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周灵:“精品蔬菜”搭起脱贫致富幸福桥

口述历史丨周灵:“精品蔬菜”搭起脱贫致富幸福桥

贵州遵义道真蔬菜分拣中心。

■ 要想卖高价,就要“讲故事”。要让道真菜风行天下,必须要制定市场化标准操作流程,在生产环节上实行以销促产,在流通环节上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标识,在产品安全认证上做“干净菜”的追溯系统。

周灵:2016年至2019年,为上海市第二批援黔干部,任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县委副书记。现任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属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约35万,而道真有6万多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大多散落于2157平方公里的崇山峻岭。山间角落,越往里越往上,群众的生存条件越艰苦。听着贫困户的苦难经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大家找到一条脱贫增收的路。

蔬菜产业让农民赚到“第一桶金”

随着深入乡间地头的次数增多,我发现了贫困户所在的道真农村中的困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制约了产业发展的道路。一共有三大问题制约道真农村产业发展:一是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种散、小、乱;二是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种出来卖不掉;三是技术水平落后,没有田间管理,基本靠天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走上带领贫困户种菜卖菜的增收致富路。

2017年2月,因为暖冬,道真花椰菜上市时间正好与甘肃主产区发生冲突,导致大面积滞销。道真县委书记刘东明打电话给我,我正好回上海休假体检,临危受命寻找销售渠道,开拓上海市场。因为上海批发价格和道真持平,事情没有办成,我当时很不甘心,同时在想是不是卖给超市,价格能高一点?我意识到道真蔬菜量少、质优,要拓展销路,批发不是最好的选择,走终端市场才是出路。我虽然没这方面资源、人脉,但我通过互联网搜索,反复比对,生鲜类销售全国排名前十的A股上市公司“永辉超市”成了我的首选目标。几经周折,最终通过上海杨浦区永辉超市的推介,辗转联系到了贵州永辉超市,再通过贵州永辉超市,终于联系上了重庆永辉超市。我在上海、贵州、重庆之间来来回回跑了近10趟,最后用真诚打动了永辉超市华西区负责人:“先给你们2000万元的供货额度试试看。”自此,我的“卖菜大业”开始起步。

卖菜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艰难。在产销对接时,才发现影响销量的源头不在于销售渠道,而是在于生产端种不好,种出来的菜虽然绿色生态、吃口好,但缺点也一样明显:卖相差、标准不一、无品牌标识。老百姓的观念根深蒂固,“我这里就是纯天然的东西,这所有的菜不管它长得好看不好看,长得大大小小都是好的,切烂煮熟都到肚子里。要让我种,就要帮我都卖掉”。从老百姓角度来讲,他们的理解没有错,以前他们种的菜都是自己吃的,吃不了的,有少量的就挑去镇上卖。现在要让他们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就应该提供什么。扶贫先扶智,管事先管人。我们扶贫干部要把老百姓的观念,从原来的自给自足转变到现在的为市场提供标准化产品上,按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生产什么的思路上走。

走出一条道真蔬菜精品路线

蔬菜种出来,卖出去只是万里长征的开始。刚开始我们还能靠打感情牌销售掉一部分,长时间还是要靠品质标准打天下。道真蔬菜口感质量很好,但没有规模和价格优势。山区没有工业,土壤和水质都是上等,道真土壤富含硒、锶等微量元素,蔬菜灌溉引流的是天然山泉。当地干部开玩笑:“我们这儿蔬菜喝的水比大城市里人喝的水都好。”不过,农地被大山切割成细碎小块,难以规模化种植,产地和消费市场隔着千山万水,物流成本远高于山东、甘肃等蔬菜主产区。

怎么才能让道真蔬菜扬长避短?过去总想着走批发市场,想方设法压低价格。道真的菜要运到上海,仅运费加包装和损耗,成本就在每斤0.9元左右,传统的大众菜如白菜、莲花白等,远销只会倒贴。因此,上海市场只能走精品路线,种植经济附加值高的蔬菜,这就需要进行蔬菜品种调整,明确道真果蔬的定位,解决量小成本高的问题,从产地直通超市,把所有流通环节的增值部分都留在农户手里。

要想卖高价,就要“讲故事”。要让道真菜风行天下,必须要制定市场化标准操作流程,在生产环节上实行以销促产,在流通环节上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标识,在产品安全认证上做“干净菜”的追溯系统。过去都说自己的菜好,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口说无凭。现在我帮他们做了二维码追溯系统,消费者扫扫每个果蔬上的二维码,就能追溯源头,道真的“干净菜”“放心菜”便有了客观认证。

在流通环节,我请来上海的知名企业帮忙,为道真果蔬设计商标。从分拣、包装、预冷、装车等一系列都要严格按照标准来。邀请一批批蔬菜专家前来指导,一次次安排骨干走进上海农科院、上海农产品批发市场、西郊国际、重庆永辉超市考察学习,持续提升种植、流通专业化水平,从田间到超市实现一条龙运营。

从种菜到“建模、育人”

对于道真自治县来说,我或许只是一个匆匆过客,3年援黔如白驹过隙,要完成一桩事情,时间很紧张。我觉得扶贫其实是考验两个结对地区间的磨合与互动,最核心也最艰难的部分,是要改变贫困户的思维和技能。蔬菜产业扶贫不在于多卖一车菜,而是通过一车菜转变老百姓的观念。我们扶贫要改进做法,在扶贫项目内容和方向上改进,是要带着他们做,而不是帮他们做。哪怕将来有企业离开或者扶贫干部离开都没关系,因为老百姓可以自己继续做下去。因此,我把扶贫的目标定位为第一年“卖菜”,第二年“种菜”,第三年“建模”,通过构建“1+14+83”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县级层面成立1个国有公司牵头,负责统筹协调全县蔬菜信息和销售;在14个乡镇成立分公司组织销售,抽派具有营销意识的人员负责对接渠道、指导生产;在83个村培育集体经济,组成生产车间,专门负责生产。按照“县统筹,镇对接,村生产”的思路,固化产业架构,培养产业队伍,组织贫困户专心种菜。这样,便于我回沪之后,县里还能继续依靠产业创造收益。

扶贫的关键在于培育致富带头人,需要有人来挑起产业扶贫的重任。我通过带领和培养农村干部,以集体经济组织为抓手,由干部来带动农户和贫困户。集体经济可以层层整合零星农户的资源,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令种植销售这样的环节更具效率,但同时面临着管理和激励问题。于是,我提出一个乡村振兴“千百十计划”,为道真培育1000名职业农民、100名农技骨干和蔬菜经纪人,建设10个千亩以上的标准化基地,解决全县产、供、销流程均缺乏本土人才的瓶颈问题。用1年时间,把队伍培养起来,把成熟的经验固化下来,让蔬菜产销的全产业链模式惠及道真的每一亩土地、每一户人家。

上海杨浦对口遵义市3个县,7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钱投下去就像石头扔进海里,花1000万元来修路,只能做几条村镇小道,但一车车蔬菜卖出去了,一个产业就起来了,贫困户能从一颗颗蔬菜上找到钱,有进账。一定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聚焦重点,让扶贫效应最大化。在脱贫攻坚政策的“窗口期”,要充分利用好优惠政策,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农业产供销发展体系,尽可能多地把贫困户吸纳进来,增强“造血”能力才是最终目标。3年来,我和当地干部一起指导农户从选一颗种子开始,再到播种到起垄、施肥、采收、分类、包装、冷藏、物流,最后到上架,全过程都是我亲自带着他们干。在离开道真前,我将全产业链的各环节标准制定成书,下发给农户,比如“果蔬采摘以后茎梗要留多少公分”等细节都确立一个标准,农户能够按照这种标准操作,适应市场需求。到目前为止,他们还是按照标准在做,这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机制。

来源:政协头条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