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蔬菜改变中国》震撼播出!为了不起的山东人打call!

最近,四集纪录片《蔬菜改变中国》第一集《破土拔节》在山东卫视播出。本集回溯冬暖式大棚的源起、发展,讲述了一场“绿色革命”是如何借助于一群人的勇气和先人一步,最终影响了近十亿中国人的生活与饮食;展现了三十年的蔬菜产业化,引领带动农民富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本集还跟踪拍摄了三十年后的今天,几位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种菜人,围绕冬暖式大棚,他们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土地之上的继承与革新。

了不起的山东人!

如果不是这群人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恐怕身处北方的我们冬季还在啃着白菜萝卜呢。

王乐义,他是山东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1989年,为了想办法给当地农民提高收入,他提议大家改造大棚,冬天生产黄瓜辣椒西红柿,然而鲜有人愿意冒险,最终只有17人建了冬暖式大棚种黄瓜。核算收入时,每个棚收入2.7万元,17个种植户成了17个双万元种植户。而正是这个村庄的大胆尝试,成就了北方冬季餐桌的热闹非凡。

三年时间,寿光市的冬暖式大棚,从17个猛增到7.5万个,并逐渐辐射到全国各地。如今,中国每年生产蔬菜超过7亿吨,居世界第一,人均蔬菜消费量是1986年的6倍,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000万亩。

高象鹏,他是山东潍坊寿光于家村的党支部书记。他非常希望当地合作社通过种植口感番茄实现优质优价。然而去年疫情一天就退单38万元,一单快递费达到81元,让很多股东打了退堂鼓:“要不番茄便宜卖吧”,他坚决不肯。最终在街道党委和“绿色通道”的疏通下,番茄顺利发往了全国各地,算下来一个大棚的效益比别人的多了三分之一。总结这次化解困难的经验,高象鹏称:“这就是合作社的魅力,这叫抱团,单打独斗闯高端市场不现实。”

现在很多人担忧农业老龄化严重,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当农业正在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当农民正在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当农村正在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也一定会留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实现梦想。像大学毕业后回乡种棚创业的年轻人王聪和艳儿、改装大疆无人机喷降温剂服务别人的李万敏……

如今的寿光,年交易蔬菜900万吨

三十年前,在寿光三元朱村冬暖式大棚中种下的这粒种子,改变了三元朱,改变了寿光,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如今,寿光的冬暖式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七代,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开始普遍运用,每年,这里都上演着中国最大规模的蔬菜流动,一年有900万吨经由这里集散到世界各地,影响着中国近10亿人的餐桌。

目前,寿光建有日光温室14.6万个、拱棚2.7万个,设施蔬菜常年播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总产值约110亿元,年交易蔬菜约900万吨,出口蔬菜以番茄、彩椒、胡萝卜为主,销往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周边国家,直接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达到7.8万户。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寿光正不断依托蔬菜产业,走品牌化、标准化、组织化、智慧化、融合化发展路,带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正如片中的专家所讲,“和别的地方相比,寿光蔬菜产业化程度那么高,已经有非常高的优势,“寿光模式”可以对其他县域经济产生示例作用。而这恰恰颠覆了很多人传统的印象,要致富必须离开农村、远离农业,寿光告诉你“不用”!说起来是个奇迹,但它背后的规律在于,它充分利用了现代市场分工,专业化,不断演进的路径”。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 删除该文章。

来源:中国蔬菜综合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