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100张珍贵照片缅怀袁隆平院士的一生

他是拯救世间最多生命的神农

也是默默守护人民的勇士

他奋力搏斗一生的敌人

是饥饿

中国饭碗里

有他的卓越贡献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

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年少 · 初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袁隆平19岁,高中毕业,即将报考大学。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袁隆平却有自己的见解。他想回重庆读农学院。说服父母,袁隆平义无返顾地报考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农门”。

1953年8月,袁隆平大学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他去了距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的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

但是,饥饿的魔咒还没有远离。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一样,袁隆平至今对饥饿记忆犹新。“像我们这样的年纪,过过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饭吃,日子是真难过啊,要饿死人的!特别是我们国家,人口这么多,人均耕地这么少,粮食安全特别重要。中国人的饭碗要拿到自己手里面,不要靠人家。我们现在就是为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我们在奋斗。”袁隆平说道。

北平协和医院的产房里,妇产科医生林巧稚接生一名男婴,并为他暂且登记上“袁小孩”的名字

华静怀抱1岁的袁隆平,旁边是哥哥隆津

 协和医院档案记载着袁隆平出生时的有关情况

(图源:知乎)

少年时代的袁隆平(左)

袁隆平母校

青年袁隆平

袁隆平的大学毕业证

袁隆平与妻子邓哲(图源:视觉志)

追寻 · 突破

大饥荒里,袁隆平全身无力,不再游泳,总是手脚冰凉地钻进被窝,然后梦见自己边吃扣肉边流口水。饿得急了,他会把米饭蒸两次,吃草皮和树根。他还亲眼看到5个饿殍,倒在田埂和路边。这些给了他极大震撼,如今他每次受访,都常提到这段历史,“你们年轻人不懂啊,肚子饿起来真的难受”。

1961年7月,袁隆平在田里找到一株天然杂交稻,穗子大、谷粒竟有230多粒,是普通稻的一倍多,这让他坚信水稻“杂种优势”,也开始了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苦旅。每天早饭后,他就带着水壶,揣两个馒头下田。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里一株一株翻阅。14天内,他翻遍14万稻株,终于找到一棵雄性不育株。理论上,大自然产生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的概率是1/5万~1/3万。这种基于极小概率无休止般的试错试验,需要的是有心人的灵感与勤勉。两年内,他一共找到6株。1966年,袁隆平将成果写成论文,寄到国家科委。

当时也很少有人知道,杂交水稻已悄然上升至国家战略。袁隆平寄出的论文,引起国家科委的重视,后者一纸函件,让他在“文革”中免遭更大冲击。1970年,华国锋升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对袁隆平给予大力支持,杂交水稻成为湖南省重点协作项目。

进展自此开始加速。此前,在发现首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后,即使袁隆平与助手在4年里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次试验,也无法让杂交稻第二代100%保持不育。直到1970年11月,两名团队成员像袁隆平当年一样,在海南三亚一处池塘淤泥里,踩着蚂蟥,顶着蚊虫,发现了一棵野生天然不育株“野败”,这一难题才被攻破。袁隆平将“野败”分送给18家在海南攻关的研究单位,大家齐头并进,连连闯关,终于在1975年实现了杂交水稻制种。试验显示,杂交水稻平均亩产600余公斤,比常规品种增产20%~30%。1976年起,全国开始大范围推广种植。

这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1982年,袁隆平飞赴菲律宾,参加国际水稻会议。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总部会场打出横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有国际同行评论:“中国杂交水稻是在脱离西方这个所谓的农业科学源头下,自己创造的一项成果。”

在湖南安江农校做教师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子(图源:共青团中央)

袁隆平埋头在图书馆,研究与杂交稻有关的各种外文资料(图源:Wikipedia)

1967年,袁隆平在试验田介绍雄性不育水稻(图源:隆平高科)

1970年,在海南三亚发现野败现场(图源:隆平高科)

袁隆平(右一)与助手李必湖(左二)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图源:隆平高科)

袁隆平(左一)与助手李必湖(左三)等在实验室(图源:隆平高科)

早期研究-在安江农校试验田(图源:隆平高科)

袁隆平的科研小组在试验田中

稻穗(图源:隆平高科)

杂交水稻在菲律宾(图源:隆平高科)

杂交水稻在马来西亚(图源:隆平高科)

袁隆平和美国水稻专家一起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图源:视觉中国)

在美国指导杂交水稻技术(图源:隆平高科)

在印度指导杂交水稻技术(图源:隆平高科)

袁隆平获颁“马哈蒂尔科学奖”

在越南指导杂交水稻技术(图源:隆平高科)

2016年,袁隆平院士来华南农业大学,学术界的超级巨星深受华农学子崇拜

第一期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图源:隆平高科)

第二期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1号(图源:隆平高科)

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2号(图源:隆平高科)

第四期超级杂交稻苗头组合Y两优900,亩产达988.1公斤(图源:隆平高科)

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先锋组合“超优千号”在云南个旧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88.0kg,创世界大面积水稻单产新纪录

(图源:知乎)


生活 · 趣味

如果不学农,袁隆平会干什么?或许是一名专业运动员或空军飞行员。年轻时,袁隆平身体健美,中学时游泳拿过武汉第一、湖北第二,但在参加省运动会时,他因腹泻只拿到第四——前三名都被国家队选走了;上大学时正值抗美援朝,他报考空军飞行员入选,学校欢送会都开了,他却因战争形势缓和,又被送了回来。

大学毕业后他被下派到湖南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任教。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是42块钱,拿到第一个月的工资,他立马就给自己买了一把27块钱的小提琴,这是他在大学时的梦想。音乐在他的生命中,是仅次于科学研究之外的精神食粮。他常年在田间地头工作,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袁隆平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回家后,会拉上一首《梦幻曲》《蓝色多瑙河》或者舒伯特的《小夜曲》

袁隆平工作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有一个大游泳池,他曾常在那里游泳。他的办公室还摆放着一个排球和一把小提琴,那也是他的兴趣特长所在。直到前几年,他身体好时还常和中心同事打排球锻炼。

大学同学了解袁隆平的这些性情。毕业时,他们给袁隆平做了鉴定:“爱好——自由,特长——散漫。”“直到现在我也这样。”袁隆平在自述时笑着说。这些不墨守成规的特质,让他在共和国成立后的艰苦岁月里,播下改变中国的种子。

打排球的袁隆平

袁隆平在下象棋

(图源:共青团中央)

喜爱游泳的袁隆平(图源:视觉中国)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图源:中新网)

(图源:中新网)

(图源:中新网)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被问到精英团队好不好管理,化身表情包,「呀」一声的叹气。(图源:视觉志)

榜样 · 力量

袁隆平给大家的一个印象就是喜欢下田。

在获颁“共和国勋章”之后,袁隆平第一时间表示回去就下田。为了方便他下田,湖南省农科院在袁隆平住宅旁安排了一块试验田。这块田从此就成了他的“心病”,袁隆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洗脸、刷牙、吃早饭,而是下田,“我待他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都说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镜子,反应着家庭和父母的精神。在袁老的潜移默化下,他的三个儿子都很能干。长子袁安定开设多家农业、科技、种子公司,次子袁定江是农业科技上市公司副总裁,三子袁定阳继承袁老衣钵,已经是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

他有三个格外疼爱的孙女:袁友晴、袁友清、袁友明。接受采访时,她们打扮朴素却落落大方,说话温柔而风趣,就和袁隆平一样。提到爷爷,笑着说以前以为他是做天气预报的,因为爷爷雷打不动,天天收看天气预报。

跟着袁老耳濡目染,他们低调为人,坚持奋斗,这样良好的家风,是他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也印证了袁老的为人。袁隆平用自己的一生,践行自己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格言,作为科学家奋战在研究一线,只为改善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生活中的他幽默又纯真,将美好传递给身边人,将子女培育成栋梁。

为了照顾店主生意,袁隆平理应20元的普通男发,每次都塞给店主100元。店主不收还会假意威胁:「你不收,我就不来了。」

农学院大学生毕业都想和偶像合影,他一声没吭站得像个雕塑,90多岁愣是站了40分钟。

回家去的时候,因拍照体力不支,累得躺在按摩椅上吸氧,让人心疼。


袁隆平的三个孙女:袁友晴、袁友清、袁友明

(图源:知乎)


记者: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出现?

袁隆平: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翻书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

(图源:知乎)

(图源:知乎)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2004年《感动中国》致辞

来源:由农财网种业宝典整理自网络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