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厉害!这个村一茬蔬菜的产值可达1.4亿,没想到种的竟是它!

不毗邻城区街区、不靠近交通要道

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

这个典型的农业村

是怎么靠着一颗彩椒创造1.4亿产值的?

跟小蔬一起来看看吧!


01 不知道种什么?

种中国“椒”傲啊!在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有百分之七十的村民都是种彩椒的。

“我们村的彩椒vc含量相当高,一般人吃上两个彩椒,嘴里的口疮就好了,不信你来找我!”菜农李保先今年51岁了,种植彩椒20年,可以说是与斟灌彩椒一同成长起来的。

图片来源:淮坊市广播电视台

但其实这个村最早并不是种彩椒的,据说有人在1998年,就敢于打破传统, 有一个胆大心细、眼光超前、思想独到的人物,成为了这个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叫李新生,是东斟灌村的党支部书记。

当时刚上任的李新生负责管理蔬菜生产的任务。面对村民们迫切想让村子发展的愿望,村子急需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于是李书记带领党员进农户家,挨家挨户征求意见,最后全村同意调整种植结构。

之后,李书记带人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和引进国外品种,在这时初次接触到了五彩椒。彩椒是菜椒的一个变种,有白、紫、黄、红、绿五种颜色。

图片来源:淮坊市广播电视台

当时,周围种彩椒的人不多,而且这种五彩椒在国外很受欢迎,销售价格高,经济效益不错,是适合村子转型的蔬菜品种。但是要具体引进,还得面临三个困难。

1. 外国的彩椒品种是否能适应国内的土地环境;

2. 国内消费者认不认可这种新品类彩椒;

3. 五彩椒的种植成本较高。

面对这些困难和疑虑,村民们谁也不敢率先尝试。

“总要有人尝试去种彩椒,大不了损失苗子的钱。”抱着这样的想法,李书记做起牵头人,带领4户人家开始在村子里种植彩椒。

                        图片来源:寿光日报

彩椒成熟后,他们尝试往外销售,但是却屡遭碰壁。彩椒这个新品种才刚刚进入市场,收货商没见过这种蔬菜,谁都无法保证它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李书记只能带人四处周转,不限于市内、省内的市场,他开始去外地寻找愿意和他们做买卖的收货商。

在大家的努力和坚持下,李书记和菜农们终于找到了愿意帮忙售卖彩椒的王师傅。彩椒被运到东北的市场后,事情才有了转机。由于彩椒硬度大,更适合远距离运输,这一年的彩椒意外地获得了不错的销量,纯收入也增长了20%。

图片来源:寿光日报

万事开头难,之后的事情就逐渐顺畅起来,东斟灌村的彩椒成功卖出后受到了认可。2008年,全村80%以上的大棚都在种植五彩椒,并辐射带动了周边5000多亩地的生产。

找到了转型的方向后,发展这条彩椒之路并非就一帆风顺。五彩椒虽然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但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浮现。

遇到问题怎么办?

02 建合作社啊!

问题一:彩椒销量增加,菜农在交易时各自为战,客商反而成了拥有主动权的一方。其中,有些客商会出现压价压货,甚至拖欠货款的问题,有一个客商甚至拖欠了二十万。村民的收益得不到保障。

应对措施——斟都果菜合作社

2008年,党支部创办了斟都果菜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当“中介”的方法,客户先将菜款预付到合作社的集体账户,菜农完成交易后,再拿着磅单到合作社结算菜款,实现“买卖两分离、钱款先集中”的方式保护村民利益。

同时,合作社意识到蔬菜的品质对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至关重要,因此合作社十分关注蔬菜的品质。

图片来源:淮坊市广播电视台

在生产阶段,村里的大棚被划分为七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一名村干部负责监管生产的品质安全。同时,合作社对全村菜农实行统一技术培训、统一质量检测、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档案建立,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在上市阶段,蔬菜需要通过品质检测。村子会对大棚里的蔬菜进行不定期抽检,寿光市和农业部也有专门的人负责检测,令人欣慰的是东斟灌村的彩椒一直保持着优质水平。

2009年,经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绿色食品基地有2720亩。

2011年,东斟灌村成功注册商标,打造了“斟灌彩椒”品牌,逐渐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2019年,合作社登记了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备案,彩椒经常出口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加坡等国家。同时,东斟灌村的彩椒也会运往国内的成都、兰州、乌鲁木齐等城市。

2020年,合作社又争取成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认证生产基地。

如今,每茬彩椒总产量超过2万吨,产值1.4亿元左右。

问题二:人地矛盾凸显。有的人家有十几亩地,有的人家只有一两亩地,有的户有地但没人种,有的户又想扩大种植规模。

应对措施——土地合作社

2012年,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土地合作社,对全村的4486亩土地集中流转,统一管理。土地合作社作为一个平台,将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将土地承包给那些想种地、家里有劳动力的村民。

在召开14次党员、村民代表会和4次全体村民大会后,全村确立了一套达成共识的土地流转方案,租金按照不同地块分为每年每亩500元、600元、700元三个档次。

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则采用动账不动地的方法。一亩为一股,村民每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分红600元,其余40%的土地收益给村民二次分红,60%是集体收入。

将土地集约化利用后,2017年至今,东斟灌村发展起200个新式大棚。也有部分村民在附近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建设新式大棚。

问题三:人地矛盾化解后,想要扩大种植面积的农民无法一下子拿出几十万元建新式大棚,许多村民遇到了资金难题。

应对措施——资金互助合作社

看到部分村民建设新棚需要资金,东斟灌村于2013年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当年吸纳资金300万元,每年约为60户菜农解决资金难题。2020年,李庚从合作社贷款15万元,建起第一个大棚。

目前,合作社帮助367户社员办理资金互助业务,为40户村民解决了资金需求问题。

“村党支部通过领办三个合作社,整合分散经营,运作新型经济实体,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社互动、人才支持、科技助力,以产业振兴带动村民富裕的发展之路。”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新生说。

想种出更多更好的彩椒?

必须得玩转“超级大棚”!

建棚需要的技术、土地和资金,这三个要素东斟灌村“三社”已有成熟的解决路径。有了全方位支撑,东斟灌村更多年轻人回村了。如今,东斟灌村共有581人种棚,其中“70后”341人、“80后”145人、“90后”23人。

图片来源:寿光日报

1990年出生的李庚,在大学毕业后,曾在济南、寿光经营装饰公司。经常回家的他,发现发小、同学“玩棚”收入可观。比如,1987年出生的孙振兴,最初在羊口渔船务工,2014年回到老家种棚,现在经营四个新式大棚,年净收入100万元。

“村里有彩椒产业,父母也种过彩椒,发小们都挣了钱,我也就回来了。”李庚说。心动不如行动。短短几年,李庚自己也“坐拥”了三个新式大棚。

2020年,李庚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200米长、21米宽的大棚,种植彩椒1.6万株;

2021年,李庚投资65万元建了一个温室大棚。这两个棚每茬毛收入40万元左右;

今年,李庚又投资51万元建起了新式大棚,7月建好的大棚,长140米、宽22米,种着1.1万株彩椒。

这种新式大棚可不普通。在李庚的棚内,安装着自动放风机、自动控温机、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等。这样的智能设施在东斟灌村新建大棚的应用率已达90%,控温、补光、通风、滴灌等智能化应用仅靠一部手机就能操作。

进入到大棚里面,更能体会它的神奇之处。外面吹着十几度的冷空气,大棚里却有着三十度左右的炎热。而到了夏天,里面的温度甚至高达47度。

图片来源:小鹰财经社

大棚建好了,收入怎么样呢?11月23日早上5点,李庚和父母及帮工赶到温室大棚,戴好头灯,提着塑料桶,采摘红色彩椒。不到8点,4人摘下2000斤彩椒。当天收购点彩椒每斤3元钱,李庚收入6000元。

“摘一筐彩椒都能赶上以前一个月的工资”,李庚觉得“每天起来很有干劲,想着快点到自己的棚里看一看。”

新大棚对于彩椒品质的提升也非常显著。“原来我村的五彩椒单果重200至250克,现在新大棚里生产的彩椒单个达到了300克,而且形状正、色彩好、口感好。”东斟灌村党支部委员尹成友说。

图片来源:小鹰财经社

李新生注意到,随着温室大棚的升级,“棚一代”与“棚二代”形成互补关系。年轻人有知识有文化,敢于投资,敢于发展,但实际种植经验缺乏。而老年人,刚好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要想产业振兴,关键的还要人才振兴。”李书记介绍道,他们实施“雁归”计划,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村。

为了更好的种植五彩椒及其他蔬菜,“智慧化”和“留住人才”成为东斟灌村的发展方向。如今,在东斟灌村,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只有物联网时代下的新型农民。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寿光日报、澎湃新闻、农业科技报、

小鹰财经社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