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江西省信丰县:蔬菜“分棚到户” 产销利益共享

开栏的话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通报,对2021年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20个市县予以督查激励。为全面总结20个市县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本报派出记者深入采访调研,开设专栏推出系列巡礼报道,敬请关注。

时值盛夏,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的设施蔬菜基地迎来了节点:有的大棚在高温闷棚,有的大棚则在更换茬口。一大早,信丰县农伯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技术员付建华来到大桥镇艾香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菜农开展技术指导。

记者注意到,艾香合作社的“合作”属性很高,19个大棚分别属于18名农民,基本“一户一棚”。“我们更多承担着‘组织者’的角色,统一订购种苗、设计茬口、销售,种菜收益全部归农民。”理事长曾金华介绍。

截至今年7月,信丰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2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基地122个、总面积3.7万亩,全部采用这种“分棚到户”的形式。信丰为何要把产业“固定”在小农户身上?又如何确保他们在各环节降低风险、扩大收益?

不盲目扩大规模

分棚到户”,会不会规模太小了?

信丰并非没有尝试过由龙头企业直接参与种植。信丰自然条件适宜蔬菜生长,有种植萝卜和辣椒的传统,积累了露天蔬菜的经验。2017年,为了提高对赣州中心城区的蔬菜供应力度,信丰开始引进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大棚蔬菜。

“但是,规模扩大后,用工成本上升,再加上菜价波动带来的周期性风险,单一企业很难长时间维持。”信丰县蔬菜办工作人员王勇告诉记者,基地请不到农民务工,就会导致种植管理不精细,造成蔬菜质量下降,甚至有的企业开始退出市场。

不妨换个思路。既然用工成本高,那就让农户“自己给自己打工”,让收益跟农民直接挂钩。2019年,信丰县政府要求蔬菜基地选址必须考虑周边劳动力情况,原则上每个基地面积不超过300亩、单个大棚控制在5亩左右,由农民直接承包大棚进行种植。

即便规模缩小了,农户还是承担不起建棚的初始成本。为此,信丰县给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方法是由政府出资统一建设大棚,再由农户租赁。另一种方法则是农户贷款,每亩最高贷2.5万元,每户最多贷25万元,同时享受贴息。2.5万元又分成1.83万元的建棚成本和6000多元的运营资金,确保大棚能运转起来。

量身定制大棚

一家种一个棚,最怕的就是“散”和“乱”。而确保有序发展的第一步,就是统一建设合适的大棚。

一开始,信丰想到了向山东寿光学习,引进了较为成熟的冬暖棚。然而,种了一年之后,问题又出现了。“信丰夏天需要加强通风、冬天需要增加日照,正好把冬暖棚的弊端放大了。”王勇说,信丰在产业发展初期生搬硬套外来模式,走了一些弯路。

但是,本地又没有大棚技术基础,还是要借助寿光这样产业成熟地区的优势。信丰把目光聚焦在了创新上。还是从寿光请来师父,不同的是,这次要为信丰量身定制大棚。

“我们针对信丰的气候特点,研发了第四代大棚,也就是顶部竖式通风双膜连栋大棚。”专做薄膜的信丰县发投铭丰塑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安国良是寿光人,落户信丰设施蔬菜配套产业园后,他们与另一家专做钢架的公司共同组成了信丰蔬菜大棚的“4S店”,全县及周边县市区的大棚,都可以在配套产业园一站式购齐,并享受上门测量、安装等服务。

除了在大棚结构上做改变,安国良还计划在薄膜材料上寻求突破:“我们正与中科院等机构合作,利用稀土研制转光PO膜,将紫外线转化为远外线红光和蓝光,增加作物对光的利用率。”而赣州正是中国稀土集团总部所在地,信丰也利用这个契机,谋划对寿光的“反向技术输出”。

科学设计茬口

棚建起来了,种点什么?广东河源人赖焕华从华南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了信丰,2008年,他成立了农伯乐蔬菜专业合作社。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赖焕华一直在寻找长茬型辣椒。

“以前的辣椒只能栽四五十天,收获期很短。”赖焕华告诉记者,他在长期与粤港澳等地市场的接触中发现,露地辣椒有着较强的季节性,一般在5月至10月集中上市,这样在10月至次年5月就形成了真空期。

赖焕华决定带领农户抓住这个空白,把辣椒卖出好价钱。赖焕华逐渐确立了“秋延后”的辣椒种植模式,9月定植,一直可以采摘到次年5月。栽种时间这么长,对地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夏季我们选择休棚,在棚内灌上10厘米深的水,进行高温闷棚,能够杀灭土壤中的细菌,解决重茬问题。”付建华说。

总体上,信丰县充分把握市场规律,错开传统高峰期,坚持高产与高价结合,主攻“春提早、秋延后、越夏台风菜、越冬错季菜”等高价茬口。设计精密、复杂的茬口也给农民的种植技术提出了考验。目前,像付建华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信丰共聘请了22名,组建本地技术服务团队,确保每300亩大棚有一名“作业长”蹲点指导。

这几天,艾香合作社种植户曾盛荣正在跟付建华讨论越夏黄瓜的栽种技术。今年51岁的曾盛荣2019年承包大棚前一直在外打零工,为了方便照顾家里,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设施蔬菜种植队伍。“有了技术人员的帮助,我从零开始也能种好辣椒,去年纯收入超过10万元。”曾盛荣告诉记者,他今年准备挑战一下,缩短闷棚时间,通过提高田间管理水平抢出一季黄瓜,进一步增加收益。

放大区位优势

蔬菜种出来,最终还是要卖出去,这就涉及如何让小农户更有效对接大市场的问题。信丰的优势是紧邻粤港澳大湾区,大广高速、京港高铁、京九铁路“三线合一”,上午从大棚里采摘的蔬菜,下午就可以出现在广东市场的货架上。如何放大这种区位优势?

在县城北部,一座总投资10亿元、占地约210亩、总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暨江西供销(信丰)冷链物流园建成投用。

“园区有冷链中心、信息中心、交易中心、海关技术检测中心、蔬菜质量中心、物流配送中心6大功能,形成了闭环链条,实现了‘一个标准供应、一个平台运作、一个体系监管’。”信丰县供销社驻点冷链物流园的负责人员刘以海介绍,今后农户的蔬菜只要进入园区,就相当于一只脚迈进了粤港澳,把大市场“搬回了家”。

冷链物流园(配送中心)与安国良所在的配套产业园、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赣州)分中心、现代化蔬菜育苗中心共同组成了信丰县“一园三中心”的设施蔬菜产业平台,小农户种菜也能“背靠大树好乘凉”。

当然,农户也不用担心直接对接这么多主体,合作社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我们采取了‘卖后定价’的方式帮农民销售,农民只需种好菜,其他交给我们。”赖焕华把这种方式称为“带着大家的菜走出去”,基于和农民的长期信任,合作社一般1个月与农户结算一次,还可以减轻菜价波动带来的冲击。

目前,已有33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知名经销企业入驻信丰,向外连接26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向内覆盖109个蔬菜基地。“北学寿光,南连粤港澳”,信丰的设施蔬菜种植户在充分参与中共享发展红利。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