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全国43.5万份农业种子都在这!-196℃保存的珍贵种子,你见过吗?

种子是生命的源头,科幻片《流浪地球》中,国际空间站带着一亿颗基础农作物的种子前往宇宙深处重建人类文明,可见种子对人类的重要性。电影是虚拟的,但种质库却真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2.8米巨型稻现身云南,绝迹几十年为何重受追捧?11月初,大多数的稻谷已经收割入仓。而云南德宏遮放允午村,却刚进入收获的时节。

正在收割的是水稻中的巨人“毫秕”,最高能长到2.8米,人们不用弯腰,站着就能收割,傣族人把这种巨型水稻叫做“神米”。

“毫秕”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水稻品种,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高产矮秆水稻的大面积推广,产量低的“毫秕”,种植的人越来越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基本绝迹。

但是,这种古老的稻谷品种,蒸熟的米饭粘糯香软,当地的种植大户王加勇几经周折,终于在2008年3月,从远在北京的国家作物种质库,找到了这个叫做“毫秕”的稻种。

国家作物种质库保存着来自全国各地的43.5万份作物种子,在这里已经存放了5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

种子不仅充满活力地保存在这里,每年,还有1万多份新的作物种子补充进来。在全世界,中国这座种质库的资源保存总量位居第二。

这些种质资源很多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品种;还有一些濒临绝种,甚至已经完全灭绝的物种。这里保存的一份1987年的野生大豆种子,不足1000 粒,保存了33年,依旧颗粒饱满。

张金梅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掌握百合超低温保存技术的专家之一。在-196℃的液氮里保存种质资源,是由中国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并应用的技术,对保存现有的百合种质资源意义重大。

国家作物种质库副研究员 张金梅

国家作物种质库利用超低温技术保存了580多份珍贵的种质资源,有6项专利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技术的进步,让以前根本没法保存的种质资源得到了保护,为中国选育出优质高产的作物品种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材料。

国家种质库的心脏,是一间150平米左右的恒温密室,像一个巨型冰箱,始终维持在-18摄氏度的低温。这样的低温环境,种子的代谢变得缓慢,呼吸停止。

每过5到10年,工作人员都会给库里的种子做活力监测。这也是全球1700多座种质资源库最重要的工作。直到今天,发芽法仍然是国际上活力监测采用的主要方法。但这种方法对种子具有破坏性。国家作物种质库建库以来,大约有1亿多粒种子用于活力监测,这意味着,已经有超过1亿粒种子从此消失。

国家作物种质库副研究员辛霞发现,种子活力降低的时候,它的挥发气味会发生改变。根据这一发现,辛霞创造性地将能够辨别气味的电子鼻运用到种子的活力监测。它的效率是发芽法的10倍,30秒钟就可以判断出种子的活力,而且没有任何损耗。

国家作物种质库副研究员 辛霞

20年来,国家作物种质库已经向全国10个中期库和421个科研院校提供了12万份种质资源。这些珍贵的种子,是培育优质、高产作物的基础。

海岛棉和陆地棉联姻的产物!新疆又出新品种棉花了

每年10月,中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新疆,都要迎来棉花收获的季节。3700万亩棉田将会在一个月之内全部收获进库。新疆也是棉花分子育种学家郭三堆培育新品种最重要的选种育种基地。

他们培育的海陆优质棉,是海岛棉和陆地棉联姻的产物,绒长超过35毫米,接近优质的海岛棉,而每亩产量达到400公斤,又接近高产的陆地棉。

60多年前,长绒的海岛棉被第一次引入远离大海的中国内陆新疆,并得到繁衍壮大,成为新疆优质棉花的卓越代表,但遗憾的是,由于气温和光照的原因,始终没能走出新疆。

中国拥有占世界五分之一的棉花栽培面积,而海岛棉却只能在新疆种植,无法推广到其他产棉区。海陆杂交新品种的出现,给中国优质长绒棉种植和生产带来了新的突破。

不仅如此,郭三堆团队还成功培育出了抗虫的棉花植株,打破了外国种子公司的垄断,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虫棉的国家。让中国的棉花种子安全和种植安全,最终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郭三堆

【半小时观察】打响种子保卫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现代农业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生产发展,离不开优良的植物种子。而目前,全球有四分之三的农作物品种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中国农作物栽培品种也在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二十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种植的小麦品种还有1万个,现在不足400个。保护种质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在人口众多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而现代种业也将会是未来五年中国谋划实施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农业重大工程项目。

【声明】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若侵犯著作权,请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

来源:央视财经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