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农业保险这么火,详情请看这里!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小康,农民的收入是基础和关键,蔬菜生产作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尤显重要。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国蔬菜总产值1.2万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3%,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贡献额为83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14%;预计202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蔬菜贡献额将达到1 300元。

然而,蔬菜生产对技术要求高,且因同时具有自然和经济属性,面临着自然、市场、技术等风险,这些风险直接影响蔬菜产量、品质和价格,进而影响农民收入,制约蔬菜高质量发展。针对蔬菜生产的风险和障碍,作为蔬菜生产大省的河南,在蔬菜保险上进行了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1   河南省蔬菜生产基本情况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也是蔬菜生产大省,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和气候特点,在全国蔬菜产业布局中起着承接南北、贯穿东西的作用。2018年,河南蔬菜及食用菌生产面积172.11万hm2,居全国第一位,产量7 260.67万t,人均蔬菜665 kg,高出全国平均160多kg。全省蔬菜产值1 378.21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17.8%,占农业产值的27.7%,在河南十大特色农业产业中居于首位(图1)。蔬菜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小康具有重要作用。

2   蔬菜生产面临的风险及障碍

蔬菜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关系居民“菜篮子”,也关系农民“钱袋子”,具有社会、经济、自然属性,存在着诸多风险。

2.1   市场充分竞争,存在价格风险

 蔬菜是我国自给率最高的农产品,自给率101.6%,既没有托底价格保护,又没有损失补贴,基本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价格波动大。从图2中可看出,28种主要蔬菜均价呈“N”字形走势,单个品种价格波动更大,直接影响菜农收入,影响蔬菜产业发展。据《新京报》报道,2019年中国蔬菜种植面积突破3亿亩,产量稳步攀升,可蔬菜价格却一直在坐“过山车”,上半年,蔬菜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可到了第三季度便出现季节性下跌,有的几分钱一斤都卖不出去。

2.2   自然属性突出,气候风险较大

蔬菜是生鲜农产品,易腐易损,受季节、气候影响大,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遭遇气候风险时容易给菜农带来重大损失。据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核实,2018年,特别是受台风“温比亚”“摩羯”登陆后减弱的台风低压和台风倒槽影响,河南商丘、永城发生大面积洪涝灾害,

农作物受灾面积83万h㎡,绝收面积5.7万h㎡,直接经济损失达36.5亿元。据调查了解,不少蔬菜园及蔬菜种植户大棚被淹,损失严重,甚至出现一些蔬菜大户破产或转产情况。

2.3   生产规模小,抵抗风险能力弱

蔬菜生产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蔬菜生产的多是普通农户,生产规模小,加之蔬菜种类多,可替代性强,单品难以形成高收益,总体收入上不去,形不成规模,抵抗各类风险能力弱。据统计,2018年全省经营耕地面积10亩以下农户的数量占总数的86.4%。蔬菜规模化生产的比例更低,在工商登记的农民合作社中,规模生产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仅占农民合作社总数的5.6%。

3   河南省蔬菜保险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河南省支持开展蔬菜特色保险,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保险机构结合河南蔬菜生产实际,开展了多种蔬菜特色保险产品和模式的探索实践。

3.1   蔬菜制种保险

河南省济源市是全省最大的蔬菜制种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2017年开始,对白菜、甘蓝、萝卜、大葱、洋葱5大品种开展蔬菜制种保险,市财政给予 70%的保费补贴,农户承担30%的费用。在保险期间,若蔬菜制种因保险范围的暴雨、内涝、雹灾、冻灾、常见病虫害等造成30%以上的损失,保险公司承担每亩不超过2 000元的赔偿责任。

3.2   蔬菜种植保险

2016年开始,为保障农户及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蔬菜种植风险,开展因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害等造成的蔬菜生产设施、产量等损失保险,根据品种不同,保障金额为800~2 000元/亩,保费6%~9%,目前已在中牟、巩义、临颍、柘城等30个县市区普及推广。

3.3   蔬菜价格保险

河南省柘城县是全国辣椒产业大县,有“中国三鹰椒之乡”的称号。为保障该县这一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奔小康,推出辣椒价格指数保险,保障金额折合2 000元/亩,保险标的价格由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物价部门、中原农险、辣椒协会、投保人代表组成价格信息采集小组采集。参照当地近3年的生产成本、平均产量和预期收益,由保险人承保前发布,并在保险单中载明。目前已累计风险保障8 120余万元。

3.4   芦笋天气指数保险

芦笋因具有保健功能,面积发展较快,为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睢县试行推出了芦笋天气指数保险。保险期间,若所在区域的持续降水天数超过保险合同约定的持续降水天数时,视为保险事故的发生,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的约定负责赔偿,保险费率5%左右。目前,已为10 135亩以上的芦笋投了2 027.12万元保险,促进了地方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3.5   食用菌种植保险

食用菌是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并且品种多样,辐射市县多。为稳定农民的收入,陆续在卢氏、灵宝、西峡、内乡、清丰等食用菌生产大县开展食用菌种植保险,保险费率3%~5%。2019年,仅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家就为6 850多万袋食用菌提供了2.5亿元以上的种植风险保障。

3.6   香菇收入保险

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产品价格波动大,易出现“丰产不丰收”的情况,对种植户的信心影响大。2019年,获嘉县推出了香菇收入保险,作为蔬菜种植险的“2.0版”,综合考虑产量和价格。由获嘉县政府出资70%,香菇种植合作社出资30%,为80万袋香菇提供440万元收入保障。在此保单保期内,一旦因灾害或市场因素造成平均每袋香菇收入不足时,保单将自动生效,确保农民及合作社得到最低收益保障,对推进香菇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驾护航作用。

4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河南省蔬菜保险虽然进行了很好的实践和探索,但与广大菜农及农业经营新主体的期望有一定距离;与蔬菜大省的实际情况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一是保险涵盖面小。大部分产品和模式还在试点探索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参加保障的面积不到全省蔬菜面积的5%。二是保障额度低。蔬菜经济价值高,出现风险后农民损失大,对保障金额期望值高。但目前大部分保险产品保障额度低,加之蔬菜种类多,保险产品需针对不同蔬菜品类的种植特点、主灾因子、风险需求等单独开发,保险成本高,需要农户缴纳的保费高,菜农投保积极性受到抑制。三是财政补贴低,补贴范围小。虽然中央出台了特色农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对地方的特色农业保险进行补助,但因额度和范围有限,对各地推行政策性蔬菜保险的激励作用不大。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建议:一是各级政府加大保费补贴力度,逐步将大白菜、大蒜、番茄等大宗蔬菜品类纳入中央政策补贴范围当中,扩大补贴资金规模,支持地方财政对当地优势蔬菜品类提供保费补贴。

二是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模式。紧紧围绕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创新产品和模式,扩大蔬菜保险覆盖面,增大保障额度,推进蔬菜保险提质扩面。

三是多方协同推进。建议政府推动农业、财政、气象、科研院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方合作,协同开展蔬菜保险的研发、推广,加大指导、培训力度,把防止灾害发生、减少灾害损失、增加收益结合起来,实现蔬菜保险高质量发展,稳定增加菜农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来源:乔宝建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