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南瓜每天长10斤……记者走进“中国蔬菜之乡” 带你看种植业“黑科技”

今天,跟随记者脚步,让你直观地认识这个“神奇”的地方——

蔬菜种植“黑科技”让人眼花缭乱

“黑科技”1:南瓜每天长10斤,一颗最大能长500斤;

“黑科技”2:一棵番茄树覆盖面积可达150平方米,累计结果能达6000多斤;

“黑科技”3:根际带电栽培技术,让植物“毛孔”张开……

这些蔬菜种植成果是如何实现?博览会现场把成果种在展示厅里,给了参观者最直观的答案——“番茄树”“黄瓜树”等蔬菜树是一种树式栽培专用品种,采用多杆整枝的管理手段和综合环境调控技术。


智能玻璃温室中种植的番茄。

科技大棚里生产的蔬菜实际比露天自然生长的蔬菜营养价值高,因为结合营养和生理调控,实现蔬菜的无限生长和单株生产的最高产量,同时实现草本蔬菜达到木本植物的观赏效果。

巨型南瓜。

那这么大的南瓜能吃吗?能吃!“但是因为纤维比较粗,是饲料用南瓜。”解说员解开参观者心中的疑问。

这就是科技带给农业未来不一样的想象空间,本届菜博会展示了智慧农业、生物组培、物联网等前沿技术100多项,管道栽培、岩棉栽培、水培、雾培等栽培模式80多种,你没见过没听过甚至想都想不到的农业“黑科技”让人眼花缭乱。

其中,根际带电栽培是记者见到更前沿的科技。


寿光菜博会上展示的根际带电栽培技术。

据称,空间电场栽培技术是蔬菜种植技术在今年展示的新亮点。在菜博会十号馆展示了这项黑科技,并向人们解释其中的原理:通过模拟自然界存在的正向大气电场,使植物带负电、栽培架带正电,从而形成正向电场,可以让植物“”毛孔”张开,增加光合作用,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

“寿光型”智能大棚场景令人震撼

来自河北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研究员袁章虎也从河北专程赶来寿光参观,他的目标是这里的智慧化蔬菜种植大棚。“智慧化大棚既可以极大减少虫害发生,同时通过调节温度湿度,也会减少病害。因此,智慧化大棚可以大大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不止调节温湿度,经过30年的发展,智慧化大棚在寿光有了更先进的成果。位于寿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科技园内,东西长312米,南北宽256米的“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是大棚界的顶尖选手。


“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里的工作机器人。

这种智能玻璃温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领衔规划设计,应用了120多项专利技术,在冬暖式大棚盛行的寿光,一经投用便引来社会各方关注。它解决了当前智能温室冬季生产能耗大、夏季温度高不能生产的问题,并且实现整个基地生产管理的全流程云端托管、智慧程控和远程操控。


蔬菜工厂中生长的水培蔬菜。

更令人称奇的是,记者经过消毒程序之后走进大棚,和满地跑动的机器人不期而遇。原来,在“中国寿光型”智能玻璃温室内有20多个机器人,可实现授粉、运输、喷药、巡检以及分拣自动化,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化程度与工作效率。


负责给其他机器人发出指令的机器人“总指挥”。

记者路遇中心机器人“小金”。专家介绍,它专门负责收集汇总来自园区内所有机器人的数据信息,并在数据处理后生成指令反馈给其他机器人,真正实现了“无人操作、智慧生产”,引领着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未来。

寿光也有困惑,什么是“寿光蔬菜”

在寿光,哪种人最多?答案除了种蔬菜的,就一定是研究蔬菜的。

正是在“研究蔬菜的”这群人的努力下,寿光蔬菜才在几十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全国的“菜篮子”。

刘伟,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现在也是寿光市挂职副市长。

刘伟在科技大棚前讲解蔬菜新品种的魅力。

去年疫情期间,刘伟首次直播代言的一个新品种“寿光小甜瓜” 吸引了超过1.5万名粉丝“在线买瓜”。这种甜瓜是刘伟和团队在寿光的重要工作成果之一。


工人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

2019年1月,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寿光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中国农科院寿光蔬菜研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常务副主任,刘伟在思考,寿光蔬菜已经打出知名度,但什么是寿光蔬菜,没人能说清楚。刘伟希望能够把研发中心的新品种直接推向终端消费者。

因此,在“寿光小甜瓜”直播带货成功后,一个包揽新品种从“出生”到“入口”全过程的研发中心正式有了定位。

在寿光,像刘伟这样的蔬菜专家还有很多,在现代农业高品质发展的号召下,一项项农民喜闻乐见的技术,一个个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品种,从寿光走向全国。

文/图: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阚莹莹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