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从3年亏1000万到一个品种卖出2亿,他究竟做了什么?

2009年5月的一天,徐相如到当时的灌南县农业局找一位朋友,当时的灌南县农业局临时派不出车来接送,徐相如就主动请缨,出车当驾驶员,并随同参观。

正是这次热心肠给人当司机的机会,改变了徐相如的人生!

商机

徐相如看到工厂化种植的金针菇,很震惊,他以前见过的食用菌,都是大棚里种出来的,受温度等条件限制,一年只能种一到两季。而工厂化种植食用菌,通过人工控温,一年能种十七八次,产量大,利润高,不仅如此,工厂相对大棚是封闭的状况,可将病虫挡在门外,只要厂内条件允许,就能全年生产。他感觉这是个大商机!

老家江苏省灌南县是全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县。他琢磨了半天,觉得自己资金实力小,和其他工厂相比,又没经验、没技术。于是他选了一种,那时候当地没人种,甚至很多人都没见过的菌类——杏鲍菇。当初成本四五块钱一斤,可在旺季能卖到12元一斤,刚进入国内,市面上还不多见。

2009年6月,徐相如在老家灌南县流转了200亩土地,准备自己的全部积蓄1000多万元都投进去建工厂种杏鲍菇。可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家人、朋友的一致反对!反对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徐相如是个门外汉,啥也不懂,而且杏鲍菇这东西,当初都没几个人认得,吃都不知道咋吃,还想卖出去?

听着这么多反对的声音,徐相如是铁了心要干,可家里的财政大权在媳妇那里,这可咋整?徐相如强势了几天,硬的不行,只能来软的了,改变了策略,每天给媳妇讲的市场分析,坚持了8个月。2010年2月妻子终于同意了徐相如转行投资建厂,种植杏鲍菇。

技术、销售难题

于是灌南县当地第一家杏鲍菇种植工厂建起来了。2010年8月6号,第一批杏鲍菇到了采收期。可等徐相如看到这批杏鲍菇的时候,却变得绝望了!

正常生长的杏鲍菇

徐相如的第一批杏鲍菇

市场上卖的杏鲍菇都是棒状,12-20公分长,菌盖圆润,品相好;而徐相如的第一批杏鲍菇,形状参差不齐,歪歪扭扭,品相极差。当时,徐相如的工厂每天能产3吨左右杏鲍菇,这些菇卖给谁,成了大问题。但徐相如更担心的是,如果技术难题不解决,公司就只能等着倒闭。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徐相如瘦了20多斤。徐相如跑了江苏、上海、河南等多个省市找销路,还是没有一个经销商愿意要他的杏鲍菇。

2010年8月12日,他来到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多方打听,徐相如认识了在这里做了10年食用菌批发的经销商秦家宽。徐相如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握机会,把杏鲍菇卖给他。

徐相如向别人介绍杏鲍菇时,耍了个小聪明,说自己的杏鲍菇是故意种成这样的,这叫保龄球,新品种。可秦家宽根本没信,最后靠着从8块多钱的出厂价降到6块钱,还承诺10天之内卖不出去无条件退款,才打动了秦家宽。杏鲍菇长得是丑了点,但却不影响味道,而且徐相如家的杏鲍菇个头不小,饭店买去,经济实惠。

第一批杏鲍菇卖出去了,今后的菇,咋办呢?

漳州是全国食用菌之乡,当初为了攻克技术难题,从福建省漳州市到江苏省灌南县这段路程,徐相如1年走了150多次。徐相如参观了80多家漳州市杏鲍菇企业,终于找到了大肚子杏鲍菇的解决方法。

原来徐相如每天只给杏鲍菇通风4次,一次半小时,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杏鲍菇就容易长成大肚子畸形菇。找到问题的原因之后,一天给菇房通风16次,一次5分钟,杏鲍菇长势良好,都长成了棒状的大规格菇。

扩大规模,拓宽销路

2011年7月,徐相如发现,两年来全国范围内种植杏鲍菇的工厂越来越多,他觉得高利润的回报维持不了几年了。这个时候如果扩大规模,不仅能多赚钱,还有可能发展成行业领军企业。

2011年8月,徐相如拿出这几年公司攒下的全部利润680多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钱、银行贷款,一共凑了1500万元。他要扩大规模,玩一票大的!

可到了2012年,灌南县原本种金针菇的40多家企业,全部转型种植杏鲍菇,市场竞争很快进入白热化阶段。

而徐相如接下来的一系列举措,让周围人谁都摸不着头脑。2012年9月,一些经销商来找徐相如买杏鲍菇,他竟然全给拒绝了!到底咋想的?

徐相如觉得,灌南县是全国较大的食用菌工厂聚集区,生产杏鲍菇的厂家多,但本地市场需求量小。供货量这么大,不久就会供过于求,引发价格战甚至恶性竞争。拓展外地市场的话,小一些的工厂又很难做,与其这样,不如退出本地市场,将杏鲍菇销往外地。

坚持不停产,不断创新

2013年到2015年,杏鲍菇行业在全国范围内陷入了低谷期,很多企业都在淡季停产或减产了,而徐相如却坚持全年不停产、不减产,3年亏了1000多万元!

原来徐相如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了工厂里900多名员工的收入,另一方面认为自己虽赔钱,但别人都减产甚至停产的阶段,他合作的经销商并没有流失掉,还让别人知道这里可以稳定拿货,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到了2016年,徐相如没有再亏损,还净赚1000多万元。

2017年初,徐相如开始钻研生产中小型杏鲍菇。行内人都知道,杏鲍菇个头越大,品相越好,越能卖高价。可中小型杏鲍菇,打的旗号就是“方便”“便宜”,这样的一包杏鲍菇,一顿饭的事,还不浪费。通过不断技术创新,让原本只产一到两株大个头杏鲍菇的菌袋产出了3-5株小型菇,并跟北京一家大型连锁超市达成了长期合作。

2018年,徐相如的公司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净利润超过3800万元。

来源:致富君talk

打开APP阅读全文