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一人管理35亩地,90后“新农人”在玻璃温室里用科技种菜

在金山枫泾镇的上海九丰蔬菜农博园,“新农人”赵永祥一个人管理着35亩地,他正在从事着与父辈们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工作。

在这个十万平方米的玻璃温室里,春种秋收的时间概念模糊了,南北蔬菜差异不复存在,在现代农业技术的辅助下,赵永祥也实现了从菜农到职业农民的转变。

智能温室里,一人能管理35亩地

“我老家是山东寿光的,可以说祖祖辈辈种菜。”初次见到赵永祥,他乐呵呵地做着自我介绍。赵永祥今年32岁,是个“90后”,带着黑框眼镜,与记者想象中的菜农完全不一样,他更像个农业技术员。“虽然我年龄不大,菜龄可不短,从23岁就从事这一行,也快十年了。”

赵永祥工作的上海九丰蔬菜农博园的玻璃温室有10万平方米,种植着100多种茄类果蔬。与传统的菜棚不同,这里空间高挑,自动遮阳板挡住了炙热的阳光,温室内尽管闷热,但比户外“烧烤”好很多。

记者跟着师傅赵永祥来到了他的“工作间”。“我负责沙培种植区,有35亩。”记者看到这里没有大片的菜地,而是地上整齐排列一袋袋土。“师傅,这是什么?”“这是用海沙再加上一定比例的火山石配比成的沙培土。”赵永祥告诉记者,用这种沙土,再配以树形种植的模式,种出来的茄类蔬菜口感更好,病虫害低,而且产量也比传统种植提高了一倍以上。“目前这一袋袋沙土正在休息,上一茬小番茄刚结束,一个月以后,将种下一茬。”

“以前的土地,一年收一茬,连续种植两三年以后,就得栽别的蔬菜换一换了。”但现在这种种植模式,可以通过“春提前茬”和“秋延迟茬”,实现同一种植地块一年两收。

智能温室里使用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劳动报记者贡俊祺 摄影

一个人管理35亩地,如何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成为强有力的辅助。“以前种菜,浇水、施肥全靠人工,现在只需要按几个按钮。”说话间,赵师傅带着记者一起打开了水肥一体化设备阀门,水加上已经配比好的营养液,通过地下管网和喷滴灌设备输送到植物的根部。“35亩地的浇水施肥,人工的话几天都干不完,现在只需要打开开关就行了。”

在全自动潮汐栽培设备、智能机器人设备以及全自动喷淋设备的帮助下,种菜已经不是密集型劳动,步入了智能化、工业化种植时代。

两三秒打个吊秧结,笑称自带“种菜DNA”

“我们家也有菜棚,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种菜。”赵永祥带着记者一起干活儿,一边聊起了家常。“那时候就想,长大一定不种菜,太累了。但没想到,还是干了这一行。”赵永祥笑称自己是自带“种菜DNA”,命中注定,要和蔬菜打交道。

在沙培区,种植着大片白玉黄瓜,这是市面上不多见的品种。“现在已经快到这一茬收获的尾声了,但黄瓜秧还在长,要重新吊。”黄瓜的吊秧和采摘无法实现机械化,也是赵永祥的主要工作内容。

赵永祥教记者如何进行田间管理。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你要先把绳子解开,这只手拉住黄瓜秧,这手拿着绳子,在黄瓜秧叶子和茎的结节的地方打个活扣,好让黄瓜秧往上长。还要当心,别碰到这些刚长出来的小黄瓜。”在赵师傅的指导下,记者小心翼翼地扶着秧苗,单手打结,手忙脚乱。赵永祥的手上则像装了个马达,快到看不清绳子是如何在他手上翻转的,结已经打好了。“每一棵黄瓜秧长个四五天,就要重新吊一次,这里有一万多棵黄瓜秧。”赵永祥穿梭在菜地里,两三秒就能打个结,速度非常快。

“来,我们摘黄瓜吧。”赵永祥递来一个菜篮,带着记者一起采摘。“师傅,不用剪刀吗?”“不用,那多慢啊,直接手掐。”“这样的就可以摘了,中指长度。看起来像个黄瓜宝宝,但这个品种就长这个大小,口感最好。”记者没忍住,摘了一个尝了尝,皮很薄,汁水充沛,又脆又嫩,黄瓜清香味充满了口腔。

“好吃吧?”赵永祥脸上满是笑意,就像等着自己孩子被夸奖一样。“快点干活吧,新鲜的黄瓜要赶快送到市场上才行。”“偷懒时刻”结束,赵永祥又埋头干了起来,在80%的湿度下,汗水浸透了他的工作服。

成为“新农人”,每天都在自我挑战和学习

与父辈不同,赵永祥已经成为每个月拿薪水,有大平台可供发展的“新农人”、职业农人。枫泾九丰农场办公室主任赵晓光告诉记者,九丰农业集团从山东寿光起步,在贵州、湖南、江西、上海等地建有17个大型的农业集团公司,三年前,九丰农场落地金山区枫泾镇,正在以上海都市绿色农业为发展方向,将“枫泾九丰”打造成上海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这些年干下来,我觉得种菜真的是一份职业了,而且是能给家人稳定生活,也很体面的职业。”赵永祥说,他从年轻时不想种菜,到现在爱上了这一行。“你看着这些菜一茬茬长,就跟养娃娃一样,每天想着是不是该施肥浇水了,不能饿着渴着,更要防着病虫害。”田间管理、技术指导、甚至供销,这些都需要赵永祥参与。

赵永祥在照顾温室里种植的莲雾。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摄影

“你看,这个你认识不?”抬头看,顺着赵永祥的手,记者看到了一个个百香果长势喜人。“不仅有百香果,这里有苹果蕉,那里去年栽了莲雾……就连常见的番茄,我们种了好多种,黄色、绿色、黑色,七彩的。”

跨越了季节和区域的限制,在这个玻璃温室里,赵永祥也面临着更多挑战。新品种怎么种?怎么才能达到口感和产量?以往经验库无法搜索出这些知识,只有不断的学习。“公司提供了技术指导,我自己也看书,上网课,现代农业技术和知识得补上。”

暑假和周末里,赵永祥和同事们会在玻璃温室里遇到前来游玩的家长和孩子们,这里已经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三年来已经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看着沉浸在果蔬园里,发出连连赞叹声的孩子们,赵永祥会想起自己的两个孩子。或许未来的农业将更有吸引力,更有魅力,更多“种菜DNA”将觉醒。

来源:劳动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