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选育12个品种,全国推广种植4000多万亩,他说:种了亏钱,我赔!

甘肃马铃薯育种之父——王一航

39年潜心马铃薯育种研究

选育出12个优良品种

累计推广4000余万亩

新增产值50多亿元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多地面临“粮食危机” ,恰恰是马铃薯帮忙渡过难关,然而种植马铃薯并不容易。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存在天然的种性退化问题,连续种植两三年产量就低得种不下去了。

马铃薯产量低、易得病、品种差便成了农民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从小就吃马铃薯长大的王一航来说,更能体会马铃薯生产的不易。1982年他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省农科院后,就申请到地处偏远、海拔2240米的会川马铃薯试验站工作,一头扎进了马铃薯育种研究里。

1育出优良品种,让农民免费种

为了育出农民们满意的马铃薯品种,王一航在农村第一线一扎就是整整39年,常常不分节假日,成天泡在试验田里,和农民一样干着农活。他除了要在田里不断地进行观察记载,就连吃饭也是在试验田里吃。对于每一份育种材料,他都要反复仔细观察其特征特性及其变化,熟记于心。

播种时节,为了保证试验的种植质量,他要亲手扶犁,使播种的行株距达到设计标准。一整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

待到收获时节,是最忙的时候,为了不使试验出现什么差错,王一航都是一边收挖、考种、测产,一边装卸、搬运。半个多月的收挖期后,整个人都累得爬不起来,连饭都吃不下。

这些经过测产、测质,取得理想效果的新品种,王一航第一时间会免费给农民种植,并承诺增产了,农民留着,一分钱也不要;歉收的,他负责赔偿。这么多年来,王一航提供的马铃薯种子从来都是增产,无一歉收。

他总是将农民的评价作为品种评价的唯一标准,只有农民喜欢种植了,他才提供参加甘肃省区域试验,继续完成育种程序。

王一航主持研发的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

1995年,高淀粉新品种陇薯3号选育成功,成为我国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

2018年育成薯条及全粉加工专用新品种陇薯7号与LK99,填补了国内油炸食品及全粉加工品种缺乏的空白。

2018年育成的陇薯8号,薯块淀粉含量达到22-27%,实现了高淀粉育种的新突破,达到国外高淀粉育种的先进水平。

2019年育成陇薯5号,其抗旱性突出、大薯型、产量高(一亩地产量能上万斤)。

陇薯系列种子平均增产10%—15%以上,有些品种增产30%—40%,亩产达到2000公斤以上。

39年来,由王一航主持培育的马铃薯品种从陇薯1号到11号,已有12个品种,在甘肃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周边省区累计推广面积4000余万亩。除了高淀粉品种外,王一航还研发出了高营养价值的薯种——菜用马铃薯育种,其VC含量相当于10个苹果。

2降低种薯繁育成本,让农民买得起

在研究开发一项新技术时,除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外,他还要考虑这项技术是否能让农民用得起。在研究开发马铃薯种薯组培脱毒快繁技术时,为了让农民买得起繁育出的脱毒种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他千方百计降低繁育成本。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将实验室里培育马铃薯种苗的5元钱一个的三角瓶换成了3角钱一个的罐头瓶,将蒸馏水改用自来水,为了节省电费,他在国内率先研发出试管苗全日光培养高效低成本快繁技术,不仅使马铃薯增产30%—50%,还使种薯繁育成本降低40%以上,让脱毒种薯走进了千家万户。

王一航对科研的执著和对农民增收做出的极大贡献,曾两次被胡锦涛同志接见,三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如今,王一航虽然已年近七旬,但他仍继续从事马铃薯研究工作,继续为我国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做贡献。

马铃薯“种子化”有了新进展!

2021年6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在杂交马铃薯育种领域取得新进展,培育出了第一代高纯合度(>99%)二倍体马铃薯自交系和杂交马铃薯品系“优薯1号”。

仅需2克种子就能种植一亩地马铃薯,亩产量接近3000千克,且口感软糯、色泽深黄,富含类胡萝卜素和干物质含量。但还稍显不足的是,种子种出来的土豆抗病性稍差,还没达到高抗病性的状态。因此,研发团队还在快马加鞭,加大科研力度,将种子的抗病性能力进一步提高之后就可推广了。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人民网、中国农科院网站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