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所有人,最全豇豆蓟马高清图谱及防治方案,让虫子死光光!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蔬菜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豇豆是贵州省广泛种植的豆科蔬菜之一。该作物为豆科豇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不但能调颜养身,还具有健胃补肾的作用,广受人们喜爱,是重要的夏秋蔬菜。蓟马是典型的小虫成大灾的代表,其具有个体小,卵产在叶肉组织和在土中化蛹等习性,由于菜农对蓟马的发生和成灾规律认识不清,为控制蓟马为害,不得不喷洒化学农药,结果出现环境污染、天敌减少以及蓟马抗药性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蓟马对豇豆的为害越来越严重。本文就蓟马对豇豆的为害及近年豇豆上蓟马的发生新动态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为豇豆蓟马的防控提供参考。

1   豇豆上常见蓟马的种类及识别

蓟马种类繁多,据文献记载,全世界有7 000多种,其中蓟马亚科有1 700多种,中国已记录200多种,多为植食性。目前,贵州省已记录的蓟马亚科蓟马共有20属39种,蔬菜蓟马约有30种。为害豇豆的蓟马通常不止1种,而是多种。但由于种植管理方式、气候条件以及嗜食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为害豇豆的蓟马种类不同。如在气温较高的海南省三亚地区,主要是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棕榈蓟马(Thrips palmi)和黄胸蓟马(T.hawaiiensis);贵州省(2009年)则是端大蓟马(M. distalis)、花蓟马和豇豆毛蓟马(Ayyari chaetophora);豆大蓟马与棕榈蓟马在豇豆的整个生育期均可为害,而花蓟马和黄胸蓟马则主要在花期发生。

虽然蓟马个体微小,需要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准确鉴定,但田间通过肉眼也能对常见的种类进行大致判断。如胸部橙黄色,腹部黑褐色,胸腹部颜色明显不同的是黄胸蓟马;棕榈蓟马体色浅;西花蓟马体色多变,从黄色到深褐色,但比花蓟马或豆大蓟马体色浅;体色明显为黑褐色的是花蓟马或豆大蓟马,但2种蓟马翅的特征明显不同,豆大蓟马的翅有2条白色横带,而花蓟马的翅均为微黄色。

自2006年在贵州省发现西花蓟马对豇豆为害以来,蓟马对豇豆为害越来越重。李景柱调查发现贵州省为害豇豆的蓟马有西花蓟马、豇豆毛蓟马、端大蓟马、豆大蓟马、花蓟马、色蓟马(T. coloratus)。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全球气候变暖、种植方式的改变、各种防治措施的使用等因素的影响,贵州省为害豇豆的蓟马出现了新种类,如黄胸蓟马,且蓟马的种群数量越来越多。5年前豇豆上的蓟马还以西花蓟马为优势种,但最近几年蓟马种类发生了变化,前2年花蓟马的数量明显变多,且从2019年开始,豆大蓟马成为优势种,约占所有豇豆上蓟马种群的80%,且雌性明显多于雄性,其次是黄胸蓟马,花蓟马和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较少。为害较重时,单朵花上的花蓟马有20多头(图1),单根豆荚有上百头(图2)。


2   为害特点和发生规律

蓟马具有个体小(成虫体长0.5~2.0 mm)、世代周期短(世代历期15天左右)、繁殖力强(单雌产卵量约200粒)和隐蔽性等特征,不易防治。蓟马主要通过锉吸植物汁液和产卵为害寄主,被蓟马为害的豇豆花器会腐烂、凋落,豆荚会形成“黑头”和“黑尾”。

花朵脱落前,部分蓟马转移至新鲜的花朵上或嫩豆荚上继续取食,少数蓟马则随花朵一起落下,在花朵未完全枯萎前继续取食(图3),被害豆荚皱缩发黑(图4)。


蓟马喜好在豇豆嫩梢、嫩叶上取食,被取食的叶片出现白斑,叶片畸形,严重降低叶片的光合效率。此外,多数蓟马还传播病毒,导致寄主植株发病。如豆大蓟马在豇豆上能够传播烟草线条病毒,西花蓟马能够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凤仙花坏死斑病毒和烟草条纹病毒等11种病毒。被蓟马为害的豇豆产量低、品质劣。田间调查还发现,无论是豆荚还是花瓣被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取食的部位的周围都有大量蓟马活动,这可能是由于被豆野螟取食的部位孳生的真菌和流出的汁液吸引了蓟马取食。      

在气温较高的地区,蓟马15天左右即可完成1个世代,多数地区可终年繁殖。冬季受低温的影响,虫量较少,3~4月气温回升,田间寄主增加后,蓟马数量迅速增加。贵州省蓟马在豇豆整个生育期都可产生为害。豇豆苗期,蓟马开始迁入并定殖,开花期前种群基数少,为害较轻;开花后,由于花期营养丰富,蓟马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开花结荚中后期暴发盛行。此外,蓟马具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成虫和若虫混合共同取食,尤其是在豇豆花内。蓟马在豇豆上的为害具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夏季暴发盛期,晴天9:00前,蓟马在叶片、豆荚和花朵上活动均比较频繁;9:00后,花朵闭合,且受光照、高温的影响,蓟马主要在花朵内和叶片背面活动。

3    防治现状

目前,豇豆蓟马的防治主要还是依赖化学农药。在豇豆整个生育期中,通常用药防治病虫害7~10次,其中防治蓟马的用药次数为3~4次。因受当地农药经营市场的限制,以及人们对豇豆病虫害认识的不足,盲目用药现象普遍。如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随意加大用药量等,不合理用药问题层出不穷。

4   综合防控措施

由于蓟马具有体型较小、隐蔽性和传播病毒等特点,不易防治,且近年来其对杀虫剂的抗性逐渐上升,单一的防治手段不能有效控制,因此对豇豆蓟马进行综合防治尤为重要。

4.1   农业防治

合理密植,保证通风和光照,使豇豆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抵御虫害的能力,可减轻蓟马的为害。因蓟马具有若虫在叶背取食、高龄末期后停止取食落入表土化蛹的特性,可在冬季进行翻土和灌溉,及时清理田间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秸秆,消灭越冬虫源。

4.2   化学防治      

蓟马为害盛期以化学防治为主。因豇豆花在7:00~9:00开放,豇豆开花结荚期,应选择该时段打药,尽可能使杀虫剂接触到隐蔽在花朵内的害虫,以提高药剂防治效果。

对豇豆蓟马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虫剂有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 500倍液、20%啶虫脒可溶性液剂1 000倍液、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1 500倍液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等。

为避免蓟马抗药性增强,应选择不同药剂轮换使用。进行适当复配可提高杀虫效果,如乙基多杀菌素和啶虫脒混用对豇豆蓟马的防效比单一使用更佳。

4.3   物理防治      

西花蓟马、豆大蓟马等蓟马对蓝板和黄板具有较强的趋性,可在豇豆田间悬挂粘虫板进行诱杀,悬挂间隔视种植密度和粘虫板规格而定,悬挂粘虫板高度与作物顶部持平为宜。黄色粘虫板可诱杀蓟马成虫,对蚜虫、粉虱和斑潜蝇也有一定的作用。此外,可用地膜覆盖栽培,以推迟蓟马暴发时间,同时利用地膜反光,驱赶隐藏于叶背面的蓟马。

新型防治方法也在逐步研究和推广,如利用蓟马对特定颜色和气味的趋性,研究的田间高效诱捕型色板对西花蓟马和烟蓟马的诱捕效果分别是普通粘虫板的7.65倍和10.54倍,且对环境友好、无污染、方便操作,但目前该技术在田间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研究表明,当单朵豇豆花上的蓟马在5~20头时,豇豆田间悬挂蓝板或黄板1周后,每张粘虫板可诱集蓟马成虫1 000头左右,且蓝板对蓟马的诱集效果比黄板更好(图5),粘虫板上添加诱芯能提高诱集效果(图6)。


由于田间害虫种类多,多数害虫对黄色趋性更强,因此应根据田间实际情况,选择黄蓝板搭配悬挂,蓟马为害盛期以蓝板为主,如其他种类害虫为害严重,则建议多挂黄板。

4.4   生物防治      

合理运用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豇豆上蓟马的数量。自然界中,蓟马天敌种类较多,如小花蝽、植绥螨(如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瓢虫和捕食性蓟马(如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等。保护田间自然天敌是既绿色又经济的豇豆蓟马防治方法。还可释放人工繁育的天敌,其中,斯氏钝绥螨、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和小花蝽等已商品化。生防菌对蓟马的防治效果也很好,可利用白僵菌(Beauveria)、绿僵菌(Metarhizium)和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等已工业化生产的生防菌进行防治。此外,联合应用生防菌和天敌,利用天敌携菌协同防治蓟马,如利用巴氏新小绥螨(N. barkeri)携带白僵菌可对西花蓟马的防治起到增强作用。

5   小结

贵州省为害豇豆的蓟马种类较多,种群数量大,对豇豆的为害严重且难以防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蓟马的种类也可能发生变化,需要不断监测。对豇豆蓟马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为避免开花后蓟马数量激增,应在开花前进行防治,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欢迎投稿《长江蔬菜》杂志,邮箱:1733172762@qq.com。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3年7月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