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东平湖畔李老汉的“种菜经”

车出东平县城,前往东平街道龙山屯村,一路春风拂面、绿意盎然。

“俺家的西红柿好着咧!一掰两瓣,咬了嘴里,沙沙绵绵哩,一口儿接一个,既能当水果,又能做蔬菜……”去村里的路上,25岁的李培森打开话匣子,化身“推销员”,一路向我们“安利”自家的西红柿。

下车,沿着乡村小道,来到李培森家的大棚。门口,立着西红柿自由采摘的牌子,往里走,一群身穿红马甲、手拿红柿子的主播们正在卖力吆喝,一旁的助手忙着回复留言、处理订单。

“味道非常棒,从你咬下的第一口开始,小时候的味道似乎又回来了!”

“柿子绝对没用农药,这沙瓤跟裹了白糖样,汁水多到嘴都包不住……”

与能言善道的主播不同,63岁的老李(李培森的父亲)有些局促地站在一旁,布满皱纹的脸上挂着几丝不易察觉的笑容。“别看俺爸脸上这么严肃,其实心里乐着呢,是吧,老头儿。”被儿子这么一打趣,老李禁不住笑了起来。

老李名叫李吉祥,年轻时就种大棚,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大棚高手,“以前种的都是小土棚,那时候天天提着一桶桶的西红柿从棚里往外运,还得骑着车子到城里去卖,不容易啊。”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老两口供出了两个大学生,生活质量也有了极大的改善,女儿提议去县城安享晚年。

然而,去年年初,年过六旬的老李决定放手一搏,和妻子租下了村里新建的大棚,准备重新“就业”。“人不能闲着,这种地的手艺也不能荒废,我找村里问过了,这个大棚很先进,浇水都是自动哩,产量肯定高,最主要的是不愁卖,村里给找销路,我们只管种好菜就行。”老李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着他的事业版图。

从老李的口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关键点——村里找销路。村里还帮忙卖?带着疑问,我们迫不及待想找村党支部书记李铁文求证一番。

“李叔说的没错,这次我们找了县总工会志愿直播团队帮忙销售,因为直播比文字更直观形象,能够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柿子的品质,打开今后的销路。”李铁文说,“以前村里就种大棚,那时候是农户自己经营,赔赚都是自己的,因为风险大,很多人都不干了。去年县里提出来发展设施农业,我心想,这不正是我们的‘老本行’吗,村里人也很积极,都想试试。”但是,前期建棚需要投钱,还不能保证收益一定好,老百姓又望而却步了。

抱着想干就干、干就干好的信念,李铁文找到了东平街道设施农业工作专班,专班经过实地考察、多方协调后,决定采取“农户联营”的模式在龙山屯村发展蔬菜大棚。

何谓“农户联营”?简单来说,就是发展共同谋划、风险共同承担、事项共同决策、收益按股分红。前期由村集体垫支建设大棚,农户5年内还建设费用,还完后大棚归农户所有,再根据当年经营情况抽取部分收益上交村集体。这样,不仅充分释放了村集体和农户两方的积极性,还大大提升了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产值和利润的最大化。

事实证明,这种模式非常成功,李吉祥夫妻俩的西红柿涨势喜人。“按市场行情,今年能收入7万块钱,没想到,老了老了还火一把……”老李摘着柿子,片刻不停歇。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如何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地留在农村,就业机会更多地留给农民,东平县自有一套打法:将党建链嵌入产业链,干部下沉托起人民至上。这也正是老年夫妻团“再就业”的底气所在。

来源:大众日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