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1袋种子曾卖到2万元...天价“洋种子”背后的种业之痛!

近年来,国产种子研发能力逐步增强,市场占有率也稳步提升,但仍有部分农作物依赖“洋种子”,在一些品种、环节和领域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比如资源保护利用不够,一些领域育种创新特别是基础原始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玉米、个别蔬菜品种等竞争力不强。

专家表示,“洋种子”受制于人,必须尽早通过突破关键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和深化市场改革,提升育种技术和实力。

1

种子创新能力增强

仍有部分依赖“洋种子”

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自给,大豆种子立足国内有保障。专家表示,我国水稻、小麦的育种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已形成比较健全的良种繁育和推广体系。

与水稻、小麦不同,我国部分玉米品种要靠“洋种子”。专家表示,我国玉米种质资源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培育品种源头的种质资源或育种技术方面,国外可以卡住我们的脖子。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种子“先玉335”推广至今已十余年,是我国部分地区的重要玉米品种,推广面积比较大。黑龙江一企业从德国引进早熟玉米品种,具有早熟、脱水快、抗倒伏等特点,在黑龙江北部得到大面积推广。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蔬菜“洋种子”依赖症已大大改善,但仍有部分高端蔬菜依赖“洋种子”。“国产蔬菜种子按斤论袋卖,‘洋种子’按粒卖”曾是我国蔬菜产业面临的尴尬。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2017年,中国化工集团完成了对瑞士先正达公司的收购,收购金额达到430亿美元。同时我国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在全国“菜篮子”寿光市,国产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从10年前的40%提高到如今的80%以上。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十三五”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青花菜岗位专家李占省介绍,2018年,浙江牵头组建国家西兰花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组,整合国内外育种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加快品种创新步伐,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品种。目前我国自主育成西兰花品种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17年的不足5%,现已提升15%至20%。


根据中国种子贸易协会的数据,2019年我国蔬菜种子进口2.24亿美元,占种子进口额的一半以上。在一些地区、一些品种,尤其是蔬菜“洋种子”占比超过80%,甚至几乎完全依靠进口。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研究员张慧举例,比如西兰花、洋葱、萝卜、菠菜等,“洋种子”占比仍较高。有专家介绍,甜菜和黑麦草种子对外依存度达到95%以上。

李占省表示,尽管我国蔬菜品种自主率大幅提升,但仍有一些品种的进口依赖度很高,如高端设施农业中的一些蔬菜,长季节栽培的番茄等,还是国外品种占据主导。在引进品种中,涉及设施农业的栽培品种,是进口依赖度最高的,一些品种的进口比例甚至超过90%。数据显示,蔬菜种子进口额度最大的前5位,分别是番茄、青花菜、胡萝卜、菠菜和洋葱。

2

“洋种子”价格受制于人

目前,世界前20强种业集团形成“两超、四强、差异化发展”的新格局。据华安证券的报告显示,拜耳、科迪华(杜邦陶氏的农业部门)两者销售额占据世界前20强的60%,并且拥有大部分核心专利技术。先正达、巴斯夫、利马格兰和科沃施四家企业的销售总额占世界前20强的26%,剩余14家企业,市场份额较小,仅占14%,但这些企业都拥有特色的种子业务。

与国外蔬菜种子企业相比,我国种子企业育种研发仍较薄弱,国内种子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的现状,又进一步限制企业科技投入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我国蔬菜种业卡脖子的问题究竟有哪些?张慧说,在黑龙江种的胡萝卜和长日照的洋葱、菠菜、番茄等基本上都是进口种子,国内在这方面的种子研发比较薄弱。

专家表示,国外种子研发多是在大公司,种质资源的收集都是百年的积累,起步早,科研投入大。而我国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不完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主要依赖科研院所,投入有限,基础薄弱。国内很多蔬菜种子的收集比较杂乱,最原始的种质材料积累不纯正。

李占省介绍,当前的难点主要有:

首先是优异种质资源缺乏,我国在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方面起步较晚,相应的储备和鉴定工作相对滞后。

其次,尽管我国主导开展了大部分蔬菜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工作,但在一些重要农艺性状基因上,比如抗病、雄性不育等基因的挖掘、功能机制研究等,较为滞后。

其三,关键育种技术创新不足,我国已经开展了单倍体育种、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雌性系等相关研究与应用,但是与国外普遍存在差距,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瓶颈。

第四,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应用不够,基因编辑是农业领域的5G技术,我国在大田作物育种中,已经广泛使用,但在蔬菜上,还只是在少数作物中开展研究,大部分作物没有开展及应用。

专家表示,部分品种依赖“洋种子”,其市场价格和利润受制于人,会影响我国的价格主动权和市场话语权,可能给种植大户带来经济损失,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黑龙江一蔬菜种植合作社去年种了1万多亩辣椒,其中1700亩尖椒和近1000亩圆椒使用的是以色列种子。“国外种子确实好,以尖椒为例,国内尖椒种子只能采两茬,国外种子可以采三茬,而且外形好看、市场认可度高,销售好价格高。”该合作社负责人说,就是进口种子价格太贵了,一亩地仅种子成本就1500多元。“算下来,一粒进口种子就2毛钱,以前播撒种子时,国产种子伴着沙土撒,进口种子就一粒一粒摆,生怕浪费了。”


近年来,西兰花产业在我国发展迅速。然而,我国西兰花种子供给却长期被日本、欧洲等地的种业公司垄断,广大西兰花种植户曾陷入“种贵”“无种”的尴尬境地。一种植户表示,像国外的一个品种,芝麻粒大小的种子一包10克,卖150元,还经常买不到。从日本进口的10万粒包装的西兰花“耐寒优秀”,每袋从3500元曾涨到2万元左右。

李占省说,前端成本的上涨还只是直接影响,由于我国西兰花具有“种植体量小”和“产业价值高”的特点,栽培面积只有150万亩左右,但相当于其他一般蔬菜1000多万亩的产值,一旦主栽品种种子供应不及时,就会耽误播期,直接影响我国销售市场的下游供应和出口贸易。

据李占省介绍,西兰花种植户相对集中,我国每年西兰花出口14万吨,在近千种蔬菜中出口占比较高,成为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的重要产业。“我国有20多万亩耐热西兰花品种,国内没有耐热替代品种,一旦出现供应问题,农民将遭受损失。”李占省说。

与西兰花情况类似,同样严重依赖进口种子的甜菜产业,也存在类似问题。作为重要的糖料作物,我国的甜菜育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我国甜菜产业中用于机械化精量播种的遗传单粒种,基本上靠进口。糖类专家表示,在我国食糖消费量的三分之一依靠进口,世界糖料供应整体处于紧平衡的背景下,一旦外国甜菜种子企业不能按时足量保质地供应种子,我国食糖产业的长期稳定供应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3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

近年来,我国现代种业体系加快构建,种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以生物育种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种业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国外大型种业企业跨界重组日益加剧,强强联手抢占全球市场,我国民族种业仍面临严峻挑战。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湖北、湖南、广西等六省份375个县,71.8%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面临新挑战。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尚未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研发、产品开发、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组织体系。有关专家和企业负责人表示,打赢种业翻身仗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种质资源原始创新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我国保存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但目前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0%,在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方面,有待进一步努力。

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落实。科研人员缺少产业化推广的精力和能力,而种子企业普遍小而散,科研水平不高。李占省说,日本坂田公司每年都会拿出收入的10%投入科研,也就是一年好几个亿。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前50强种业企业年研发投入为15亿元人民币,仅接近原美国跨国农业公司孟山都公司的1/7。

知识产权保护至关重要,如果这个工作没有到位,科研人员就有后顾之忧,不愿与企业合作;而企业也不愿投入,担心遭遇侵权假冒。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农业农村部已确定,把种业作为“十四五”农业科技攻关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来抓,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相关专家建议,“十四五”时期加大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力度。对濒临灭绝的优质地方品种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学习先进种业的做法,注重挖掘有特异性的性状、基因,以丰富优异的种质资源和强大的基因库,为种业向质量型跨越创造技术和物质基础。生物工程技术是育种产业的一把利剑,专家期待相关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能够加快启动实施,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政策,打破科研院所和企业界限,以产学研用相融合的创新机制推动产业化,建立完善科企紧密合作、收益按比例分享的商业化育种科技创新组织体系。

来源:经济参考报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