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危害200余种植物,一年发生20代,这个蔬菜的主要虫害,防治办法来了!

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又名节瓜蓟马、瓜蓟马、棕黄蓟马、南黄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192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于烟草上首次发现,目前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北部、美洲、澳大利亚和许多太平洋岛国,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吉林、辽宁、陕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蔬菜害虫,其寄主种类繁多,我国已报道多达40科200余种植物,主要包括茄科、葫芦科、豆科、十字花科、苋科、藜科、锦葵科、菊科等蔬菜,还有棉花、向日葵、花生、绿豆、芝麻、大豆、苜蓿、烟草、枸杞等作物,以及一些花卉、果树、药材、杂草等。


随着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棕榈蓟马已成为湖北省蔬菜主要的微小型害虫,在茄子、黄瓜、豇豆、菜豆以及西瓜、甜瓜上发生为害日趋严重。2022年,笔者于武汉市黄陂区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害虫观察圃对黄瓜、西瓜上的棕榈蓟马进行了田间观察与室内饲养,现参考相关文献,利用KEYENCE VHX-J20T及奥林巴斯CX31显微镜对其进行了不同虫态形态特征等的观测与描述。

1

为害特点   

以成虫和若虫通过锉吸式口器在蔬菜的叶、茎、花、果或种荚上取食,主要在叶背叶脉附近形成银白色疮疤,严重时可造成叶片缩小、皱缩,顶叶不能展开,植株生长缓慢,节间缩短;花器受害,常凋萎而不结果;幼果受害,常形成锈褐色疤痕,表皮粗糙,并生长缓慢、瘦小畸形,甚至脱落。该害虫还可传播花生芽坏死病毒(GBNV)、甜瓜黄斑病毒(MYSV)、西瓜银灰斑驳病毒(WSMoV)和番茄斑萎病毒(TSWV)等斑萎病毒属病毒,造成间接经济损失。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雌成虫体长 0.94~1.17 mm,细长,金黄色、橙黄色,头部色稍淡,躯体无暗色斑点,体鬃黑色。头近方形,复眼稍凸出,棕褐色,单眼3个,红色,三角形排列;单眼前鬃1对,位于前单眼之前,单眼间鬃1对,位于单眼间三角形外缘连线之外,即前单眼的两侧各1根;触角7节,第1节淡黄色,第2节橙黄色,第3~5节基部淡黄色,端部褐色,第6~7节褐色,第3~4节有叉状的感觉锥。翅2对,狭长,周缘具长毛,静止时后缘鬃合拢,于双翅中间后端呈明显黑色纵带状;足淡黄;前胸背板后缘有2对长的后角鬃;后胸背板有1对钟状感觉器,有纵向线形刻纹,不形成网目状,渐次在后部聚合。腹部第2~5节背片上的S2鬃毛与S3鬃毛长度几乎相等;腹部第8背片有完整的栉齿状突起(或称后缘梳)。雄虫体型略小,体长 0.80~0.92 mm,较雌虫体色淡,腹部细窄,腹部第3~7节腹片上各有1个狭窄的横条斑状腹腺域(或称雄性腺域)。

2.2   卵

长0.2 mm,宽0.12 mm,长椭圆形或肾形,无色透明至乳白色。

2.3   若虫

共4龄。1龄若虫体长0.40~0.67 mm,白色至淡黄绿色,略透明,复眼红色,触角5节,各节膨大,白色,略透明。2 龄若虫体长0.66~1.06 mm,淡黄至金黄色,触角5节。3龄若虫(预蛹)体长0.67~0.94 mm,体淡黄色,附肢白色,较透明,无单眼,翅芽外露,长度分别到达2、3腹节,触角变为鞘囊状,短而向前伸,复眼小,无单眼,腹部第9节出现2对向上倾斜的齿。4 龄若虫(伪蛹),体黄色,附肢白色透明,单眼3 个,翅芽较长,伸达腹部的3/5,触角沿身体向头背后伸展,腹部第9节2对齿黄褐色,粗大、向上倾斜。

3

发生规律 

3.1   年生活史

海南、广东1年发生20代以上,广西1年发生17~18代,江西吉安1年发生15~16代,浙江杭州1年发生11代,江苏金坛1年发生12代,山东胶东保护地1年发生11~13代。棕榈蓟马在湖北露地1年发生11~13代,世代重叠,以成虫越冬,5~10月为为害盛期,保护地可周年发生。

3.2   生活习性

成、若虫具有强烈趋嫩性,成虫有趋光性和趋色性,偏嗜蓝色;成虫活跃、善飞翔,可以随风或通过植物进行长途扩散;成虫于土中羽化后爬出土壤,飞至嫩叶、嫩梢或幼果上取食,阴雨天、傍晚可在叶面上活动;具有两性繁殖和产雄孤雌生殖2种方式,以两性繁殖为主。卵散产于叶肉组织内,每头雌虫可产卵30~70粒。初孵幼虫群集叶片背面叶脉间为害,2龄若虫爬行迅速,扩散为害,3龄若虫不取食,行动缓慢,落入表土“化蛹”。

3.3   发生条件

发育适温为15~32℃,在2℃时仍能生存,高温、干旱环境下会加重棕榈蓟马对植株的为害程度,暴雨则可减轻为害,尤其夏季台风、暴雨对其种群影响较大。不同寄主上的棕榈蓟马繁殖力不同,黄瓜、节瓜、西瓜等瓜类,茄子、豇豆等是其嗜好植物。设施栽培的种群密度大于露地栽培,植株长势嫩绿、连茬种植,以及管理不善的田块发生较重。

3.4   主要天敌

主要捕食性天敌有黄瓜新小绥螨(Neoseiulus cucumeris)、斯氏钝绥螨(Amblyseius swirskii)、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狡诈小花蝽(O. insidiosus)、细腰凶蓟马(Franklinothrips vespiformis)、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i)等。寄生性天敌有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和斯氏线虫(Steinernema feltiae)等。

4

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可与芹菜、茼蒿、葱蒜类蔬菜轮作,也可水旱轮作;清洁田园,蔬菜收获后进行粉碎沤肥或深埋;土壤深翻25~30 cm,并撒施生石灰75~100 kg/667 ㎡。选择虫源少的地块及净土、净肥育苗,苗床用塑料薄膜隔离,避开高峰期适时栽培;清除田间杂草,加强水肥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采用银灰色地膜覆盖栽培,避免与其他寄主作物相邻种植;灌溉时可浇适量水于畦面上,或采用喷灌,以不利于若虫入土“化蛹”;将沼气液稀释10~50倍喷施叶面。

4.2   物理防治

苗期移栽后或蓟马发生初期,在行间悬挂蓝色诱集带或诱集板诱集成虫;冬季蔬菜定植前15~20天,将大棚覆膜密封,8~10天后揭膜通风降温,以降低虫口基数;春末初夏进行闷棚,使棚内午后温度保持45℃左右1~2 h,相对湿度提高至90%以上,对防治棕榈蓟马有较好的效果。

4.3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天敌种群,尽量选择植物源、矿物源杀虫剂,避开天敌繁殖期和敏感期施药。早春发生初期,每1 ㎡释放黄瓜新小绥螨50~100头,隔7~14天释放1次。释放时要求环境相对湿度75%,温度20℃以上;每1 ㎡释放狡诈小花蝽1头,隔7天释放1次,共放2次(花期1次)。

4.4   化学防治

幼苗移栽前,用5%辛硫磷颗粒剂1.5 kg/667 ㎡拌细土均匀撒施;幼苗定植后,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 000~8 000倍液灌根,每株30 mL。虫害发生初期,用60 g/L乙基多杀霉素悬浮剂2 000倍液、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 000倍液、2.5%多杀霉素水乳剂600倍液、20%呋虫胺可溶粒剂1 500倍液、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240 g/L虫螨腈悬浮剂1 500倍液、2.5%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1 000倍液等喷雾处理,不同类型农药轮换用或混用,5~7天后视虫情第2次用药。喷药均匀周到,特别是叶片背面、幼嫩部位和果实。保护地可选用22%敌敌畏烟剂250 g/667 ㎡、20%异丙威烟剂250 g/667 ㎡于傍晚将棚室密闭,分堆点燃熏烟防治。

作者介绍:      

刘永春,辽宁省瓦房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杨绍丽,望勇,杨帆,王攀,骆海波,周利琳,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司升云,通讯作者,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3年3月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