

产量提高5-6倍;

他被誉为“菌业袁隆平”

“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之父

被习近平总书记写进著作中

事迹被拍成纪录片;

他是谁?干了什么事情呢?

......

在上海青浦区的上海彭世菇业有限公司,一个个百余平方米的生产空间内,活体菌菇家族们吹着舒适的空调、享受着特定的光照,齐刷刷地冒头生长。

什么是活体菌棒呢?上海彭世菇业总经理彭长儿称其为“移动农业”。产品以活体方式呈现,在运输的过程中依然保持呼吸,上桌后消费者即摘即食,口感鲜、体验感强,还能带回家继续种植,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



图片来源:央视三农

说起菌棒的出现,我们要感谢这项技术的发明人,彭长儿的祖父:被誉为“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之父、“菌业袁隆平”的福建省古田县大甲乡农民—彭兆旺。

20世纪70年代,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彭兆旺历时10年,成功研究出“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该技术以杂木屑及农作物秸秆麸糠为原辅料,人工合成后装入塑料薄膜袋内作为长菇的载体,使香菇生产周期从2-4年缩短为8个月左右,成本降低50%-60%,产量提高5-6倍[1]。


图片来源:央视三农

在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推动下,中国香菇产量在90年代直接超过日本,促使我国取代了日本原世界香菇产业霸主的地位,成为全球第一产销大国,香菇成为我国生产区域最广、总产最高、影响最大的食用菇类,该技术也被称为“生物原子弹爆炸”[1]。

一次偶然,成就一代大师

彭兆旺对于食用菌的最初兴趣,源于白木耳载培。1968年,彭兆旺的哥哥从福建农学院毕业,回乡后兄弟俩种植了3立方米的段木白木耳,采收14斤,供销社收购每斤127元(当时劳动力1天工资1元多钱),这次成功,让他对食用菌有了浓厚的兴趣。

上世纪70年代初,彭兆旺的村里有少量人工段木栽培香菇,所产香菇质量比较好,每百斤段木可生产干香菇1.8斤左右。197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彭兆旺无意中发现,木屑瓶也能栽出银耳。然而,银耳是定位长耳,一瓶只长一朵,而香菇则是不定向长菇,两个品种的生物特性截然不同。

他从乡里锯板厂取了一些被到处丢弃的木屑,加入棉壳、麸皮等营养物,通过各种容器进行试验栽培对比,终于得到结论是塑料薄膜制成袋,装入培养料,最为理想。由此,他产生了模仿段木制作菌棒而袋栽香菇的理念。

图片来源:古田食用菌

然而,袋栽香菇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

多次失败,终于开出希望之花!

1

确定料袋大小

塑料袋规格多大多长为适?刚开始,他仿照段木栽培香菇一样的规格,制作了长达100厘米、口径25厘米的特长塑料袋,装满木屑后搬来搬去,破的破,断的断,300多袋只剩下20多袋。

由于这种料袋过于长且大,灭菌不彻底,结果杂菌污染严重而失败告终!彭兆旺并不灰心,继续开展研究试验对比,终于认定料袋规格径宽15厘米、长50厘米最为适合,灭菌效果好,敲定了料袋大小标准。

解决了料袋的大小问题,更难的是掌握香菇的生长规律,比如它对水分、变温、光照等的要求。”

2

闯过菌菇“浸水关”

袋栽香菇需要脱袋后,菌筒转色才能长菇。有一次试验,接菌后不见菌丝走动,喷水后长出绿霉来,晾干又长不出香菇,结果只好一袋一袋扔到溪边。想不到他扔掉的木屑袋,被邻居捡去一截放在室外竟然长出几朵香菇来。这是失败中开出的希望之花!

这时,他想起前年自己听到一个钓鱼人说,溪里漂浮着木头,上面长着香菇。彭兆旺一口气跑了30多公里路,从溪里把它捞上来发现“木块”其实是上游宁德县中洋乡人培育段木香菇菌种用的菌块。菌块经水一浸,香菇吸足水分,长得可厚实哩!这个偶然的契机,使他悟到:香菇像人一样需要“喝水”,要给培养基浸水!

3

又遇菌菇“光照关”

闯过了浸水关,又遇光照关。放在室内培养的木屑袋长出的香菇,菇腿又长又细,菇伞又白又薄,凑近鼻子嗅嗅没有什么香味。这不成了长腿的银耳吗?

一天夜里,他翻开近700年前王桢(元代农学家)著的《农书》,忽然心头一亮,书里说种香菇不能只注意干湿度,要适度遮荫。思路通了,他跳了起来,种香菇不能像种银耳,要让它回归到大自然中去生长。

彭兆旺在田里搭起一座茅棚,“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人为地为香菇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最大限度满足香菇对湿度、温度、空气、光照等生态条件的要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形成“室内培养菌袋,野外搭棚脱袋长菇”的一种菌棒香菇新技术。

4

攻克“二轮不出菇”难关

曾经的千辛万苦,如今在老人眼中已“神马都是浮云”。当年,没有专业知识、没有信息来源、没有资金、没有设备,他白天干农活,晚上坚持研究,熬过无数不眠之夜。

为筹资金,他变卖了家里准备建房的木料、砖块,被父亲打了耳光。“整个村里都在议论,搞了这么久时间,没有搞出一点名堂,这是一个疯子。做了失败,失败又做,不服气。”失败和挫折并没有削弱他的意志,他初心不改,锲而不舍,从未停止过对菇类栽培技术的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1年他的技术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实现了“纯菌种栽培、集中发菌、室外脱袋出菇”,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这一年,彭兆旺试栽培香菇9000袋。他自制栽培种,经接种培养后搬进野外棚内,脱袋、转色培养出菇,长势良好。高兴之余新问题又起,菌筒长菇采收二轮后久久不见菇蕾。

图片来源:古田食用菌

彭兆旺纳闷,一个菌袋只能产出这么多香菇?他反复琢磨,日夜思索茶饭不香。一天,他带着不愉快的心情沿着村前漫步,无意间发现不长菇的菌筒被弃到水潭边却长出很好的香菇。他心里的疙瘩一下子打开了:产菇后的筒内不长菇的原因,是基质水量不足。由此启迪,他研发了菌筒浸水继续长菇这一技术。

袋栽香菇培育技术要点[2]

袋栽香菇的容器系采用聚乙烯薄膜制成的袋子。这种塑料膜具有较高的韧性,能耐高温,利于装培养基后灭菌消毒,在100℃的高温下连续10小时也不会溶化。香菇栽培袋通常制成简式的,直径为11—15厘米,长度为50—60厘米。

在改建或新建菇房时,选择地势较高,四周排水方便、能保温、保湿的砖木结构、座北朝南的为好。菇房选择好后必须洗净,在开始栽培前三天需进行严格消毒,可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混合产生的气体消毒。

袋栽香菇的培养料一般是以木屑为主,拌以麦皮、蔗糖和石膏粉。木屑要求干净无混杂、无霉变,麦皮要求新鲜、不隔年、不生虫;白糖、红糖、葡萄糖等均可;石膏粉要磨成细末。

1. 配料

木屑78%、麦皮或米糠20%、糖和石膏粉各1%,组成为100斤,另加清水100—130斤。若采用甘蔗渣取代木屑,应另增石膏1%,不必加糖,其它同上。

若采用花生壳、葵花籽壳、棉籽壳、玉米芯等代用品,在配方中增加20—30%的木屑更好。同时还应增加微量磷酸二氢钾、硫酸镁,以弥补养份的不足。

按上述配料酸碱度自然形成。香菇喜欢生活在微酸性的环境中,菌丝在酸碱度2.5—7.5之间都能生长,因此不需调节。

2. 拌料

首先将木屑、麦皮、石膏粉按配方比例进行混合、拌匀将蔗糖溶解在适量的清水里后洒在配料中,然后把应加的清水拌进,反复搅拌数次直至均匀。

培养料的含水量以手捏指缝间有水渗出为度,这时含水量大约是60%左右。水分过干或过湿,对菌丝生长发育都不利。

3. 装袋

配制好的培养料要及时进行装袋(因它偏酸性,适合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装袋时可用手工或装袋机操作,装量要求紧松适中,装料量为3.5斤。装完后把袋捆扎好,擦净表面粘料,稍压扁形。

4. 打穴与灭菌

在袋子正面打4—5个接种穴,每个穴口直径和深度为1.5厘米左右,并用氧化锌胶布贴封穴口。经过装料打穴后的栽培袋,需进行常压消毒灭菌处理,当温度升到100℃时保持10小时,灭菌才彻底。

经灭菌后的栽培袋待温度降至20℃时,连同接种工具一道搬进接种箱,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混合后产生的气体进行消毒。用量掌握在每立方米的空间福尔马林2毫升、高锰酸钾1克,进行密封30分钟便可准备接种。

5. 接种

接种时,一边打开瓶的棉花塞,用接种刀把菌种的菌丝体同培养基分割成蚕豆大的小块,一边撕开袋子接菌穴上的胶布,用镊子取出一小块,迅速接入袋子接菌穴内,随手重新贴封好胶布。

一般750克的菌种瓶每瓶可接80—100穴。接种过程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操作要迅速。

接完一批后,打开接种箱盖,取出袋子移入菇房内。然后再搬进一批,直至全部接完后,搬进菇房内去培养。也可以在消毒后的菇房内进行接种。

6.菌种选择

木屑的香菇菌种,一搬均通宜袋栽,但要注意选择优良品系,菌丝白、健壮,生长整齐,表面及瓶壁无褐色菌膜,不吐黄水,无杂菌污染。这样的菌种接种后萌发快,很快形成优势,可提高接种成活率。

7. 培育与管理

7.1发菌培养

接完菌种的袋子移入室内发菌培养,温度以25—28℃为宜,不超过30℃为好。经过3—4天的发菌培养后,室温可调低为23—25℃左右,空间湿度保持70%。待菌丝圈发育到直径6—7厘米时,把原来贴封在接种穴卜的胶布去掉。

7.2 脱袋推蕾

当整个袋内的周围布满白色菌丝时就可以进行脱袋。用刀片划破袋子,把薄膜全部去掉,通常脱袋是接种后50天左右进行。脱袋时要保持菌筒完整性,并立即把菌筒搬进铺有薄膜的架床上,上面覆盖一层薄膜,以利保湿、保温。当菇蕾大量出现时,把菌筒架成“X”形,也可以采取排行“V”形的一架和“人”形的一架。

7.3 调节室温

香菇属低温型真菌,它以低温和变温促进子实体形成。因此,出菇阶段室内温度要求不超过24℃,在子实体大量生长期间,最好能控制在10—16℃的范围,利于子实体发育。并要人为制造温差,即白天关门提高室温,晚上10时后开窗使冷空气入室,造成昼夜温差,促进大最出菇。

7.4 掌握水分

菌筒在出菇阶段,水分消耗很大,要求含水量保持在60%左右,空气湿度在90%左右。

当菌筒的重量比原来减轻50%—60%,含水量降为30%—40%时,就要进行浸水。一般浸水的水温宜15℃以上,视干燥程度浸水12—20小时,浸水后移入20℃温室内,保温推蕾。

7.5 病虫害及其防治

袋栽香菇发菌期病害主要是绿霉、黄霉等霉菌。原因是培养料灭菌不彻底,或接种不按无菌操作要求引起的。

因此,在发菌3天后就必须迸行一次检查,一旦发现杂菌感染,就用0.1%托布津水溶液、5%新洁尔灭溶液,或用酸碱度8—10的石灰水局部擦除。若霉菌虽侵入菌筒内部,但面积较小,可用小尖刀挖掉,如果发生面积较大,且侵入菌筒内,应及时淘汰,以免传染蔓延。

7.6 采收

袋栽香菇一般接种后3个月就出菇,菌褶由白色转为黄褐色,并散发大量白色的担抱子,这是成熟全过程。香菇采收应在七、八分成熟时进行,其特点是香菇菌膜已破,菌盖边缘向内卷成“铜锣边”即为成熟。以此为标准,分期分批进行采收。适时采收的香菇色泽美、香味浓、菇肉厚,经济价值高。

一个技术撬动扶贫大产业

1982年,彭兆旺动员邻里亲朋6户,将自己的6000元借于他们,又将自己的住房作抵押,在农村信用社贷款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一起合作栽培香菇,自己做技术指导。经过一年的努力,6户人家均成为万元户。次年,彭兆旺把栽培技术推广给本乡的70多户农民,当年栽培成功率达96%。

据《古田县志》记载:“1986年菌棒香菇技术推广到各乡镇,全县有占总农户25%的农民18000户,栽培3778万袋;1987年全县有32258户农民栽培香菇8400万袋;1988年后每年栽培1亿袋,居全国首位。”

1985年,美国有人通过报道了解到“香菇菌棒袋栽”技术问世,特写信邀请彭兆旺去美发展,并在美申报专利。彭兆旺没有为名利所动,还是选择留在国内发展。

图片来源:古田食用菌

由于香菇对扶贫产生了立杆见影的效果,习近平的著作《摆脱贫困》一书中有6处提到香菇与食用菌产业。由习近平主持编纂并作序的《滴水集》、《闽东四十年》均提到彭兆旺及香菇产业,特别是《滴水集》一书中有5页专门介绍彭兆旺与他发明的香菇技术的扶贫事迹。

2016年11月13日晚,第22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暨第3届深圳青年影像节圆满落幕,这是中国纪录片界规格最高的专业奖项评选活动。而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联合制作的,关于中国菌业的“袋料菌棒栽培香菇”技术之父彭兆旺的纪录片《一个农民的贡献》获得本次盛会大奖。

著名蕈菌学家张树庭教授曾这样评价彭兆旺:“袁隆平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彭兆旺解决了贫困山区农民收入的问题。”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两次到彭兆旺家中看望他,鼓励他“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菇农三代接力赛

到了彭兆旺儿子那一辈,规模化工厂化种植渐成风气,他们看中了可观的海外菌菇市场,开始将业务重心外移,进行菌棒出口以及技术输出,服务国家多达20余个。

当接力棒传到彭长儿手上,新的考题来了。眼看着海外发展空间愈发有限,与地方企业合作也遭遇不顺,自身一度陷入负债千万元的困境。

他萌生出重回国内的想法。然而,当时巨头企业已经牢牢占据市场,中小菇厂很难开辟出新的空间。“要么等死,要么转型背水一战。”彭长儿意识到,正如自己的祖父以及父亲那样,唯有立足时代,持之以恒地创新,才能好好活下去。

于是“活体菌棒”应运而生,推广初期,在与一家火锅连锁品牌谈合作时,为了获得入场的机会,彭长儿主动提出免费提供产品进行试水。这一做法,遭遇了一些股东的不解和反对,认为是有去无回的砸钱行为。“但是,只有先让别人了解并熟悉这一模式,培育出消费需求,才能有发展前景。”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早期五年的探索,以及2017年之后的高速发展,彭世菇业的移动农业模式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活体菌菇、活体豆苗等产品,相继走进1600多家中高端餐饮店。企业也从曾接近破产边缘的小厂一举突破,成为占据细分领域市场75%的佼佼者。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相信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余玮.彭兆旺 “菌业袁隆平”的扶贫路[J].中华儿女,2018(15):13-17.

[2]丁湖广.袋栽香菇培育技术[J].林业科技,1984(06):24-26.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本平台将依据证明材料确认版权,更正来源及作者或立即删除内容。

信息来自央视三农、中国知网、上观新闻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