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灭顶之灾!特大暴雨摧毁“蔬菜之乡”43万亩菜地,损毁范围超82.6%,几乎全军覆没!

蔬菜播种面积52万亩

受灾面积43万亩

受灾范围超过82.6%

经济损失约17亿元

在河南这场千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中,“蔬菜之乡”扶沟损失惨重,年产值46.8亿元的蔬菜产业面临生死存亡。

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周口市扶沟县承担着为全市和省内外菜篮子供货的任务。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 让村民猝不及防。

“蔬菜之乡”扶沟面临“灭顶之灾”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

俯瞰贾鲁河扶沟六上段

被洪水浸泡的玉米地

被洪水冲毁的蔬菜大棚

洪水中,扶沟县多个村子被水浸泡,庄稼受淹。

扶沟县柴岗乡长年种植20000多亩蔬菜,其中大棚蔬菜有5000多亩。这次几乎所有的大棚蔬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 损失。

柴岗乡下面的梅桥村,全村300多个、1200亩蔬菜大棚损失了2/3,有的彻底坍塌,有的梁柱折断,有的墙体被泡 出了大洞,棚内的黄瓜、辣椒等作物基本绝收,每个棚的建设成本加上蔬菜损失约5万元。

梅桥村的村民梅援越,有两个超大菜棚,占地10亩,骨架基本坍塌,损失已经无可挽回,如果重建,每个棚的造 价达到10万元,比建新棚的造价高将近一倍。

而大棚里的黄瓜、苦瓜、豆角,在这次洪水中全部被淹死。正常年份仅黄瓜就能卖10000多元,今年只卖了5000 多元。

梅新合家的大棚相对受损较轻,但今年收入也大受影响。“两亩多大棚,去年毛收入有七八万元。现在把大棚里 的水排干,还要再晒晒地,也不知道能种些啥。”

这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扶沟县通过几十年努力发展起来的蔬菜产业眼看面临灭顶之灾。”梅桥村党支部书记 梅根清痛心说道,“全村大棚塌了一半,剩下的有的墙出了问题,有的柱子断了,各种毛病。”

在如此严重的天灾面前,菜农基本上毫无抵抗能力。大豆、小麦的种植户还能拿到一部分保险赔付,但是保险公 司并没有蔬菜险,菜农都没有购买保险。“如果政府相关部门不加大补贴力度,扶沟菜农很难再重新站起来。”梅根 清说。

四大创新模式,成就扶沟“蔬菜之乡”

如果没有这场洪水,扶沟此时本该是一片向荣景象:巨型蔬菜棚一望无际,似白色的海洋,不 少菜农在大棚里忙着采摘鲜菜供应市场。

但这些,都被一场暴雨打断了。

扶沟县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集散式种植,粗放式管理,游兵散勇单打独斗闯市场,缺少规 模和统一组织,形成不了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

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扶沟蔬菜种植逐渐形成了规模。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 52 万亩,蔬菜产量 达370万吨,蔬菜年产值达46.8亿元;先后获得“全国果菜十强县”、“中国蔬菜之乡”、“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 地县”等称号。

“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区域布局

9月底开始培育黄瓜苗,春节前黄瓜上市,次年6月拔掉黄瓜秧,7月至10月晒地、养地。梅桥村这种耕作模式已 经延续了10余年。

梅桥村是远近闻名的黄瓜种植专业村。梅根清是村里黄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2003年,刚当上村党支部书记一年 的梅根清,为打消群众对日光温室这一新生事物的疑虑,贷款3万多元率先建了2座占地3亩的日光温室大棚种植黄瓜 ,当年收入10万余元;第二年又建了4座大棚,年收入30万余元。

效益出行动,“眼热”的村民遂纷纷加入黄瓜种植户的行列。

经过19年的发展,梅桥村现有日光温室大棚288座,面积10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97%,年产无公害优质黄瓜 4850吨以上,亩均年产值约4.5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黄瓜种植专业村和小康村,“梅桥经验”推向全省。在梅桥村 的带动下,柴岗乡发展蔬菜大棚总面积达3万多亩。

当前,扶沟生产的主要蔬菜品种有黄瓜、西红柿、西葫芦、青红椒、韭菜、西芹等,其中荷兰紫茄、美国五彩椒 、法国球茎茴香及紫茎兰、宝塔菜、西兰花等国外新特蔬菜品种供不应求,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柴岗乡因黄瓜知名,汴岗镇以辣椒扬名。汴岗镇发展订单种植模式,为椒农提供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 务,年销量近3000吨,带动全县种植辣椒20万亩。

杨村岗村的西兰花、栾坡村的娃娃菜、林湾村的西瓜……扶沟县现已形成了“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蔬菜产业 格局。

长势正旺的韭菜

蔬菜种植经营规模化

无论种植规模,还是产量、产值,扶沟蔬菜都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亩均产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亩均产 值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0%,扶沟蔬菜生产力水平可见一斑。

这背后,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年从北京四季青公社引进竹木结构温室大棚后,扶沟县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现在扶沟仅蔬菜大棚就推出了 日光温室、巨型棚、双层拱棚等多种类型。

梅桥村村民时金霞家的大棚就是第七代日光温室,这种大棚采用钢架结构,后墙厚度增加,原本盖在棚顶的草毡 换成了卷帘,保温效果更好,有利于提升蔬菜的品质,卖上更高的价钱。

日光温室年亩效益达到4.5万元以上,巨型棚年亩效益达到3万元以上。

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扶沟通过经营模式创新保证收益。

扶沟总结几十年蔬菜产业发展经验,根据菜农意愿,确定蔬菜产业的新模式: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土地流转,划 出蔬菜种植区,集中建造新型蔬菜棚,菜农负责承包管理各自的大棚。在村里或者种植园区成立合作社,采取统一供 苗、供肥、技术培训、管理、收购的“五统一”方式解决菜农种菜的后顾之忧。

西吴村脱贫户齐兵卫是蔬菜产业发展的受益者。在政策引导下,他加入村里蔬菜合作社,2018年利用3万元扶贫 贷款,租种一个大棚,当年收入6万多元。2019年,齐兵卫的收益翻了一番,实现稳定脱贫。

新模式既有利于新技术的集中推广应用,实现规模效益,也有助于保证菜农稳定收益,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每个棚占地10亩左右,一年种植两茬,净收入20多万元。”

如今,扶沟设施蔬菜面积达18万亩,巨型棚发展到8万亩,1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266个,300亩以上的蔬菜园区 118个,600亩以上蔬菜园区21个,1000亩以上蔬菜园区12个;蔬菜种植公司达到6家,蔬菜种植合作社达到128家、蔬 菜家庭农场22家。

扶沟巨型棚蔬菜发展模式因投入小效益高,获农业部充分肯定,在河南省周边县市复制推广达5万亩。扶沟菜农 更把这种模式带到云南,发展蔬菜10万亩,让当地蔬菜种植模式发生了一次“革命”。

生产标准化提质增效

品质是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扶沟县始终把标准化生产作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努力用“安全菜、放心菜 、绿色菜、健康菜”赢得大市场。

扶沟严格执行蔬菜生产准入制度,监测蔬菜生产的土壤、用水、空气质量等,对达不到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 的,不准其发展蔬菜生产;实行无公害蔬菜生产责任追溯制度,对施肥、用药及生产过程实行安全监控,对达不到无 公害标准的蔬菜,禁止上市销售。

现在扶沟县有国家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14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13万亩,拥有36个 无公害蔬菜商标,越来越多的扶沟蔬菜摆上了城里超市货架。

为提升蔬菜品质,扶沟县蔬菜种植采用的是专业化、集约化、工厂化育苗。

在扶沟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实现通过自动化装穴盘播种机自动播种,一名工人操作遥控器同时控制4个温室 的温度和湿度;育苗棚移动式自动化航喷设备实现水肥药一体化,滚动式育苗床使单位面积育苗量大大增加。

人工每小时最多播种20盘苗,自动化装穴盘播种机机器每小时能播600盘至700盘,并且精准度高,播种深度和位 置基本一致。这样土壤一致,播种深度均匀一致,育出来的苗也标准统一,既提高了菜苗质量,又节约了生产成本。

打造多元化销售格局

种菜最怕的是卖不出去,扶沟蔬菜销售模式也一直在创新。

为了保障销路,扶沟县连续几年开展针对蔬菜经纪人的培训,在全国开了先河。扶沟先后与北京新发地、上海江 桥、福建泉州等大型农产品市场和全国36家大型超市实现农超对接,平均每天有6000吨新鲜蔬菜进入餐桌,每年蔬菜 企业和菜农农超对接销售比市场销售多卖出6200万元。

此外,扶沟县依托蔬菜产业规模优势,全面拥抱互联网,推广“互联网+蔬菜”的融合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销 售蔬菜占总产量的23%。

扶沟蔬菜销售现已形成了以农超对接为引领,农商对接、农校对接、订单销售、市场销售等多元化销售的格局。

从“守着良田不产菜,冬春季节吃菜难”到叫响“东西南北中,好菜扶沟种”,扶沟县走了近40年,实属不易, 唯有尽快帮菜农恢复生产,才能拯救这个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

目前,国家已在河南多举措开展了农业救灾和生产恢复工作。农业 农村部启动10万公斤国家救灾储备种子需求对接,供给河南省救灾使用;并组织农机协会向河南捐赠2000台抽水机械 ,540余台已开始在田间抽水。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也联合省财政厅分两批共下达4亿余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此外,中国农业科学院派出9个研究所44名专家,已陆续到达河南 省,为22个严重受灾县提供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指导。

希望“菜乡”扶沟,尽快从灾情中恢复过来,重新振作起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 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信息来自人民网、周口日报

长江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