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恐绝收!紧急求救!这些黄瓜上的斑点,到底是啥病?咋治?

黄瓜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烟酸、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具有解毒、预防便秘、补充维生素、预防糖尿病、减肥等功效。黄瓜种植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露地和保护地都可以栽培,给农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山东省东平县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等,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温 13.1℃,年均降雨量 640 mm。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农户种植规模和管理技术的差异,各种病虫害频发,影响了产品的优质高产。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保护地黄瓜栽培的主要细菌性病害之一,主要影响叶、茎和瓜条,导致黄瓜叶片干枯、果实腐烂。此病不仅为害黄瓜,还会影响南瓜、丝瓜、西葫芦、西瓜等作物。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田间发生后,如果不及时对症用药,控制不当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棚室内一旦感染该病,一般产量减少1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大大降低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合理有效地控制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是保障产品质量和提高产品价值的重要保证。根据多年工作经验,简要总结了棚栽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症状、传播途径、病害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1  症状表现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瓜条,有时也侵染茎。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苗期发病,子叶产生圆形或近圆形水浸状凹陷斑,逐渐变成棕色,病斑变干燥;真叶发病,初期为水渍状淡绿色斑点,病斑扩大时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呈灰色,易穿孔。湿度高时,斑点上会产生白色黏液,干燥病部裂开。成株期叶片发病,正面病斑呈淡棕色,背面呈灰褐色或黄褐色水渍状,湿度高时,叶片背面溢出乳白色、浑浊的水珠状菌脓,干燥病斑易碎,后期叶片中部干燥穿孔脱落。叶柄上的病斑最初呈水渍状,近圆形,潮湿时产生菌脓,后期腐烂,有臭味。茎蔓感染初期,茎蔓表面出现浅绿色斑点,像被水浸泡过一样,随着病情的发展,小斑点逐渐扩展成长条状,严重时,受害部位的茎蔓会发生垂直破裂现象,茎蔓病部腐烂,最终变成褐色,呈干枯状。染病瓜条,最初产生被水浸透状的小斑点,病部有透明的胶状物,水分逐渐流失而变成乳白色,随着病情的发展,斑点逐渐向内扩散,形成不规则或相邻的斑点,维管束附近的果肉变黄、软腐,有异味。


2   传播途径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 (Smith & Bryan)Yong,Dye & Wilkie]的病菌会感染种子或寄生在作物残体上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病菌随昆虫、农事操作、雨水飞溅、灌溉水流、以及露珠滴落进行传播。一般通过寄主的伤口、气孔、水孔侵染,成为初侵染源。初侵染大多从近地面的叶片和瓜条开始,然后逐渐扩大蔓延。种子上的病菌在种皮或种子内部可存活1~2年,播种带菌种子,出苗后子叶发病,病菌在细胞间繁殖,借浇灌水反溅、棚顶水珠下落、空气流动、施用粪肥、昆虫活动、农事操作等侵染植株传播蔓延,使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进一步扩大蔓延,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经7~10天潜育后出现病斑,潮湿时产生菌脓。                                 

3   发病规律

4~6月为棚室黄瓜发病盛期。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棚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浇水量大,排水差,田间湿度过大,棚内温度过低易发病。浇水后通风不及时、栽培密度过高、重茬种植、氮肥局部施用、磷肥不足、管理粗放、耕作操作不当、昼夜温差大、叶片结露时间长等均可诱发黄瓜细菌性角斑病。降雨多、光照少的年份,如浇水频繁、浇水量大,则病情严重。棚室前缘和棚内低凹处和有水滴的地方往往易形成发病中心,阴雨天发病率较高。

4   发病原因

4.1   种子带菌

该病菌可在种子内部和表皮存活,也可随病残体进入土壤存活,播种带菌种子,可在黄瓜苗期引发细菌性角斑病。生长过程中,如条件适宜,土壤中的病菌萌发会引起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4.2   温湿度大      

当棚内环境温度为24~28℃,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5%时,黄瓜易发生细菌性角斑病。湿度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棚室内长期温暖潮湿,或昼夜温差大,导致夜间植株结露时间长,容易引发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4.3   施肥不当

种植黄瓜,有机肥施用不够,靠施用化肥满足黄瓜生长的养分需求,在化肥和氮肥施用过多的情况下,如先撒施尿素然后立即浇水,会导致黄瓜植株旺而不壮,容易引发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4.4   管理粗放      

菜农在发病田如果先处理病株,再处理健康株等农事操作,先后顺序不当,且手部未消毒时,可能将病菌传播到健康株。耕作方式不合理,细菌性角斑病的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如果在病害发生过的田地里种植黄瓜,或种植其他易发生细菌性角斑病的瓜类作物,土壤中就会有更多的病菌。如地下害虫防治不及时,活动过程中也会传播病菌,引发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5   防治技术

5.1   种子处理

优质种子是黄瓜高产稳产的关键。要从源头控制入手,选择抗病性强、产量高、品种优良的品种进行种植,如龙杂黄5号、津春4号、津优30号、黑油条、津研2号、中农5号、中农13号等。

播种前可将种子在55℃温水中浸泡20 min,取出晾干播种。也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倍液、次氯酸钙300倍液、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泡30 min,浸泡后,用清水将种子漂洗干净,晾干后播种,可有效减少黄瓜种子细菌数量,减少黄瓜幼苗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

5.2   合理轮作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过冬。如果在病害发生过的地块上种植黄瓜或其他瓜类作物,黄瓜细菌性角斑病会加重。而且,田间病菌数量会逐年增加。应与非瓜类作物合理轮作2年以上,最好与小麦、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轮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病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

5.3   清洁田园

如果在田间发现病苗,应及时清除,避免病害进一步发展。黄瓜生长过程中,要及时清理病叶和病果,必要时拔除感病植株。感病植株移出田间后进行深埋处理,以避免感染其他健康植株。收获后,将田间彻底清除干净,将病残体、落叶、杂草从棚内取出埋掉或焚烧,以减少田间初侵染源。

5.4   加强管理

培育无病幼苗,并使用无病土壤育苗。采用高垄地膜栽培,南北向起垄,垄沟底部平整;垄宽80 cm为宜,垄高15~20 cm,顺行覆盖0.005~0.008 mm黑色聚乙烯塑料薄膜,以保持土壤墒情、抑制杂草生长。


黄瓜定植至生长早期,宜小水勤浇,不能大水漫灌,避免土壤积水。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后控制灌水,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有条件的可采用膜下滴灌和膜下沟灌。注意调节室内温湿度,早晨温度控制在25~30℃,湿度控制在60%~70%,超过30℃时及时放风。下午温度保持在20~24℃,湿度在60%左右。保证黄瓜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种植前施足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农家粪肥为主,辅以化肥。      

追肥时一定注意养分平衡,避免偏施氮肥,增加磷钾肥用量,每667 ㎡追施尿素40~45 kg、硫酸钾50~55 kg,以提高开花率和结果率,增强植株抵抗力,减少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农事操作应在上午黄瓜植株叶片上的水膜消失后进行,修剪、绑蔓时注意不要伤害植株,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引起病害。

5.5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合理选用化学药剂进行喷雾防治。可选用2%春雷霉素水剂6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或14%络氨铜水剂400倍液、77%可杀得(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剂6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8%波尔·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7%加瑞农(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雾防治。在瓜秧茎和叶片背面均匀喷雾,视病情5~7天喷1次,上述药剂交替连续防治2~3次,可有效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信息来自《长江蔬菜》2023年3月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