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被菜农“问倒”到“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历经37年,她“征服”了全县30万农民

她的手机号全县近30万农民都知道,为了农民能第一时间找到她,她几十年都没换手机号。“高唐农民没有不认识她的,没有不知道‘杜立芝热线’的,没有打了‘杜立芝热线’不起作用的。”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唐洼村菜农王建强说出了高唐农民的心里话。

一名基层女干部,靠什么赢得了全县农民的赞誉?跟小蔬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37年,田间地头就是她的办公室

杜立芝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1985年,她从聊城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先是在当时的姜店公社当技术员,1988年到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农业局工作。刚参加工作那几年,由于缺乏“实战”经验,在下乡搞农技服务时,杜立芝经常被“问倒”,这期间有两件事对杜立芝触动很大。

第一件事

1992年,高唐县掀起大棚种植热。那年冬天,来自杨屯乡侯桥村的一个大棚种植户,拿着黄瓜秧火急火燎地找到“小有名气”的杜立芝,询问为啥叶边会变黄。由于缺乏大棚种植经验,一时被问懵的杜立芝红着脸回复了四个字:“我不知道。”

第二件事

黄瓜秧事件过去不久,杜立芝又得知了另一个村一家农户的情况。农户用全部家当投资了塑料温室大棚,摸索着种蔬菜,结果因为不懂技术,钱全都赔进去了。面对种植户失望与焦急的眼神,她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的问题都不能解决,老百姓要我这个技术员干什么?”

“当时高唐的设施蔬菜种植刚刚开始,我之前缺乏系统研究,所以解答不了菜农们的问题,那种无奈让我特别难受。到现在,一想起他们满是期盼的眼神,而我却束手无策,心里还能感到刺痛。”杜立芝回忆说。

为了更好的帮助农民,杜立芝开始了一条“边学习,边服务”的农技钻研道路。杜立芝暗下决心,要尽快掌握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帮助农民。那时候,她白天到大棚里摸索、实践,晚上阅读报刊杂志,书写心得。

图片来源:齐鲁壹点

很快,杜立芝又遇到一个新的考验——这一次她没有退缩。

1993年,姜店乡尚官屯村50个冬暖式大棚黄瓜育的苗还没等移栽就枯死了,这可急坏了村里的种植户。“一个大棚投资六七千元,好多户是借的钱。这还没栽上就几乎遭了灭顶之灾,你说着急不着急?”村民鞠正涛回忆。

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朱连平到县农业局求援,杜立芝马上赶到,实地查看了苗情。“一进大棚,我就闻到了一股怪味,就感觉这病害跟味道有关。”杜立芝说。在排除了温湿度等方面的问题后,她给出了诊断:大棚后坡上盖了劣质薄膜,其遇热分解释放毒氯,引起黄瓜死苗,当务之急是撤掉后坡薄膜降温排毒。

然而,杜立芝的诊断引起了薄膜经销商的不满,他们从外地请来了一名“专家”诊治,诊治结果是温度过低导致死苗,应该马上提高棚内温度。

结果给出了最好的证明:提温的大棚死苗越来越多,降温的大棚黄瓜苗有了生机。鞠正涛说:“保住苗后,俺们就马上换了薄膜,那一年就赚了7000多元,收回了成本。从那之后,俺们就服了杜站长。”

图片来源:农村大众

参加工作37年来,杜立芝不断成长。她在日记里写道:“只要心中充满干事的热情,所有的艰辛和困难都会让路。”

400万字笔记成就“杜立芝热线”

大棚种植、种肥同播、间作套种……白天钻大棚,晚上查阅专业书籍,农民需要什么,杜立芝就钻研什么。

平时,只要听说哪家的农作物患了疑难杂症,她都第一时间赶去了解情况。她跑遍了全县600多个村庄,骑坏了3辆自行车、2辆摩托车,边汲取实践经验、边推广先进技术,写下了70多本、400多万字的技术日记,先后发表农技科普论文30余篇。杜立芝累计为种植户引进国内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60多项,自主研发的“大拱棚高效栽培模式”获得聊城市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图片来源:齐鲁网

为了更好地把科技的种子“播下去”,2012年起,杜立芝团队开设了热线电话,24小时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正是这一份坚守,杜立芝的农民朋友越来越多。她将他们的电话存在手机里,24小时开机,不论多晚都会答疑解惑。

“我是固河大华庄的,你们快点来吧,我家的西瓜好像生病了,现在是西瓜授粉的时候,如果不能治,今年就绝产了……”

“麻烦你来给看看,我种的菜椒死棵很严重,如果不能控制住,那我今年又白忙活了。”

“杜站长,您快来看看吧,俺种的黄瓜发现不少死苗。”

  ......

曾有记者报道过杜立芝的一天——“她不是在农田里,就是在去农田的路上”。从早上8点30分出发,杜立芝先后到了尹集镇武花园村、王花园村、唐洼和朱庄村,固河镇张浩和张桃村,以及梁村镇李化梓村、韩庄和李楼村。3个乡镇,9个村,200多里路,解答了涉及大棚菜、中药材和小麦种植等作物的技术问题。

接听电话、了解情况、实地考察、解决问题,这已经成为杜立芝生活的常态。“多的时候我们每天接20到30个,少的时候一天也得接十来个,一年我们能接听热线6000多个。”杜立芝说。

杜立芝(中)指导农户种植西红柿。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杜立芝(中)指导农民种植。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工作时间长、强度高,但杜立芝从没没抱怨过一句。“我和农民有感情,我最高兴的事就是到田间地头,解决老百姓的困难,让老百姓轻轻松松种地,快快乐乐收获。能为大家做点儿实事,我心里踏实。”杜立芝笑着说。

杜立芝一边做群众热线的工作,一边探索良策。很快,一条路子逐渐清晰:春种黄瓜,夏种西红柿,秋冬种菠菜,一年三收,保证最低收入在万元以上。随后,杜立芝又不断地改进这套保护地高效栽培模式,大棚间作种植、立体种植、贴茬种植等模式、大拱棚一年三收种植技术、日光温室蔬菜无公害栽培在全县逐渐被推广……

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杜立芝还时刻想着,怎么能让农民的生活富起来。去年,她嗅到市场对中药材的需求,结合当地地理优势,指导邹阁村接茬种植中药材瓜蒌与小麦。试种获得成功,今年邹阁村将瓜蒌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80亩,每亩能够增收约1000元。

图片来源:农村大众

回忆农技推广路,最让杜立芝感到温馨的,就是农民对她的认可。大棚户王振广送给她的一个10多斤重的大南瓜,南瓜上刻着“祝杜站长天天快乐”;固河镇张桃村农民王秀恩在给她打电话问技术时,听出她的声音有些异样,多方打听得知她得病住院了。当天下午,医院里一下子来了30多个大棚种植户,他们提着大棚里新采摘的蔬菜、水果,一路打听着找到了杜立芝的病房……

杜立芝感言,再好的奖品都不及这个南瓜,再多的荣誉都不及老百姓对她的认可。有了这些,她就有使不完的劲,她的手机就会永远为农民开着。

“杜立芝效应”与“不称职的妈妈”

要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一个杜立芝显然是不够用的,随着前来“问诊”的农民越来越多,分身乏术的杜立芝陷入沉思:纵然浑身铁,能打几根钉?

高唐县农业局局长唐文生说:“‘杜立芝热线’成为了一个特定名词,但我们不能把杜立芝的作用简单地理解为解答农民的疑问。其实,杜立芝在农技领域内,发挥了更大作用。我们要发扬‘杜立芝’精神,打造‘杜立芝’品牌,培养更多的‘杜立芝’。”

杜立芝(左)在田间为农户进行培训。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2018年初,“杜立芝党代表工作室”正式成立,全天候为群众提供各类农技服务。杜立芝毫不保留地培养农技人才,现已搭建起一支涵盖县、乡(镇)、村三级的技术人才团队,1000余名农技人才活跃在基层一线,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咨询、专家播报等方式推动农技服务全覆盖,每年为农民解决难题2万余个。截至目前,已推广各项农业新技术60多项次,引进作物新品种40多个,开展农业科技重大成果创新2项,指导农业基地生产10万亩,累计增加农民收入4000多万元。

图片来源:齐鲁壹点

然而,杜立芝不辞辛苦为农奔波的背后,却是对家人的亏欠。“特别是女儿,我欠她的太多了,我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杜立芝说。女儿上幼儿园,经常要在门口等妈妈很久很久;上小学后,杜立芝就再没接送过,女儿生病了也是同学陪着去医院……

好在她的女儿理解她,学习刻苦,在高考时取得了全县第一的佳绩。说到这里,杜立芝眼里噙着眼泪:“在我每每觉得对不住女儿、对不住家人的时候,他们总是坚定地告诉我,高唐农民的需要才是最光荣的,让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可以奉献一切的事业中!”

“曾有人问我,你图什么呀?我不止一次告诉自己,我干的就是往地里跑的活,图的就是老百姓增收致富,图的就是能对得起一名农技员的良心,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杜立芝坚定地说。

二十大代表——杜立芝

杜立芝,中共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共二十大代表。现任高唐县农业农村局杜立芝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热线办公室主任,曾荣获“全国最美基层干部”“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山东省农村优秀人才”等荣誉。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大众报业、澎湃新闻、齐鲁网

中国三农观察网、人民网等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