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他上班进村,让山东小村冒出个“国字号”

开京牌轿车、走乡村小路;别人上班进城,他上班进村。在寿光,有这样一位北京来的蔬菜专家——挂职寿光市科技副市长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刘伟。去年4月,记者在大棚里见到他;今年,他还没走,身边多了来自17个课题组的北京同事。

10月29日,记者来到刘伟所在的小院,听他讲讲4年来棚里棚外的故事。

他上班进村,让山东小村冒出个“国字号”

“本想干一年,没想到事情闹大了,走不了了”

一条乡间公路,两行大杨树,大棚一个挨着一个,三五老人在路边、棚头聊天。10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寿光市洛城街道寨里村。村内画风突变,现代感的玻璃温室挨着红瓦白墙的民房,村西北角一个小院,挂着“国字号”牌子——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

院内是一南一北两栋楼。南楼三层,北楼四层。北楼是实验室,南楼三楼像是宿舍,走廊里晒满了衣服。一年不见,刘伟还是那样热情爽朗、目光炯炯。他说:“隔壁还有400亩试验棚、试验田。去年春节后闹疫情,北京回不去,这里成了蔬菜所‘分所’,接待了150多名师生在这儿进行试验、写论文。现在,研发中心服务了17个团队,还自建、共建了8个团队,你来我往人不断,常住在这里搞科研。”

一转眼,刘伟来寿光已经4年了。2017年,45岁的他刚刚卸任中蔬种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等待例行轮岗,所领导找到他:“寿光要咱派出一个人,挂职科技副市长。你干过科研,也干过成果转化,正适合。”“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去吧。”刘伟舍下正上高二的女儿,来了寿光。

2017年12月29日,刘伟来到寿光。3个月间,纪台的茄子、古城的番茄、稻田的甜瓜、化龙的胡萝卜……他转了一遍。“农民需要啥?院地合作如何深入一步?我能干点什么?”刘伟问自己。挂职半年后,他向所里提出:咱在寿光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找一个“卡脖子”品种搞研究吧!

“搞一个团队太小,干脆搞个机构得了!不限于育种,咱做全产业链创新!”所领导立即支持。

动议还没正式提出,2018年8月,台风“温比亚”不期而至,忙完防汛,刘伟的一年挂职期满了。他找时任寿光市委常委马焕军汇报工作,拿这个计划交差辞行。马焕军一听:“这个好!一定要干!”刘伟意识到,自己怕是走不了了。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刘伟意想不到:这次谈话后一个多月,2月24日,寿光市政府和蔬菜所在北京签约共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4月20日,研发中心揭牌成立,寿光市300万元前期启动资金也迅速到位;5月16日,作为研发中心的运作实体,中蔬生物科技(寿光)有限公司注册完成;5月底,8000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场所准备就绪,试验农场开始建设。不久,寿光市觉得实验办公场所离试验农场5公里,太远,干脆在寨里村选地新建。没有人,寿光市从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抽调了6名干部,帮刘伟开展工作。

“既然事情闹大了,那就往大里弄呗!”刘伟也被带动起来了。在蔬菜所高建昌博士、董邵云博士、谢学文博士等专家的帮助下,他2个月就建成了3个实验室,自己也被高效率吓了一跳。

他上班进村,让山东小村冒出个“国字号”

“住下来,沉下心,和当客人就不一样了”

2019年5月16日,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原则,中国农业科学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开始正式筹建,试验农场也在寨里村投用。5月24日,蔬菜所菜病综合防治课题组李宝聚团队师生5人就来了。9月,来了大白菜课题组3名学生;接着,黄瓜、西瓜、茄子等课题组也来了,现在,这样的课题组已有17个。

中国农科院地处北京市三环内,没空间了,试验棚没地方建设,仪器没地方摆放。蔬菜所西瓜育种课题组是2018年新调整成立的,找实验室、试验棚尤其困难。而寿光天大地大,课题组负责人高建昌博士和团队一商量,干脆把课题组整建制地搬到了寿光。

“刘市长这里能吃能住,实验室免费用,大棚就在隔壁,拔腿就走,摘一片叶子回来就能检测。在北京,去郊区采样开车得1小时;在外省又没仪器,得寄样回去测。这里太便捷了。”高建昌说,他们在寿光的试验棚种了40亩西瓜,每年种5茬、收5茬,目前,已经筛选出5个品种在经销商那里试种了。今年3月,他索性给刘伟当了助手。

“有了‘据点’,我们的育种家‘反客为主’了,心态起了微妙的变化。”刘伟说。

有一次,黄瓜育种专家顾兴芳研究员,凌晨4点多跑去大棚里看黄瓜。因为有些性状只有凌晨才表现。“搁以前,部门或者企业请专家来指导,专家住宾馆,走到哪儿,人家陪着。一寻思怪麻烦人,专家可能就不来了。”刘伟说,“育种家住下来,沉下心,和当客人就不一样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干活。”

育种家来搞科研,刘伟也不用陪着。一日三餐,还要收费。共建课题组,出了品种、论文、专利等成果,团队和寿光研发中心共享所有权;成果有了收益,七三或八二分成。若不共建,课题组也可以进驻、托管,寿光研发中心收取服务费。刘伟觉得,大家都是各自给自己干事儿,市场化运作才能走得更远,不仅是所里的同事,别的高校、院所也可以来合作。各自激发了活力,才有利于出成果。

刘伟的“科研客栈”,又像“全程代办”。李宝聚团队多年前就开发出了高效的植保产品,一直没有合适的载体推向市场。来到寿光后,中心提供平台,协助设计包装、注册商标、搞推介会、安排大户示范,李宝聚团队专心创新研究、完善产品、把握市场,目前已经形成了27种产品,市场销售额600多万元。

研发中心吸引的不仅是育种家。食品加工、智慧农业等蔬菜的全产业链创新,刘伟都感兴趣。西兰花富含莱菔硫烷等抗癌物质,有企业想将其做成冻干食品,但是试验多次,冻后西兰花总是掉渣,极大影响商品性。企业找到刘伟,想让育种家育出“结实”不掉渣的品种。刘伟对这样的“育加一体化”项目表示欢迎。他说,这家企业希望合作建立研发团队,并有意在寿光投资建厂。

村头小院和试验棚里,人气越来越旺。刘伟高兴着,也感动着。“我们的育种家,到地头戴个草帽、骑三轮车,像个农民;回到楼里,换件衣服,进实验室,又成了专家教授。大家撇家舍业,一年在这里待三四个月,是真能干!”

他上班进村,让山东小村冒出个“国字号”

“不要找我,去找农民吧!”

刘伟初到寿光,钻大棚搞调研。问菜农有啥需要,菜农说:“你们育出些品种,比超市的东西好吃就行。”

时间长了,他发现寿光菜农很专业。比如指头肚大小的玲珑小番茄“釜山88”,不采用特殊栽培方法种不出来那个味儿,栽培和品种的重要性可说是对半开。通常,要想提高糖度,只有控制产量、果实大小。但是有的寿光菜农能做到既高产,又比较好吃。“这就说明,一些菜农的栽培方法可能走在栽培研究者前面去了,真是高手在民间。”刘伟说。

这启发了搞栽培出身的刘伟,不见得像往常一样,科研人员搞出品种,配套良种、良法,再推广给农民,也可以是农民先把它种出来。科研人员可以进行提炼优化,研发出可复制推广的成果,反向搞科研。

但寿光菜农有时又“过于自信”。刘伟说,在试验棚里,从事田间管理的都是他们请的当地菜农。比起外地菜农,寿光菜农能把新品种“种出效果”,确保试验可靠、可重复。但是,你跟他说怎么种,菜农可能会说:“你那么种不对。我种了30年菜了,没你这么种的……”你只好让他按他的方法种2/3面积,用你的方法种1/3面积,最后比比看,以此检验新技术成果的真正实效。

前几天,刘伟刚刚送走了一个搞智慧农业的团队。他们带来了好多概念性的产品,让刘伟给找企业对接。刘伟说:“不要找我,去找农民吧!”团队去找农民,发现农民对一种智能卷帘机感兴趣。刘伟说,农民的需求,就是市场的方向。

寨里村村民张润泽,在研发中心承包管理着一个温室大棚。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采摘草莓口味的番茄。“这个小柿子酸溜溜甜丝丝,口感好,好多人打听着来买,一点不愁卖。”张润泽说,“有这些大专家在,寿光不愁没好菜种。”

在大棚里,张润泽见过方智远院士,也遇到过顾兴芳、李宝聚、李君明等知名专家。他说,这个棚里的番茄种子就来自番茄育种专家李君明。

和中国农科院强强联合的,还有寿光本地的育种专家。寿光市农业农村局副科级干部、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寿光综合试验站工作负责人赵志伟,从最初就参与了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的建设,现在,在研发中心管理着试验农场,做着番茄育种工作。按照寿光市和蔬菜所的合作协议,赵志伟等4名寿光综合试验站的本地科技人员实质性并入了研发中心,保留身份和待遇,参与科研开发工作。

现在,这两支育种家队伍联手,正在打造国际番茄育种中心。

“中国农科院的育种专家在科研理论、基础研究、育种技术等方面有优势,我们擅长田间实践。我们优势互补,研究成果能真实地落到田间地头,更容易出成绩。”赵志伟说。

外地育种家、本地育种家、菜农种植能手等三股力量强强联合,再借助寿光的市场、产业优势,刘伟说,所里给研发中心的定位是,打造国际一流的蔬菜科技创新中心,他有这个信心。

他上班进村,让山东小村冒出个“国字号”

大棚越“看”越多

去年疫情期间,刘伟作为科技副市长,出面帮农民直播带货。他炒甘蓝、吃甜瓜、带网友逛大棚、讲新品种诞生的故事。每次直播,关注网友都达10万左右。他意识到,寿光这个“蔬菜产业窗口”“风真的很大”。

疫情一好转,受此启发,刘伟就把寿光研发中心的大棚变成了“会客厅”,组织品鉴会、田头讲座、参观、论坛等,把成果推向市场。最热闹的是系列新品种品鉴会,甘蓝、西红柿、茄子、甜瓜、西瓜、黄瓜等轮番登场,只要在微信公众号上一通知,全国各地的农业企业、种子经销商都来。棚内参观品鉴,棚外报名试种。刘伟还把品鉴会开到了全福元超市,让消费者“吃瓜”,给品种“投票”。

寿光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加上专家的科技优势,研发中心的大棚产了“金蛋”。顾兴芳团队育成的“中农62号”“中农72号”等黄瓜新品种,2020年在寿光首次推向市场,目前已由寿光众多种业企业面向全国市场进行了推广,今年种子销售一空,销量超过3000斤,覆盖超过2万亩地。刘伟说,按过去的方式,推一个新品种没三五年达不到这个效果;现在在寿光,只要成果过硬,推广只需一两年。

11月4日,就在记者完稿前核实信息时,刘伟刚送走了寿光蔬菜鲜品电商销售龙头——鲜馥公司的来客。他们的主播和刘伟一起做电商直播,在棚里随便逛逛、拍小视频时,偶然摘了个瓜一尝,感到口味独特、非常好吃。他这次来找刘伟,要求迅速加繁这种瓜的种子,春季就试种20亩,希望能用特色品种给网店增添亮点。刘伟说,像鲜馥一样,当地很多类似企业一直关注着他们的科研成果。

“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很多成果都能通过他们的市场运作,迅速进行转化。”他说,“我们也期望能为寿光蔬菜企业不断提供源头性的科研成果,支持企业、支持地方产业发展。”

现在,刘伟“看”的试验农场,已经种满了。“哪个专家不希望自己培育的成果能迅速转化?寿光是蔬菜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窗口,研发中心又有好的机会和条件,专家会不请自来。只要我们给专家建好基地、做好服务,人才自然就愿意来,留得下,成果就会不断涌现。”他说。

今年7月30日,寿光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是上榜的72个县(市、区)之一。这个“先行县”,任务是探索科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寿光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结对共建。

最近,寿光市选定了离研发中心5公里的一处地方,再建设240多亩的农场,用作国际番茄育种中心的基地。寿光市还给蔬菜研究所划拨了30亩建设用地、240多亩设施用地,拟建设国家蔬菜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创新中心。刘伟“看”的大棚,这下要越来越多了。

“一步一步地建,不能贪多嚼不烂,我们各方面都需要协调起来。”他说,寿光的很多项目都列入了中国农科院中长期建设规划。他感到,自己在远离北京的寿光棚头,和北京的同事做的是一样的工作:用科技,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

来源:大众日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